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后,这位金马奖天才导演归来,禁忌话题之作热爆平遥影展
如果你还记得2013年的金马奖,那你一定不会忘记那年的「奇迹」——
陈哲艺。
那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不到30岁,来自新加坡,《爸妈不在家》还是他第一部独立执导的长片。
同台竞争的有王家卫、杜琪峰、蔡明亮和贾樟柯。
但是当晚,他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新导演、最佳原著剧本以及最佳女配角四项重要大奖,提6项中4。
▲2013年,陈哲艺和班底出席第50届金马
一举成名。
所有人都对陈哲艺接下来的第二部影片无比期待,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六年。
六年过去了,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
巧的是,这部影片在今年的金马奖同样也是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这六项重要提名,其中最佳男配角有两位同时入围。
▲《热带雨》提名的金马奖项
这两天,《热带雨》登陆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首场媒体场之后,它彻底爆了,有人称这是今年平遥的首部口碑电影,反正真的是一票难求。
▲陈哲艺(右)与女主角杨雁雁(中)在平遥影展
事实证明,当年金马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与勇敢。
一位结婚多年但仍无法生育的中文女教师玲,一边要照料家庭,一边还要专心工作,同时与丈夫的感情关系趋于平淡。
在这重要的人生转折时期,她与自己的学生伟伦产生了一段特殊的感情……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雨季的新加坡。
整部影片的气质和人物的内心状态,也如同这个片名一样,充满了湿漉漉的黏潮质感,焦灼、不安;人物之间,氤氲着一种暧昧的氛围。
导演陈哲艺找来了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母子的杨雁雁和许家乐两人继续搭档。在本片中,二者的关系从「母子」转变成了「师生」。
但是由于玲这个角色没有子女的原因,两人之间在师生的基础上又同时摩擦出了一种互相体恤互相抚慰的复杂情感。
杨雁雁所饰演的女教师玲,和大多数社会上的中年女性一样,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考验。
因为没有子女,夫妻关系并没有强烈的情感纽带来维系。同时,她还要照顾自己年迈瘫痪的公公,丈夫经常不在家,她除了负责家里的家务,还要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打转。
对她而言,生活平静的宛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丝浪花。
而家乐饰演的中学生伟伦,同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苦恼。
父母常年不在家,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生活,无人照顾的他,可能更要常常面临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窘迫处境。而亲情的缺失又让他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本质产生了质疑和探寻。
由于自己的国文太差,伟伦不得不每周留下来补课。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二人从原本平淡无奇的师生关系,开始逐渐向彼此靠近,就像是黯淡失色的生活「牢笼」,突然打开了一道缝隙照射进了一束光。
因此,这部影片讲述的也是两颗孤独的心灵互相取暖、彼此吸引的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热带雨》可以看作是家乐视角版的又一部《爸妈不在家》,或者是玲老师视角版的《女人四十》。
陈哲艺延续了他在前作中的细腻情感,把摄影机对准生活化的日常琐碎,但同时又放大这其中的生活细节,以及不同人物所处的内心情境和精神状态,深刻刻画出了独属于女性但又普适于所有人的生活困境。
从《爸妈不在家》开始,陈哲艺就开始采取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
在《爸妈不在家》里,导演巧妙地将一家人的生活置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下,小小年纪的家乐,在父母疏于陪伴和管教的情况下,和家里的菲佣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不谙世事的他,也在目睹着自己身边的一切改变。
▲《爸妈不在家》(2013)
大的风暴席卷着整个国家,而小的风暴也在影响着自己所处的这个「小家」。
透过几个简单的个体,或者一个典型的家庭,从而投射出整个群体、乃至于全社会的现实处境。
从这点上来看,陈哲艺有点像「父亲三部曲」时期的李安。同样的聚焦于普通家庭、聚焦华人群体、聚焦每个独立个体之间若即若离的情感羁绊,表面平静,却又暗潮涌动。
▲《爸妈不在家》里的儿子许家乐当年12岁,《热带雨》里18岁了
《热带雨》相比前作,剧作上更趋于完整,技法上也更加纯熟。
导演用了三年时间来创作这个剧本,努力让每个人物的情感轨迹更加有迹可循,也通过日常的生活情境所积累的戏剧张力,进一步丰富了这段短暂但又难忘的情感关系。
从表面上看,二人之间这段亦师生亦母子又亦情人的关系,看起来狗血且脱离现实情节;
但是导演在此之前进行了漫长且细腻的情绪铺垫,通过微妙的细节处理和剧情上的连贯统一,让情节发生的自然且毫无痕迹,人物的状态也就自然而然地滑向了急转的高潮。
尤其高明的是,片中通过好几场雨的处理,也将人物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伟伦的单纯幼稚,对于纯粹爱情的简单向往;老师的惶恐不安,明知自己不应如此但又难以抵抗步步沦陷的态度……
在雨中,在一切都被打湿的情况下,就这么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人眼前;并且透过环境,让人物的情绪得到了合理的释放。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几场雨的串联,以及片中对于部分情节的过度阐释,也让我觉得整个故事在转折上稍显俗套,有些过分依赖剧情的巧合,就好像在看的过程中,时刻能预料到影片下一步的走向……
但即便如此,导演仍然把这些看似「俗套」的桥段处理的滴水不漏且十分好看,让你觉得哪怕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也没有刻意营造的设计感,匠心里仍然透露着灵气和巧思。
从这点上来看,陈哲艺所擅长的在平凡生活里找到戏剧张力的入口,可能是另一种「去生活化」的展现。
他的故事不依赖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是却又将那些看点十足的好戏全部融进平淡无奇的生活里。
给伟伦补课、去看伟伦武术比赛、和丈夫之间「名存实亡」的情感关系,乃至玲老师的公公和伟伦时间这段沉默的「忘年友谊」,所有这些戏份,都是简单的生活片段,但其实却暗含着丰富的张力空间,充满了余韵悠长的回味感。
除了对于人物状态和情感关系的精准捕捉,《热带雨》还有不少高明之处。
一是导演利用空间环境叙事的能力。
影片的开头,车内、镜中、房间、医院……这些封闭的狭窄空间都在描绘着女主角内心的困顿与挣扎,既是生活空间的挤压,更是精神世界的萎缩。而长时间的雨水环境,则让女主角这个本就敏感绵密的内心,变得更加粘滞。
发呆、哭泣、犹豫、惊恐……所有的情绪在这个雨水不断的季节,都被无形中放大了感染力,让观众也跟着角色一起去体会人物的处境。
二是各种生活细节的处理。
比如玲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作为马来西亚的移民,在学校里使用比较正规的中文;跟自己的弟弟在一起时又切换成为马来西亚腔;至于其他人讲话,更是中英文夹杂的说话方式,这也完全符合新加坡人的说话方式。
虽然可能会带来某些奇特的幽默感,但确实是新加坡广大华人群体的写实呈现。
三是影片中流露出的对于华人身份的某种危机意识,而这一点则被导演埋得更深更广。
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的陈哲艺,在家中和父母交流一直都是用英文,长大后和朋友们也一直都是用英文交谈。之后他前往英国留学,最后定居在了英国。
在英国居住的十二年,更是让陈哲艺很早就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包括他对电影语法和剧作的理解,也充满了西方的角度思考。
但奇怪的是,导演声称他自己的性格又十分儒家。可能是因为骨子里流的还是华人的血,这让他的灵魂深处,仍然是东方式的思维。
这一矛盾的心理,展现在电影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方面导演的思考和创作角度完全是西方式的逻辑模式,但是故事里的人物的情感内核,又是很传统很儒家思想的东方氛围。
尤其是近几年,导演对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身份认同,以及华语的传承问题,产生了深切的担忧和关怀。
▲导演陈哲艺
比如在《热带雨》里,玲老师所在的学校,并不重视中文教育,因此,她的课自然而然就容易被忽视。连同一起被忽视的,还有同事和学生们对她的尊重。
这种自己「可有可无」的工作处境,和她在生活中同样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妻子形象,形成了一种观照与对应,直接投射人物「不被需要」的状态,也为她后来体会到「被需要」的情感埋下深厚伏笔。
不管是公公用手指在伟伦手臂上书写一个「帮」字,即便瘫痪仍身体力行地帮助伟伦认识中文汉字;还是公公在房里看电视时,屏幕上播放的一直是老派华语电影里最为重要的类型符号——武侠功夫片。
种种这些都表明,时代传承和身份危机,这些社会议题在陈哲艺影片里所占据的重要性。
最后,一个意外似乎让所有人的命运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让自认为刚刚尝到爱情禁果的伟伦,感受到了什么叫痛彻心扉和刻骨铭心。
大雨中,玲老师最后的那个拥抱,淡淡一句「以后就会习惯的」。是对于自己苦闷生活的无限嘲讽,也是一个过来人对青春少年的关心慰藉。
一场大雨,少年从「分手」里得到成长,老师从告别中重获新生。
同样地流泪,不一样的情感含义。开放式的结局更是让影片的主题闪烁着自然且精妙的光芒,也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雨过天晴,一切都会过去的。
宛如孤独,宛如困境,宛如生活,宛如每一场「终会习惯的」热带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