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 星期一

村民以前看树以后看“数”四川攀枝花龙华村的枇杷要“第二次技术革命”| 数字乡村

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种了十多年的枇杷,没想到枇杷还能种在‘数’上。”8月3日,听着米易枇杷生态产业园绿色生产项目经理黄泽林的介绍,龙华村党总支书记杨利贵像听“稀奇”。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米易枇杷”的主要产区,龙华村种植枇杷已有10多年的历史,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样的“稀奇”在龙华村会越来越多。杨利贵解释说,“等物联网和水肥一体化建设完成后,种植户待在家里,就能完成枇杷树的管护,还能把枇杷销售一空。”

对于龙华村的人来说,从看树到看“数”的转变,是实现枇杷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一步。6月24日,由四川省委网信办和浙江省委网信办等举办的“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启动。杨利贵称,希望龙华村的数字乡村建设能获得更多支持。

村民以前看树以后看“数”四川攀枝花龙华村的枇杷要“第二次技术革命”| 数字乡村

龙华村的枇杷园

全村82%的农户种植枇杷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763元

龙华村位于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镇,是当地有名的“枇杷村”,全村82%的农户种植枇杷7000余亩,总产量超过5000吨。

在龙华村10余年枇杷种植过程中,经历了“试种-产量低-缺技术-销路难-良种难选-技术推广-品种改良-大面积种植”的艰难历程。村子通过创办“田间学校”,推行“果农教果农”的“土专家”授课模式,聚集全村枇杷种植能手担任“田间教师”,逐步带动了一批敢想敢干的村民发展种植枇杷。

“可以说,是村里的‘土专家’完成了第一次‘技术革命’。”据杨利贵介绍,2021年,龙华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763元,家庭收入5万元至10万元的达454户、占全村总数的46.3%,10万元至20万元的达412户、占全村总数的42%,20万元至50万元的78户、50万元以上的36户。其中,98%以上农户住上楼房,60.2%以上的农户家庭买了汽车。

村民以前看树以后看“数”四川攀枝花龙华村的枇杷要“第二次技术革命”| 数字乡村

龙华村党总支书记杨利贵

枇杷林里的“技术革命”

村民以前看树以后看“数”

上个月开始,龙华村开启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8月3日,封面新闻记者在龙华村的枇杷林里看到,枇杷树下铺设着各种管线,一些测量数据的仪器插在土壤里。“这些管线主要是用来建设物联网系统和水肥药一体化系统。”黄泽林称,项目计划新建30亩枇杷园水肥药一体化系统,新建园区物联网系统1套,并开展原100亩水肥一体化系统修缮、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盖棚安装等工作。

枇杷林里建物联网系统有什么用?“首先是土壤数据、湿度、温度等情况的收集。”据黄泽林介绍,种植户在家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就能实时监测枇杷的生长情况,再搭配水肥药一体化系统,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浇水、施肥等操作,最大限度节约人力成本,“村民以前看树,以后只需要看‘数’。”

村民以前看树以后看“数”四川攀枝花龙华村的枇杷要“第二次技术革命”| 数字乡村

龙华村枇杷林里铺设的管线

龙华村的“数字化”

希望获得更多支持和帮助

龙华村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另一个“稀奇”,是村民变成了带货主播。

今年30岁的肖徳斌家住龙华村7组。2018年,原本在成都周边打工的肖徳斌,看着家乡的枇杷和电商产业发展迅猛,决定返乡创业做起了直播带货。

“现在团队固定成员有十六个,多的时候需要四五十人。”肖徳斌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枇杷销售的季节,团队一天能卖出一千多件,“以前打工一年也就几万元,现在一年能挣到二三十万的样子。”

村民以前看树以后看“数”四川攀枝花龙华村的枇杷要“第二次技术革命”| 数字乡村

回乡创业搞电商的肖徳斌

变身主播的不只是肖徳斌。目前,龙华村已发展电商257家,成立了“米易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累计开展直播带货15000余场次,不仅把枇杷销往北京、广州等20余个国内城市,还相继出口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对于数字乡村建设,杨利贵称,龙华村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不管是产业发展还是基层治理,都希望龙华村的“数字化”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上一篇新闻

妥协没有出路!拒绝向新加坡交高额过路费,中国一举拿下世界大港

下一篇新闻

创新科技引导下的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模式研究—新加坡都市农业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