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22暨青年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论坛将于7月18日至19日在济南举办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22暨青年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论坛筹备有关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团省委牵头成功举办三届青企峰会,聚合了资源,探索了机制,峰会实现了从年度重点会议活动向常态化“双招双引”品牌工作的转变,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扩大了峰会朋友圈,与欧美同学会、德国中小企业协会、新加坡通商中国、清华五道口、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等68个国内外知名商协会建立紧密联系,常态化联系1584名头部企业嘉宾,逐步实现了“以企招商”“以商引资”。二是提高了项目落地率,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2省市建立青企峰会“双招双引”工作站,在美国、德国、日本等21个国家建立海外联络站,链接当地商协会、校友会和峰会嘉宾资源,前三届峰会共推介意向投资山东项目279个,促成合作签约137个,总投资额2425.92亿元。三是提升了品牌影响力,除每年举办主峰会外,突出小而精、专而实,成立青企峰会产业园区联盟,组织52批次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家,深入济南、枣庄、东营、潍坊、济宁、菏泽等地,相继开展与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合作签约、青企峰会助力枣庄“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青企峰会垦利行、青年企业家赋能青州“双招双引”、中青农协走进菏泽等系列活动,真正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打造1.6万平方米青企峰会总部,构筑起项目招引、技术创新、人才集聚、资本支持、管理服务“五大平台”,初步显现了“双招双引”的虹吸效应。
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要求,部署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点任务。青年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应在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当先锋、打头阵。为此,团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从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切入,紧扣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十二项重点任务,突出实效、创新形式,精心筹划青企峰会2022暨青年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论坛。
举办这次峰会,旨在为广大青年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对接资源、创造条件;旨在锚定“走在前、开新局”,通过项目洽谈、产业对接和论坛活动,调动广大青年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助力“三个十大”行动深入实施,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旨在通过省外聚焦沿黄九省(区),省内服务沿黄9市、25县区,宣传推介山东九大比较优势,积极展示山东一流营商环境,在全省上下营造创新发展浓厚氛围,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青年企业家开展交流合作、来鲁投资兴业。
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本届峰会的总体安排。
1. 峰会的时间和地点。峰会将于7月18日至19日在济南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济南设主会场,16市设分会场。
2. 峰会的组织架构和参会人员。根据惯例,共青团中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人民政府继续作为峰会指导单位。参会嘉宾力求高端精准,确定了有关党政领导、商界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沿黄各省(区)企业家代表、青企峰会嘉宾代表、省内青年企业家代表等,共计300人在主会场参会,同时16市、12省市峰会“双招双引”工作站、部分海外联络站、各地校友会、商协会、往届峰会嘉宾共计2500余人将在线上参会。
3. 峰会的主要活动。共1天日程,主要分开幕式和高端论坛两个半天的活动。
7月19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届时,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同志致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先生,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同志,珠海格力电器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将作主旨演讲。期间,重点推介沿黄9市特色产业,还将由中青企协会长、伊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潘刚先生发布青年企业家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济南宣言,启动青企峰会海外联络站联动助力山东“走在前、开新局”行动,举行重大项目签约。
下午,举行高端论坛。围绕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重点任务,举办青年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人才力量、推动产业绿色化高端化中的资本力量、打造系统完备创新活跃产业生态、乡村振兴与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等5场主题论坛。论坛以“主旨演讲+16市推介+产业对接”方式进行,将邀请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交流产业发展趋势,16市政府负责同志作招商推介,推动园区、资本、人才、项目洽谈合作、结出硕果。
目前,嘉宾邀请、项目对接、活动组织、会务保障等工作已基本就绪。接下来,团省委将全力以赴,力争通过举办这样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大会,进一步展示山东“走在前、开新局”的新成效,塑造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全面激发山东创新创业、开放发展的生机活力,让这片热土获得更多投资者、创业者、企业家的青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