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9日 星期四

解阜里——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祖居地,如今也要改造了

上一期,我们探访了番禺区南村镇文脉蓼涌地带第一片历史文化街区——永宁里。这一期,我们走进文脉蓼涌地带的另一个故事:罗边村解阜里与这片土地上的书香。

罗边村解阜里曾为番禺区第一高知家庭罗镜泉家族的祖居地。如今,这条旧巷尚保存着十多间镬耳青砖大屋,遍地麻石,还有一座座老街巷门楼,红石门楼、白石门楼,福安里、嘉令巷,它们安静伫立在那里,讲述着曾属于这里的繁荣与荣光。

解阜里——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祖居地,如今也要改造了

据统计,罗镜泉儿孙两代共有65名大学生,其中33人在美、英、法、日等国外有名大学毕业,13人获硕士或博士学位。更可贵的是,罗氏还在全广州首倡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罗家女儿成就也不让男丁,罗家女儿也有杰出人物。

近日,记者深入罗边村,寻访解阜里,听村里老人讲述属于罗边村和解阜里的故事。

寻访解阜里:

番禺第一高知家庭 就曾住在这里

解阜里在哪里?每一个罗边人都很熟悉,因为这是他们村子的荣光——解阜里为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罗镜泉家族的祖居地,他一家两代出了65名大学生,当中有中国第二届公费保送的留学生、击落敌机6架的抗日空军名将、我国第一代甘蔗机械制糖业专家,还有开创中国自制钟表业先河的工商人才等等。

“解阜”出于舜帝《南风歌》,据《史记》乐书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歌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解阜大概是“解愠阜财”之意,指民生富足安详之意,意为做官者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在村人的指引下,记者从罗边村村委会旁一条小巷进入,很快就找到了解阜里门楼,门楼并不张扬,黄色琉璃瓦,檐下挂着两个有些破旧的红灯笼。一处碑记显示,该门楼为1993年重建的,这次修缮还包括了整个解阜里直巷整路、水渠修复等。

广府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副研究员朱光文表示,罗边村有罗、梁、邬、黄四姓,罗姓为主,分为南约和北约两大居住区,大致对应罗边罗氏八世南房(怀逸)祖和北房(野闲)祖两大房系。北约以西北角坐东向西的野闲罗公祠为引领,南约以一列祠堂和侯王古庙为引领,均为典型的广府村落梳式布局形态。南约现存的主要历史建筑整体分为两组,西部一组以广肇罗公祠为引领,主要分布在红石门楼巷和白石门楼巷两侧,东部组团以育清罗公祠和侯王古庙为引领,座北向南主要分布在吉安里两侧。其中,解阜里历史街区座东北向西南,全长约118米,传统建筑占地面积约4362平方米,街区依高地而建,排列整齐,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是番禺地区现存位数不多的广府三间两廊镬耳大屋古民居群。

已侨居澳大利亚的南村镇罗边村罗汉强先生今年83岁了,这几天,他恰好回乡暂住。老人是解放后罗边村走出去的最早一批大学生之一,罗边村和很多解阜里的很多历史故事都装在他的记忆中。

“我小时候就在白石门楼巷5号居住,那时在巷子里跑来跑去,巷子里有一座镬耳青砖大屋有三层高,是全村的最高点,由于屋高巷窄,阳光照射不到,巷子里很阴凉。”罗汉强说。

为何一条街巷里却藏着白石门楼和红石门楼两座不同颜色的门楼?罗汉强老人解释说,这是因为这片街区太大巷子太密,不熟悉的人走进来像进了一个小迷宫,为了区分,所以门楼分别用白色麻石、红砂岩建成,并命名为白石门楼、红石门楼。在罗汉强先生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两座门楼,门楼石材已有些斑驳,门楼顶上也生了杂草。

朱光文告诉记者,解阜里现存的广府传统民居,多以红砂岩(多为产于番禺莲花山的砺石)或花岗岩(麻石)勒脚,青砖砌筑,大部分基础保存完好,侧门为矮脚门、趟栊、木板大门的“三件头”、主体布局为三间两廊,建筑造型上是镬耳风火山墙(部分改建)。传统民居内部的“三件头”和现存的红石门楼巷和白石门楼巷、解阜里巷门,以及罗边原有的村墙、水塘一起构成严密的防御系统。

解阜里——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祖居地,如今也要改造了

解阜里红、白石门楼历史街区镬耳大屋群 朱光文摄

一栋两层青砖大屋 月租金仅需两三百元

罗汉强告诉记者,随着后人外出读书谋生,如今住在解阜里的罗镜泉家族后人几乎没有了,他们现在不少都旅居海外。

记者敲开了解阜里白石门楼13号一座青砖大屋的大门,开门者是一位中年阿姨,它和丈夫在此租住了十多年。他们来自潮汕地区,是在附近做早餐生意的务工者,这位阿姨告诉记者,整座大屋每月租金仅两三百块钱。

记者进屋抬头看到,大屋木梁很是粗壮,墙体底部都是大块麻石砌筑,墙体很厚实,“住了这么多年,屋子没有怎么维修过,一点也不漏雨,在炎热的夏天大屋内很凉快,就是冬天有一点点进风。”阿姨笑着说。记者看到,这对租住者将大屋天井部分改造为厨房,旁边桌椅上放着一盆鲜红的辣椒,这里成为了他们谋生的地方。

走出大屋,记者辗转来到红石门楼巷11号,眼前的大屋就是罗汉强老人所说的全村最高建筑,一座三层的镬耳青砖大屋,大屋墙体底部采用的是红砂岩砌筑,大屋大门紧锁,敲门也无人应答。往前走,红石门楼巷3号一座青砖屋屋檐砖雕极为精美,不过大屋外观已被改变,主人将木窗拆掉,更换为铝合金窗户,在这条古旧巷子里,这点改动显得有点扎眼。

解阜里——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祖居地,如今也要改造了

罗边广肇罗公祠及解阜里红、白石门楼历史街区镬耳大屋群 朱光文摄

家族故事:

12枚铜钱神奇起家 商户遍及八大商埠

每年缴交学费一项 就开支达数万两银子

据考证,罗氏家族是靠12枚铜钱起家的,是清末民初罗边一大家族。罗氏家族第一代的罗镜泉,祖籍番禺罗边村,生于清朝咸丰十一年。罗镜泉14岁那年携带家中长辈给的12枚铜钱闯荡广州城,从当学徒开始走上经商之路。

“罗镜泉很聪敏,很受老板赏识,也很快升职,积累了一定财富。”罗边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罗镜泉40岁时就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和海外,包括了广州、上海、汉口、天津等八大商埠,以及东南亚和南美秘鲁国设立商户,他们家族成为了南村一带富甲一方的大商贾。

罗镜泉还是成为教育兴家的典范。“罗镜泉很重视后代教育,还突破了男尊女卑的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所以,罗氏家族后人不仅男儿很有本事,女子也很有出息。”这位老人还告诉记者,罗边村的萝山学校就是罗镜泉带头捐建的。

从罗氏修整严谨的族谱里可查,其家训中清楚写着“无分男女,皆令其受良好教育”,这在当时极难能可贵。据《琬斋罗氏家谱》列名记载的其27名儿女中,就有25人大学毕业;11人出国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各1人;其余的因体弱多病影响,也都读完了中学。罗家光每年缴交学费一项,开支就达数万两银子之多。据罗家后人的初步统计,罗镜泉儿孙两代共有65名大学生,其中33人在美、英、法、日等国外有名大学毕业,13人获硕士或博士学位;有10人在当时国内唐山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当教授。

其长子罗英俊是广雅书院的高材生,光绪末年经过考试,他成为中国第二届公费保送留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民初回国后,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后来先后任过胶济铁路、平绥铁路、正太铁路、粤汉铁路等历任机车厂厂长、总工程师。罗家的子孙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有10位在当时国民党空军中服役。他们转战祖国南北,抗击日寇,立下卓越战功,共获颁勋章100多枚。其中以抗日名将罗英德最为出名。

据广州史志丛书《民国广东将领志》所记载,罗英德大学毕业后,正值“九·一八”事变,他决意投笔从军,在抗日抗战和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了大小战役280多次,战场遍及祖国和缅甸、印度、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直接击落敌机6架,战功卓越,先后受勋50多枚。

罗镜泉第13子罗英豪赴德国留学,回国后当上中山大学教授。1935年,他参与了我国内地第一批大型机械化甘蔗糖厂——顺德糖厂建厂和市头糖厂扩建工作。在轻工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历任制糖研究室工程师兼机电研究组长,主要负责小型压榨机和甘蔗连续渗出法新工艺设备研究开发,为发展新中国糖业作出贡献。

认识罗边村:

罗边这里曾有藤萝蓼蔓美景

从罗边村走出去的罗汉强,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感情,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认真誊写了有关罗边村的故事。罗边村与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只有一街之隔,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罗镜泉家族仅仅是她荣光的一部分。”

走出解阜里,罗汉强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更加宏观的罗边。“罗姓的先民是捕鸟者,从河南省罗山县萝山一带生活着一个以织网捕鸟的部落,这从罗姓的繁体字‘羅’上便可看到。”罗汉强说,罗边村建村840多年了,祖先是从河南迁到江门新会良溪村,后于南宋时期又迁移于此,安居乐业,繁衍至今。世居村民以罗姓为主,还有邬、黄、梁等姓氏。

“位于珠江口的罗边是个好地方,前临蓼涌,后依山岗丘陵,可谓有山有水。”罗汉强说,蓼涌是南村多个村落的母亲河,穿过罗边村、板桥村、市头村等。罗边村别名萝山,这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村边的藤萝蓼蔓植物景观,因蓼涌绕村而过,水边的蓼科植物与村后山岗蔓生着无数的攀援植物,构成了一道“藤萝蓼蔓”的植物景观,另外是指远在涌南的那一座萝山。

有条巷子叫“兄弟登科巷”

罗汉强先生说,“罗边罗氏家训共有12条,头两条是‘重教学、勤诵读’。”罗边是番禺地区乡村办学较早的村落之一,清末民初村内共有8间私塾。其中,清末民初的培兰书院,是罗边村和周边地区进行乡村基础教育的场所“上世纪40年代,我在村里读过三间私塾,然后才到萝山学校就读小学。罗边读书风气日浓,出了很多书香门第。”罗汉强说,村子还有一条巷子叫嘉令巷,又名“兄弟登科巷”,说的是一家两兄弟都登科中举的故事。

朱光文在其《地方精英、家族演变与乡村教育》一文中梳理和考证罗边《罗氏世谱》、《琬斋罗氏家谱》及番禺地方志认为,罗边的文化教育氛围是随着其宗族组织的发展、士绅阶层的兴起以及科举儒家教化的普及而逐渐走向繁荣的。明景泰间罗琛已考取解元(乡试举人第一名),任广西平乐推官,开启了罗族近500年乡村文化教育之先河。此后不断有族人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生活在顺治到乾隆年间的罗元隆,熟悉"催科之法"并影响了地方官府的决策,是闻名于时的地方经济学专家。其两个儿子罗瑞仲和罗瑞叔,先后在雍正十年(1726年)和雍正十三年(1735年),考取举人,被誉为“兄弟抡魁”。罗元隆家族原来住在罗边村北约的嘉会巷,为了表彰罗元隆教子有方,嘉奖瑞仲、瑞叔两兄弟,官府向他们颁发“兄弟登科”牌匾,并将其悬挂于嘉会巷门楣,以激励族中子弟努力读书考取功名。

朱光文考证,罗氏大宗祠(光裕堂)的修建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先是由罗元隆及其子罗瑞仲和罗瑞叔兄弟于清乾隆戊寅(1758年)、戊申(1788年)先后主持修建和增建,到同治元年壬戍年(1862年)重修族谱时重建,并利用祠堂的"边脚石"在一旁增建培兰书院。罗氏大宗祠(光裕堂)现仅存基础,培兰书院则保存完好,为清末建筑风格,是番禺现存少数几座清代家族书院之一。

解阜里——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祖居地,如今也要改造了解阜里——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祖居地,如今也要改造了

朱光文研究认为,明清时期,除了广州城里的番禺县学宫等教育机构外,番禺乡村还有官府建立的社学(如罗边蓼溪社学)以及各家族、宗族在文人士绅的主持下兴办的家族书院、私塾等基层教育设施,这些设施多由家族宗族进行管理,从宗族的“蒸尝”中划出专项经费为教育提供支持,为子弟考取贡生、举人乃至进士,源源不断提供后备生源。除了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之外,经商也是明清时期以来罗边精英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名成利就的罗边人,除了回乡兴教助学,造福桑梓之外,还建造宅第,使罗边的村落规模逐步扩大,街巷不断延伸。到清末民初,解阜里及附近这片民居建筑群已成规模。

当时,罗边村由中部的小丘榄园把全村分为南约和北约,两条主街成十字贯通全村。“村里巷道纵横,一共有五座门楼,十几条巷子,每一个巷口都有对联,巷名也很有文化。”罗汉强说。罗汉强先生说,罗边村原有东南里、广南里、赓南里、福安里、吉安里、解阜里、临桂里、近朱里、纯照里等居住区,每个街巷的名字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如,赓南里寓意连续不断的紫气南来;临桂里,当时巷道里遍植桂花,故得此名。还有些用以警示村民的街巷名字,如近朱里源于“近朱者黑”,告诫村民谨慎交友;纯照里告诫村民要走光明之路,不能有私心杂念。

改造:

打造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蓼涌文旅小镇”

历史上,南村镇蓼涌地带成为番禺文化的重地,蓼涌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底蕴和传统。当下,在广州南拓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南村镇蓼涌地带及周边地区地理区位越来越重要,这里即将建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项目,特别是在该片区即将推动大面积城中村改造情况下,如何保存蓼涌地带文化遗产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近日,传来一个好消息,与余荫山房一步之遥的罗边村即将迎来全面更新改造。罗边村更新改造展示厅里展示了未来罗边的改造规划。据了解,罗边村约有2000多亩土地,因建设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征地粤960亩,加上南大干线拟征地,剩下约1000多亩,全村人多地少,大部分用地还无法建设。

“再不改造,日后将无发展空间。”该村相关人员表示,目前,村民居住环境差,房屋缺少规划,布局紧密杂乱,旧房老房居多,存在消防治安隐患。该人员还表示,目前,村内祠堂文物破旧不堪,缺乏有效保护。

改造中,罗边村将把村内历史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被列入其中。该更新改造展示板上写到,除了一众祠堂和培兰书院外,村内解阜里白石门街、红石门街等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通过本次旧村改造,重点文物育清罗公祠和培兰书院将会原址修缮,其他散落在旧村各处的宗祠历史建筑将集中迁建,与余荫山房呼应打造形成历史建筑合仿古建筑集聚区,继续传承罗边村传统文化。

针对整个蓼涌地带历史文化街区大片区的保护,今年番禺区两会期间,番禺区政协文体组、民盟番禺区委联名提交提案《建设南村“蓼涌文旅小镇”为“全域旅游”添彩》,朱光文是该提案的倡议者与执笔人。提案认为南村镇“蓼涌四村”片区文旅资源丰富,相对集中,具备开发利用优势,建议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魅力彰显的岭南文化示范区”为目标,与番禺区总体规划及北部片区规划、旧村改造相关规划相衔接,成片规划,分步打造,串珠成链,建设服务南站商务区、万博商务区和国际创新城等北部片区、独具民田区岭南水乡特色的“蓼涌文旅小镇”。

近期,建议以南村村、罗边村旧村改造为试点,以余荫山房和邬氏大宗祠古建筑群为核心,做好两村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活化利用,将余荫山房与罗边村之间的区域建成蓼涌文旅小镇游客集散中心。在南村村、罗边村改造中,实施“余荫山房—大塘边永宁里历史街区”及罗边村解阜里红白石门楼古民居群、广肇罗公祠、培兰书院、育清罗公祠、侯王古庙等历史建筑的保护(迁建)规划,将余荫山房向罗边村、旧镇政府片区和永宁里历史街区延展、拓展旅游区空间;做好邬氏大宗祠、南圃邬公祠古建筑群和蓼涌北岸“赉思堂”的保护规划,复建南圃邬公祠东侧的“外公祠”,并在邬氏大宗祠西北侧利用南山公园恢复原祠堂附属园林——西园的岭南园林,在西园和邬氏大宗祠临涌位置建设临涌码头。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肖桂来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苏俊杰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王典

上一篇新闻

成陆于唐、建于宋、盛于明!这座“全国文明镇”因水而得名

下一篇新闻

新安晚报开通“拆违热线”欢迎读者反映身边存在的各种违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