电影《爸妈不在家》折射出家庭背后的辛酸:在困境中学会爱和成长
导语:一个孩子的成长放在家庭生活的框架下,最需要的是亲情的温暖。当父母给予孩子的只是纯粹的物质满足,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关怀与呵护,那么孩子很大程度上会用叛逆来对待家庭。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很重要,细微之处体现出特殊的情感关联。2013年5月19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映的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通过讲述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展现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个日渐萧条的中产阶级家庭背后的辛酸。它冲破时代束缚和文化隔阂,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温情和人情味,体现出华人文化的细腻和共通之处。
故事内容没有新意,但情节简单真实,讲述的是经济大环境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细腻的底层视角关注一个遭遇困顿的家庭,可以体会到生活艰辛下的人情冷暖。以上个世纪末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为故事背景,一家人在家庭危机下的各自生活状态,在菲佣到来之后加入了特别的主仆之情。
没有新加坡电影那种刻意贩卖笑料的老套路,却把少见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描绘得如此沉稳扎实,既有描述残酷现实的尖锐问题所在,也不乏细腻敏感的动人之处。从贯穿影片首尾的情感主线来看,平淡而真挚,克制而温情。
新加坡籍导演陈哲艺亲自打磨剧本,并在观众的赞誉声中体现自己的执导诚意。小故事却带来大感动,细节之处见真情的叙事手法,与李安和杨德昌前辈导演的风格很类似。正是这种简单朴实的节奏感,让观众很容易融入剧情当中,并有一些感想。
这部电影还是相当成功的。当年影片在新加坡上映之后表现突出,以90万新元拿到了年度票房季军的成绩。在获奖荣誉方面,不仅拿到第50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新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情片四项大奖,而且在戛纳、伦敦等国际大影展上多次获奖。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家庭生活的背后却道出无尽的无奈和辛酸,在困境中学会成长,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一个家庭四个人的各自问题,家庭危机下的母子亲情和主仆之情,贴近现实给人反思
这部植根于家庭关系和冲突的电影在情感表达上显得非常细腻,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演员对角色的精准掌控,让这部电影平凡朴实之余却让人反省,特别是在剧情设置方面显得有血有肉,在细节刻画和情绪展示上很到位。
一个接近中产阶级的富裕家庭,却存在着两种身份和地位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一种是爸爸妈妈儿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另一种是儿子与女佣之间建立在金钱之上的雇佣关系。但是,小男孩喜欢女佣胜过自己的父母,友情胜过亲情,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这个家庭的危机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金融风暴下的很多家庭都在艰辛地度过难关。一个女佣和一个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印记。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经济上的焦虑换来了儿子亲情上的缺失,而女佣的照顾和关爱则填补了这个缺口。
所以,矛盾不可避免,亲情与主仆情的碰撞成为电影的核心内容。寂寞的男孩与困顿的父母之间,隔着的是亲情上的关爱。通过小男孩的视角,着重表达出难舍的主仆情谊,给观众真实难忘的观影体验。贴近现实生活值得品味,亲情缺位让人反思。
一个家庭、一份职业、一种现象,角色人物背后代表的特殊群体,影射出一个人的成长困境和亲情疏离
许家乐饰演的小男孩家乐是本片见证爱和成长的关键角色,在他身上串联起亲情与主仆情谊的情感纽带。家庭条件优越,衣食无忧的他却缺少父母陪伴,通过在学校的调皮捣蛋来刷自己的存在感。缺少父爱和母爱,让他的性格随心所欲,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家乐代表的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关爱的叛逆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在学校里无心上学,贪玩爱捣蛋;在家里则非常排斥被请来照顾他的女佣,经常用各种小手段来欺负他。童年生活的不完整让他的性格存在缺陷,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戏耍别人之上。
安吉莉·芭雅妮饰演的泰莉在电影中是一名菲律宾女佣,这是一份非常普遍的职业,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养活自己的家人。为人善良,勤快体贴成为她们职业化的标签,正是她对家乐的疼爱有加,成为本片中最有戏剧化的一个角色。
泰莉代表的是在社会上艰难生存的社会底层普通人群体,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寄人篱下,把别人的家当做自己的家,照顾雇主一家的衣食起居。男孩与女佣的相处从最初敌对到最后的依依不舍,说明了她们与人为善和兢兢业业的职业暖心点。
杨雁雁饰演的母亲惠玲在工厂里是一名普通职员,为了让家庭多一份稳定的收入,在怀孕状态下依然坚持上班。同时,她还要兼顾照顾家庭,这种双重角色让她心力交瘁。在裁员危机的肆虐下,她不得不小心翼翼保住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惠玲这个角色在现代社会代表了很矛盾的一个群体,在家庭主妇和职场人之间必须做出取舍,而不是两者兼顾。一边是儿子的不听话,另一边是工作上的忙碌,她也是导致亲情缺位的主要角色。
陈天文饰演的父亲阿德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但是在片中却是一个悲情角色。本来经济环境不好,工作丢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炒股惨亏,但是他不敢把这些告诉家人,只得做临时工和兼职来维持生计。
陈天文代表的则是这个社会压力最大的一类群体,养家糊口的中年男人。不管是忙碌的母亲惠玲还是处于失业边缘的陈天文,给予家乐的是简单的物质满足,换来悄然无息的亲情隔阂,也让家乐面临尴尬的成长困境。无论是家庭、职业、成长,都显示出一种问题所在。
影片以小见大,以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关注家庭教育、亲情关系和主仆情谊,融入点滴真情与感动
一个经济条件还算不错的普通家庭,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苦苦支撑,父母的焦虑、孩子的调皮、女佣的体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身为父母为家庭而奔波,孩子感受的却是女佣“母爱”,这也是一种暗讽。
从刚开始的紧张对抗,到后来的难舍难分,这种跨越亲情的主仆情谊自然让人暖心,但是背后折射出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能够给人直观的感受,迫切而真实。
当然,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无法改变,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这就要涉及到家庭教育问题了。
对孩子长时间缺乏管教,在让孩子形成叛逆性格的同时也让亲情关系变得紧张。父母对女佣的不信任,从很多场景可以看得出来,但是,从实际上看,他们还要依赖女佣,让生活上的照顾代替家庭教育。
电影中对于主仆情谊的刻画还是非常到位的,一家人吃晚饭,父亲的沉思,母亲别样的眼神,男孩与女佣有说有笑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伴随着越来越亲近的主仆关系,带来的却是日益紧张的亲情关系。
电影的结局没有反转性的戏剧化,男孩与女佣分离的桥段成为电影的点睛之笔。纵使孩子得到了照顾和关怀,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亲情的框架下,才能健康的成长,亲情的缺失值得反省。
亲情陪伴的现实意义:纵使再难再忙,父母应当把给予孩子最直接的关爱放在首位
一个家庭的生活模式是相对固定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家庭成员间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父亲为生计而奔波,赚钱养家糊口;母亲操持家务,负责孩子的教育和照顾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亲情是不存在缺位的,孩子的情感世界不会因为缺少关爱变得偏执。
家是提供亲情陪伴的温馨场所,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家庭成员的日常相处中得到体现。尽管现在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大,但是不能忽略对孩子的亲情呵护。
抽出时间,找合适的机会,陪着爱人,带上孩子,一起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光。让孩子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同时,学会感恩父母,品尝到生活的不易和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
电影《爸妈不在家》以充满温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通过金融危机下父母的焦虑和不安引出小男孩与女佣之间的温情。家庭辛酸的背后,男孩在与女佣的相处中学会了尊重、收敛、自信,收获了爱和成长,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