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东莞党史人物传丨农运先驱——蔡如平:为发动和组织农民抗日作出贡献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作者:叶庞)

蔡如平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员。曾任中央农民部特派员、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广东区委农委委员、省农协常委、北江办事处主任等重要职务。他高举犁头红旗,踏遍了许多农村,点燃革命火种,掀起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为广东农运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觉醒起来 投身革命

蔡如平,原名蔡祖荫,字锡蕃、名葛民。东莞县长安区霄边乡人,出生于清光绪十四年间(即1888年)。父亲蔡滋润,母亲陈氏,都是朴实的农民。如平生长农村,家境清贫,很小就辍学。为了生活出路,16岁就在本村的杂货店打工。终年劳累,不得温饱,还遭老板诸多虐待,激起他对世道的不满。他虽年纪小却怀壮志,为寻求救国之路,勤奋自学,博览群书,知识颇广,还能书写一手好毛笔字。他早期书写的《浣溪纱·思春》,如今仍保存在东莞博物馆。特别一笔连成的“国”字,笔锋颇有劲力,深受群众喜爱。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如平就在这时来到广州,在帽厂做工人。革命的洪流激动着如平的心灵。1924年1月间,如平与工友们一起,听了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长廖仲恺的演讲。廖仲恺叙述了工人的斗争和揭露了农村中封建势力、地主豪绅残酷压榨农民的事实,号召工农团结起来闹革命、翻身做主人的道理。这个演讲深入到如平的心坎。一次,廖仲恺召开群众大会,要一个工农代表发言,工友们推荐了如平。廖仲恺瞅着这个地道的“种田人”热情鼓掌道:“请农民兄弟讲话。”如平就毫不犹豫地走上讲台,慷慨陈词痛斥了封建地主豪绅对农民的压榨;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农民运动,博得廖仲恺和工人们的热烈掌声。

这样,如平结识了廖仲恺,还结识了省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阮啸仙、罗绮园等。日常交往,使他更直接受到党的培养教育,开始懂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道理。当如平得知他们是共产党员的时候,向他们倾吐了肺腑之言,提出了入党的要求,后来参加了共产党。

点燃火种 组织农会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为了实现扶助农工政策,从中央到各县(市)党部,均设立工人部、农民部、共产党员参与其间。1924年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以交通方便、政治上、军事上重要的地区——东莞县等和广州市郊为重点,派出特派员指导农民运动。

蔡如平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同年3月,党派如平和蔡日新返回家乡——霄边开展农民运动。他们与农民一起劳动,宣传抗租、抗捐、抗税的主张和组织农民协会的道理。霄边乡农民很快被发动和组织起来,于1925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正式成立霄边农民协会——“东莞县第一区霄边联乡办事处”,推选文锦全为农会长、李海东为农民自卫军队长。农会与农军一起办公,地点设在蔡氏宗祠。农会成立那天,犁头红旗迎风飘扬;会员们佩戴铜质犁头红旗的圆形襟章和布质印有“第一区农民协会”的臂章,兴高采烈地来参加大会,会场呈现着一派节日般的热闹气氛。“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响彻云霄。省农会领导人彭湃和阮啸仙专程从广州赶来东莞参加大会,发表演说,赞扬霄边农会的建立为东莞的农运作出了榜样。如平也在会上讲话。晚上,举行了联欢会,如平表演了“双簧”等节目,揭露了帝国主义、军阀的丑恶面目,受到全场热烈鼓掌。

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建立后,领导农民减租减息、斗土豪,使那些土豪劣绅惶惶不可终日。东莞明伦堂董事孙绳武派人到霄边找如平谈判,要农会不侵犯他的利益,愿意提供白银贰万元,作为农会和农民自卫军的费用。如平对那使者说:“我们不会无故犯人,若有人告状,贰万元是买不到命的。”这样,大灭土豪劣绅的威风,大长农友们的志气,个个吐气扬眉。农会还注意福利事业,办好学校,家庭贫苦的子女,可免费入学;鳏寡孤独者,都得到农会的关怀照顾。

1925年2月,周恩来率领东征军到达东莞时,如平为配合东征军讨伐逆军,挑选蔡日新和蔡力、蔡兆、蔡九昌等到东征军,协助部队组织当地群众筹粮、运输、参加战斗,直至把石龙、常平等铁路沿线逆军击渍。

1925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厦岗乡农会成立翌日,该乡土霸麦廷阶及其儿子勾结逆军谭启秀部,捣毁厦岗农会,屠杀农会长麦福绍及干部数人,造成“厦岗事件”。如平闻悉,立即派蔡日新率领霄边农民自卫军前往救援;同时通知驻大岭山的黄埔学生军去配合,把逆军赶跑。事后,又抚恤遇难家属,协助恢复农会组织。

肩负重任 发展农运

1925年春,东莞县农民协会筹委会在太平育婴堂成立,如平任筹委会主任,组织青年和学生深入附城周围、广九铁路沿线、宝太公路沿线和虎门附近乡村,开展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长安、虎门地区的厦岗、南面等30多个乡均建立农协会。

同年5月1日,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后,同月在东莞县城成立“东莞县农民协会”,蔡如平任执行委员长。确定任务:一是继续发展农会和农民自卫军;二是实行减租减息。如平从全县工作考虑,把已有工作基础的长安、虎门地区交由蔡日新等负责,而他却到工作较艰苦的东莞四区山厦(现属宝安)和周家村开辟工作,后到大岭山的大沙、大环和广九铁路的常平屋厦、大朗的大井头等农村。为更好接近农民,他学会了“补锅”手艺,常常赤脚挑着一副“补锅”担子,四处串门,为农民补锅,向农民宣传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军的意义。春节前夕,他为农民书写春联,与广大农民建立密切的关系,在广大农村扎下了根。

1925年夏天,如平在常平屋厦指导农民运动时,碰到当地几十条村的土豪劣绅组织的“常平社”,勾结当地反动警察,与农会作对。如平就领导农会会员三四百人和农军40多人,与“常平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把敌人的反动气焰压下去。

1925年秋,蔡如平到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协助工作。陪同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赵自选等在省农会接见顺德县农会代表赵勉图、赵楚白等,指导他们组织农协会,发展农民运动。

1926年元旦,如平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听取了鲍罗廷、宋庆龄等的发言,坚决拥护广东区委对这次大会的宣言和提出革命主张。1月底,中共广东区委在陈延年领导下,建立了工委、农委、妇委、青委等组织。如平担任了区委农委委员分管中区(珠江三角洲)的农运,与彭湃、阮啸仙、罗绮园、周其鉴等同志一起,领导全省的农民运动。如平任务繁重,但他依然关心家乡的农民运动,要农会派人定期到广州汇报,并给予指导。1926年初,东莞县的农民运动得到很大发展。全县已有区农协会四个、乡农协会128个,农协会员达12705人,农民自卫军发展到3000多人。

此间,厦岗土豪劣绅麦廷阶父子勾结土匪民团数百人,又掠夺厦岗,造成100多人无家可归,后农会长麦定唐带领他们到广州请愿。如平很关心此事,热情地接待请愿者,安排食宿,带他们去找国民党广东省有关当权者李济深、陈孚木,直到问题取得初步解决,国民党广东省当局派兵护送请愿者返乡,如平方才放心。

1926年5月1日,如平出席了广东省第二届农民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农协会常务委员。由于曲江县非法代表叶国棠等四人,被取消省代表资格,拘留审查,后放回曲江,到处造谣煽动,企图分裂县农会。为此,省农会派常委彭湃、周其鉴、蔡如平到曲江宣传发动群众,改组了曲江农会。同年夏季,曲江县农民因受灾减收,纷纷要求减租。县农会于8月1日召开全体执行委员及各区执行委员扩大会议,如平和周其鉴出席会议,并确定了七成交租办法。同年冬天,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成立北江地委,书记是刘成利,如平担任了地委委员兼省农协北江办事处主任。他积极发展农民运动,经常深入农村组织农会,发动农民进行减租斗争。

白色恐怖 意志坚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4月15日,广东反动军警大肆搜捕工农运动领导人和共产党人。这时,如平从北江返回东莞,正是白色恐怖的严峻时刻。敌人按照开列的黑名单,进行通缉逮捕,把如平列为“首犯”。但如平意志坚定,毫不畏惧,主动承担了中共东莞县委负责人的职务。正当他领导全县党员进行战斗的时候,不幸得了肺病,不得已进入莞城红楼医院治疗。反动军警四处追捕,处境危险。党和群众为保护他的安全,不让他越出医院大门。如平考虑目前形势与任务,毅然拖着病躯出院,化装成清洁工人,离开莞城,徒步石龙,在猪肉铺找到了兄弟肥流,在他的帮助下,化装成猪肉贩子,从石龙乘火车到常平周屋厦村。县委领导机关也搬到这儿,立即整顿和健全党组织,恢复活动。在犬眠岭、石湖、大沙、大朗等地建立秘密联络站,分别由蔡焯、杨爵盈、叶汉廷、周达墀负责;工人党员张治平、陈级升、叶秀廷等留在莞城。为便于联络及指挥城乡工作,如平派党员袁灿林、袁富林负责联络工作。这时,党为了便于号召群众起来斗争,省成立了“广东省肃清反革命委员会”,县委成立“东莞分会”,在莞城、石龙、太平和较大的圩镇张贴布告,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战斗。

1927年6月15日,粤区特委发出第三号通知,要求东莞县委秘密组织工农武装,进行对国民党的破坏工作。为此,如平和县委委员李鹤年等在屋厦、大朗、大沙、石马、附城等一带农村开展工作。在当地共产党员周达墀、叶汉廷、殷乐山、李成章、张乾楚、蔡焯等合作下,使农村中觉悟了的青年,又勇敢地行动起来,参加农军组织。他们不脱产,有事即出,无事在家耕种。枪支弹药,一部分从乡村公枪抽出,一部分自筹经费解决。8月,县委着手将全县工农武装重新编队。农村编成三个大队:环城一带编为一个大队,石马一带编为一个大队,常平一带编为一个大队。在莞城建立了三个工人武装小队;铜铁锡小队、鞋业小队、酒楼茶室小队。他们自制各式武装,秘密武装起来,随时准备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政策。

应召起义 受挫不馁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召开联席会议。如平以中共东莞县委负责人的身份,到香港出席了会议,并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会后,如平回到东莞,为贯彻会议精神,召开了县委领导成员会议。为响应省委武装暴动,如平等在常平、大朗、梅塘等地组织农民自卫军800多人;陈均平在霄边、北栅、金洲一带,也组织农军100多人;赖成基在赵屋村也组织100多人,还有已经编队的工农武装,做好了暴动准备。

11月间,省委派来赵自选同志,在常平周屋厦召开东莞、宝安两县领导人联席会议。东莞出席的是蔡如平,宝安是郑奭南(又名郑哲)。会议要求共同组织东宝工农革命军,准备应召起义。会上当即成立“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顾问赵自选、总指挥蔡如平、副指挥郑奭南、军令处陈兆魁、秘书处谭适(式)泉、总务处潘寿延。下设四个大队第一、二大队由东莞负责;第三、四大队由宝安负责。12月1日,省委发出《立刻准备暴动,实行夺取政权》的第二号紧急通告,要求各地做好准备配合广州暴动。12月11日,广州起义消息传来,如平立刻派伦季南到虎门金洲与陈均平商议,决定在大沙召开紧急会议。如平主持了会议,出席者有赖成基、李鹤年、陈均平、伦季南等。会议部署农军首先进攻莞城,占领军事重地;虎门农军闻到莞城枪声,立刻夺取虎门太平,互相呼应。为加强对暴动的领导,决定由蔡如平为进攻莞城前敌的总指挥,指挥部设在黄旗岭。同时成立虎门前敌指挥部,由陈均平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金洲,负责进攻虎门太平。

12月17日晚饭后,蔡如平派党员李成章、杜炯及农民两人到黄旗岭,侦察地形并负责联络各路农军。他们到黄旗岭片刻,主山乡的党员黄庆等率领数十名农军赶到,汇集黄旗庙,着手书写:“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反对苛捐杂税”等标语。

蔡如平到了黄旗庙,立刻检查已到农军,共300余人,有枪的100余人,许多人徒手,与原计划要求集合的人数相差很远,特别该到的农军未到。这时,他坐在庙前的石阶上,异常着急:“省委没有具体指示,是否立刻发起进攻莞城?”就在这时,有人来报:交通恢复了,石龙火车开行了,广州起义军已经撤退。一会儿,又得消息:莞城驻敌有所防备,并增兵一个团。因此,蔡如平立刻召集在场的领导人商议。多数人认为,进攻莞城已失去牵制敌人作用,为保存革命实力,应该把已集结黄旗的队伍撤离,避免与敌硬拼。如平考虑,若强攻莞城,势必导致农军重大伤亡。于是,他决定取消进攻莞城,把已集结的农军解散回原地。

1928年5月10日,东莞县委给省委的报告中提到:蔡如平等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其理由不负责党的工作,而自由躲避,使党的工作停顿数月……8月14日,又说如平是军事投机分子,被解除了县常委职务。后来中央发现广东省委惩办主义的做法,派周恩来同志到广东,对大批处分同志提出了批评,并予以纠正。

如平以革命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气馁,依然在屋厦参加革命斗争,与农军一起破坏铁路运输;惩办地方反动头子李奉和“常平社”。随之与农军一起集结“东山庙”,散传单、宣传土地革命。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派遣大批军队,对我武装暴动队伍进行残酷的“围剿”,斗争异常艰苦。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加上暴动队伍弹药不足,供给困难,难以坚持下去。因此,决定停止武装活动,隐蔽待机。

1928年冬,党决定如平要转移。他在周泽平的护送下,离开了战斗多年的故乡,抵达香港。因为当时当地政府与国民党勾通,搜捕共产党人,不能立足,转移新加坡,又被敌人跟踪,而转去缅甸,靠说书和卖字画维持生活。不久,搜捕放松了,他又回到香港,在华南实验小学和长沙书院任教。

重回战地 抗击日军

1941年12月12日,日军占领了香港,无恶不作,激起如平无限愤慨,他怀着一颗救国救民之心,于1941年冬返回故乡——霄边。可是没有家了!房子给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妻子蔡文氏,遭反动派折磨至死;余下两个儿子,很小就出外做长工。如平没有家,暂住在堂弟处。乡亲们、战友们都来探望他,久别重逢,分外亲切。

1942年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领导人曾生及袁鉴文给如平介绍了抗日形势,要他把青年组织起来,公开称“农业研究社”,实际是“青年抗日大同盟”。如平愉快地接受任务,积极组织青年与日寇、伪军、顽军和麦浩、陈泰等土匪进行斗争。当“农业研究社”委员梁静宜被顽军逮捕时,如平历尽艰辛,亲自营救,终使梁脱险。

1943年6月,霄边建立乡抗日民主政权,如平被选为乡长。随之,农会、民兵、妇女等组织很快恢复起来,并进行活动。

1944年夏,如平被东宝行政督导处委任为东莞县新五区联乡办事处主任,后为区长。他积极地为抗日服务,组织和发展农会等抗日组织,开展减租减息,为抗日征收公粮。在征粮中,如平认真注意政策,既考虑战争需要粮食,又注意群众负担。他不辞劳苦,工作深入细致,受到抗日军民的爱戴和尊敬。

1945年4月底,如平调东宝行政督导处,担任东宝农会主席。为动员广大农民投入抗日、建设区乡民主政权等,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5年8月,日军投降,但又面临着一场残酷的内战。如平和广大抗日军民一样,转入艰苦卓绝的游击生活。他本来身体患病,缺医少药,因而病情日益严重。党考虑他的健康状况和年已57岁,决定把他转移香港就医。

光辉业绩 万古流芳

1946年初,如平到香港后,虽然生活艰苦,但他边治病边坚持工作。这时,国民党已在全国铺开内战,调动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三军等,借路香港九龙,乘坐美国军舰赴秦皇岛、开赴东北、华北打内战。为此,如平组织了“惠东宝人民反对内战大会”。当新一军等途经弥敦道去码头登船时,街道上挂上了巨幅反内战横额;还在弥敦道普庆戏院召开了声讨大会。如平以大会主席的身份,登上讲台,发表演说,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并带头振臂高呼“反对内战,我们要和平”等口号。当时,混进会场的国民党特务,妄图从中破坏和捣乱,但群情激昂和正义的呼声所压倒,使大会圆满结束。

1946年冬,广东区委根据中央指示恢复武装斗争,在港同志准备返回惠东宝活动。如平为祖国解放事业,耿耿于怀,立刻动员麦定唐返回惠东宝恢复武装斗争。他遗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孱弱多病,未能一齐返回前线。

1948年秋,如平的病情突然恶化,但他依然关心党的事业、祖国的解放。临终前,他床头还放着一张《华商报》,要同志拿起念给他听,他听着,听着,溘然逝世,终年60岁。

噩耗传来,乡人无不悲痛。晚辈受其教诲者,永铭于心。如平终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其立身处世,品德高尚堪为一代楷模,乡人无不肃然起敬。东莞人民为表彰如平对党对人民作出重大贡献,于1957年作出决定,经上级批准,东莞县人民委员会追认蔡如平为革命烈士。1959年,县政府和霄边人民为缅怀先烈,在将军山上建立一座雄伟的纪念碑,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原载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中共东莞市委党更研究室合编:《东莞英烈》第1辑,1986年7月印行)

文字:莫凤英 整理

资料来源: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张东昌

本文来自【东莞时间网-i东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上一篇新闻

确保粮食安全,亚洲大国在怎么做

下一篇新闻

放弃白领工作 韩晓雨牵头成立农协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