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 星期二

很少人在意却离不开的供应链——冷链

伴随智能手机带动起第二波电商浪潮,物流近年快速成长并更加紧密结合在我们生活中,但很少人意会到冷链(冷冻冷藏供应链,Cold Chain)带来的改变更巨大,所以我想先说说冷链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带起你们对这个产业的兴趣。

很少人在意却离不开的供应链——冷链

冷链

#冷链为什么重要?

很少人在意却离不开的供应链——冷链

原始人都知道要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保存食物,保存与加工技术让食物产生剩余,也萌发运输与交换的需要,古埃及、罗马人更想出运用蒸发冷却法为食物保鲜的器具。

或许你知道食物浪费的严重性,但你知道因为缺乏完善设备与技术,亚洲的食物浪费量就占全球的一半吗? CNBC 报导,南亚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处于极度贫穷的状况,即使如此,食物仍遭浪费。据联合国估计,在南亚及东南亚,平均每人每年浪费约 120 到 170 公斤的食物。 当多数人试图靠科技解决问题,也有人回溯历史寻找答案。 FOOD & WINE 报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发现,在古埃及、罗马和波斯社会中,人们会采取蒸发冷却 (evaporative cooling) 的方式保鲜食物。“他们会将两个陶锅相叠,在陶锅间的空隙中填满沙与水,当水分蒸发时会带走热气使温度降低,靠冷却的温度保存食物。”研究员 Tamara Nair 及 Christopher Lim 说。 研究员发现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食物浪费多是在运输及保存阶段发生,光是在印度就因为没有良好冷藏系统,使得 40% 蔬果遭浪费。“有的成因是过时的农业模式、不良的道路和硬件设施,缺乏冷藏设备的卡车就是一例。”研究员说。而这也是蒸发冷却保存法得以派上用场的地方。 麻省理工学院就以蒸发冷却的概念设计出一款名为 Evaptainer 的“冰箱”,不仅不须电力、重量轻、成本不高,而且能让食材降温摄氏三十度之多。 目前已成功在摩洛哥测试,希望能帮助较偏远落后的低收入家庭,救回原先可能遭到浪费的食物。 Nair 及 Lim 也希望能做出类似的设备,并使其普及至东南亚的落后地区,而这或许得仰赖政府的支持。如此除了帮助保存食物,也实践永续能源的理念,同时也减少偏远地区开发电力的政治压力。 针对食物保存而研发的技术有很多,像是去年美国波士顿塔夫斯大学 (Tufts University) 研发 丝心蛋白 (fibroin) ,宣称只要将蔬果浸过丝心蛋白就能形成一层无色无味、可食用的保护膜,即使在常温下,蔬果也能保存一周。不过除了仰赖科技,回头从古法中找寻灵感也不失为好方法。

如今,我们走入一家日式简餐店点了一份烧烤鲑鱼定食当作晚餐,碗中的白米可能是越南进口,鲑鱼来自智利养殖,配菜上淋的日本制芝麻酱,其原料是产自中国湖北的黑芝麻,味噌汤的味噌是台湾作坊用加拿大进口大豆制成,种种丰富的食材吹着冷气然后搭船或搭飞机在全球冷链移动,最后进到我们口中;噢 别只专注在美食,抬头看装饰餐厅入口的那束鲜花,他也是冷链的乘客。吃饱后,你感觉肠胃有些不适,朋友递过来号称很有效的胃肠药,是的,药品也是冷链常客。

1900年代的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当时拥有财产换算成现代超过4000亿美元(巴菲特最新身价810亿),但他摄食的食材丰富性与复杂度,远不如今天平凡的上班族一日三餐,差别就在我们有幸享受到于1980以来的全球化加速以及本文主角“冷链”的发展。

岔题说个冷知识,洛克菲勒跟巴菲特的饮食法颇为神似,洛克菲勒早餐就只吃烤羊排、煎培根或煎蛋,巴菲特则是数十年不变的可乐、汉堡、牛排。两人用餐时间异常规律、用餐内容极简单、无趣也不健康,但都很长寿!“简单、无趣、规律”也正好是他们两人经营事业的风格。

言归正传,现代化冷链的诞生不到百年,爬梳发展史有两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绰号“冰王”的Charles W. Morse,另一位是“冷王”公司(Thermo King)的麦金利·琼斯(Frederick McKinley Jones),前者被过度丑化,后者被过度美化。

#天然制冷

很少人在意却离不开的供应链——冷链

采冰业运作

“冰王”Morse的一生拍成电影应该很精采,一个缅因州的船运二代,1870年代在念大学时投入采冰业(ice harvesting),用自家的船把缅因州的冰运到纽约卖,还没毕业前就赚了50万美金,毕业后来到纽约,到1989年间,他用大量现金并购许多采冰公司为American Ice Company,几乎垄断美国东岸的冰块供应,也博得“冰王”的称号,此时也是1800年采冰业兴起以来的最高峰。

天然采冰业不论是采集、运输与配送的自动化程度低,因属于低门槛的天然资源,竞争者源源不绝,又受气候影响,价格的涨跌波动非常惊人,Morse企图用并购达到规模化以稳定成本与价格,是产业发展的必然之举。因采冰业的供应与售价都不稳定,无法满足当时各种新兴行业对冰块的需求,从1890年就开始有人企图用制冰机械,但采用燃煤能源不仅成本高也效率差,不断改良直到1920左右才迎来电力制冰时代的来临,尤其纽约这种电力网络供应完善的大都会,制冰机轻易地就将采冰业瓦解了,采冰业苟延残喘到1940年代,就彻底消失在历史。

讽刺的是“冰王”不是倒在电冰箱,而是垄断市场、操控价格、炒股,有兴趣的朋友可去了解1907年的金融危机,冰王在这次危机中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此后他生意开始衰退,名声败坏且面临来自政府、股东的诉讼多年。他所创立的American Ice Company历经拆分在1920重组并改名为United States Cold Storage(USCS),从采冰公司转变为经营大型冷藏冷冻仓库,到了1982被太古洋行集团全额收购,目前太古的冷库规模全美第三大,下一篇要分享的美冷公司(Americold)则是全美规模第一。

一般人可能不懂为何我要细写这些冷链物流的商业兼并史,请想太古并购USCS的1982年,柏林围墙还没倒下而苏联还未瓦解,但他们已经默默在第二波全球化的起点布局,就不得不配合他们在物流仓储这产业的眼光之准!

#电力制冷

很少人在意却离不开的供应链——冷链

冰箱

最早的家用冰箱不靠电,靠定期向冰公司买冰来放入冰箱保温(有点像打印机的墨水耗材),要是冰融忘记补充,食物也腐坏了,故会有送冰员定期到府送冰,属于时髦但不实用的产品,所以1925年的电冰箱,一面市就引爆美国消费者狂热,根据历史,经济大恐慌期间(1929~1933),电冰箱与电影仍是少数持续成长的行业,电冰箱20年间就达到全美家用饱和的程度,比电视、洗衣机普及到每个家庭还更快。若想深入了解,可阅读Jonathan Rees的科技史大作“Before the Refrigerator: How We Used to Get Ice”。

冷链的发展过程非常像电脑发展,从军用到商用,从大型工业电脑到微型家用电脑,从固定使用电脑到可携带笔记型电脑。冷链起源于第三方大型冷库到零售端的冷柜(B2B),再到消费者端的家用冰箱(B2C),保冷运输(移动化)则是让上述这些固定式冷藏终端能串联的网络!

“冷王”公司的天才工程师麦金利·琼斯,1938年首先把小型燃油制冷设备成功安装到货车上,紧跟着二战来临,非战争必须的工厂都得关闭,“靠!我烧钱还没回本就要关厂,这不是逼我倒闭吗?”,创始人 Joseph Numero 急了,想尽办法拉关系去争取到国防部订单,战争期间,“冷王”不仅赚到近千万美元,也借着战争物资全球运补的经验让运输制冷设备成熟化。战争结束后,“冷王”将制冷设备安装到海空陆等商业运输载具, 迅速取得过半的全球冷运输的市占率。

“冷王”的产品确实为美军在二战期间有所贡献,这段历史却被过度美化与政治化,“冷王”的创始人是 Joseph Numero 与 Myron Green,制冷设备的开发也不是一人所为,光环却都落在前文说的非裔天才工程师 麦金利·琼斯(Frederick McKinley Jones),许多著作是以黑人爱迪生的样板描述:“麦金利·琼斯天纵奇才且爱国,二战期间呕心沥血帮美军的后勤运输做了许多改良与发明,拯救了无数人性命…”,但Numero在少数的访谈中表露过:“冷王”投入二战只是为了做生意。

1960年代,“冷王”被两位创始人Numero和Green以3500万美元套现,成为西屋电气的子公司,可能是与西屋有不更换经营权的协议,两人没离开公司,Numero继续爽当总裁,Green当副总裁,几年后 Numero退休变成名誉主席,Green升为总裁,这两人虽然没赢得历史名声,创业之旅却让人钦羡,官方历史虽被涂抹的很失真,1994年巴尔迪摩太阳报上Myron Green去世的讣闻默默还了公道——Myron Green,上周六在明尼亚波利斯去世,享年84,首先发明卡车制冷元件,1938年创立冷王公司,全国最大的制冷公司之一,二战期间,冷王研发了冷热控系统,其后公司也研发出运输保冷集装箱与车用空调系统。

“冷王”公司至今仍是冷运输设备中的龙头,原先西屋的股权已于1997年被英格索兰买下。

#智能制冷

很少人在意却离不开的供应链——冷链

90年代随着全球化带来各国分工更精细的结果,日趋复杂的产品更考验物流与仓储,举例来说,较娇贵且易熟成的水果或花卉除了需稳定的温度,还得加入降缓熟成的气体,同时间可能还得载运更低温的水产品以及比常温略低的酒类与对湿度有更高要求的电子产品。

这时微电脑设备与无线通讯组件成本大降正巧能应付这些新需求,制冷设备智能化,更着重数据监控、无线监测与能源消耗效率的提升,介绍这些词汇你们可能觉得没意思,简单讲,现在的家用冷气机或冰箱都要标榜智能、节能、DC变频等,基本上冷链都都走同方向。例如韩国的大金公司可不只卖冷气,他们也有生产海运冷藏集装箱。

冷链作为供应链产业,创新速度相当缓步,近十年许多物流供应链却不得不加快兼并与创新!主因有四点——

国际贸易商品种类更趋复杂,加上电商对物流速度要求更快

油价长期在高档且变化剧烈,成本难控制

国际运输能力供过于求,导致运价低迷

生产者的跨界竞争:许多国际消费品牌目前都开始建设自己的物流系统

面对这四个难题,物流产业开始采用“自动化”与“新能源”,并“大量并购”以消除无效产能,来企图降低成本与维持运价。

远比上个世纪就有的机械手臂细腻,当下的搬运机器人搭载更聪明的视觉传感器,甚至许多新的物流中心已开始使用自动导向车(AGV),这一代的自动化将更朝向无人化的目标走。

无人化的脚步也在运输环节,无人卡车、无人货船、无人机都不断往实用迈进,受限于法规还未明朗以及运输从业人员的抵制,日后的发展仍得持续关注,我不建议一般投资人过早切入相关标的去投资。

新能源运输载具,大家可能立刻想到的是Tesla电动车,但如同汽油车与柴油车共存多年,物流运输业者还押注在燃料电池、液化天然气(LNG)、可再生能源等。其次,冷链仓储也对风力、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充满兴趣,因仓储本身占地广,就具备铺设这些能源采集设备来自给自足的可能,且温控仓储的成本,电力开销也是大宗。

总结:

对真正想了解这行业的投资朋友,上面简述冷链发展并不是最全面的,建议可以在自己多去做功课。最后,我用一句话来定调:“冷链行业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换言之,相关股票也越来越具备投资价值。当然,冷链物流的背后是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红利,面临近年国际民粹主义与反全球化的声浪,冷链成长的过程不免会有杂音。

上一篇新闻

美国富豪为什么喜欢做慈善?(一)

下一篇新闻

特朗普对华开打贸易战,背后有更大棋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