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1948年,一位名叫查良镛的年轻人被《大公报》调至香港参与复刊工作。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拿着借来的10元港币,本想乘车去“餐馆”,司机却误以为“差馆”,“差馆”正是当时的警署别称。

彼时的香港和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乍看有些像鲁迅笔下萧索的故乡,而时年24岁的小查也不曾想到:这次原本规划中的短暂停留竟会跨越日后的70年之久。

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武馆林立,这既属当地习俗,也和那时治安混乱不无关系,习武防身成为当时许多港人的共识。

1953年,港地太极拳掌门人吴少仪,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对外宣布比武打擂。

那时,查良镛已经于一年前转投《新晚报》,该报有关两位拳师即将一决雌雄的“号外”总是被抢购一空。《新晚报》总编罗孚决定趁热打铁,遂新开武侠小说连载专栏。查良镛同事陈文统先小试牛刀,不料所著《龙虎斗京华》一鸣惊人,一时洛阳纸贵,邀约随即纷至沓来。

陈文统应接不暇,查良镛又被委以重任。

他将儿时在家乡所闻有关乾隆的稗史传说写成一部游走在虚实之间的《书剑恩仇录》,并为自己新取笔名——金庸。而一直被他称兄道弟的陈文统此后也有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梁羽生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金庸晚年翻看人生第一部武侠著作,往事随即浮现脑海

至于日后学界盛传之“开创新武侠格局”,无论是首开先河的梁羽生,还是后来居上的金庸,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以致在《香港商报》上连载的《射雕英雄传》轰动一时后,金庸也无心将“武侠大师”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通道,反而孤注一掷,先投3万,后注资5万,于1959年,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

编辑部起初只有4人,沈宝新负责发行,金庸兼任主笔和总编,另外还有两名编辑、记者。然而不久,两名职员先后出走,报社最举步维艰之时,只余金庸、沈宝新苦力支撑。

那时金庸的家与所在中环的报社一海之隔。忙完一天工作,通常已夜深人静,最晚一班“天星小轮”也已停航,金庸只能乘坐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回家。

然而,能在武侠世界构筑“金庸宇宙”的大侠自然不缺少远见卓识。金庸所看重的正是彼时报人所处的黄金时代

那时办报成本极其低廉,向政府缴交报刊登记押金费1万元即可开张营业,而且利润也相当可观。但凡销量能突破万份,扣除每日开销,报社就有167元进账,当时香港普通职员月薪仅为100港币,而办报收入则是其12倍不止。当然,前提是能在竞争激烈的100余份报纸中脱颖而出。

对此,金庸也有杀手锏——武侠小说和过人文采:通过武侠连载开拓市场,《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就是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而鉴于人手不足,金庸一人几乎包揽了《明报》所有版面的写作,金庸社评、明窗小札也由此成为比肩金庸武侠的另一文学载体。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明窗小札”即是当时的“金庸看世界”

而《明报》最终的傲视群雄,除去金庸的才华横溢,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可或缺。

伴随内地各项运动的风起云涌,“大逃港”也愈演愈烈。《明报》副刊即刻开辟专栏报道新移民在港日常,让阅读《明报》逐渐成为这些外乡人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

与港民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不同,20世纪60、70年代,内地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让居民生计在波谲云诡的社会局势中每况愈下。

《明报》就此不遗余力展开报道。加之该报记者大多为北下人士,文字素养与见识阅历远胜其他香港本地同仁,当一篇篇力透纸背、客观公正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明报》发行量迅速由1万份陡升至4万份,奠定了自己“报中翘楚”的不败地位。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全盛时期的《明报》颇有战时《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风骨

而金庸本人的经营有道也向来备受业界推崇。

压缩成本一直是报业盈利的秘诀。

一段时期,只能从北欧进口新闻纸的香港报企,受纸价波动影响,营收忽高忽低。而善于审时度势的金庸,总能准确预测纸价跌浮,继而低价买进,有富余时,还高价卖给同行,这也进一步拉开《明报》与其他同类报纸的差距。

而查先生不仅懂得节流,还深谙开源。

曾有《明报》高层成员询问他:《明报月刊》这种文化杂志销量有限,为什么还要全力以赴地宣传推广?

金庸回答:文化属于无形资产,《明报月刊》的签约作者都是大师级的海外精英,不乏余英时、李欧梵这类旷古名士。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账面财产只有一座大厦的“明报”,91年登陆港股后,股价能从1角变为2元9角;旗下的《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产权估值更是高达5.8亿港元。这其中,查先生的高瞻远瞩实在功不可没。

而对于人尽其才,能在武侠江湖里让形形色色的人各归各位的金大师,自然也不在话下。

金庸曾在回复读者来信中写道:写作时,我总是先构思人物性格,随后再将其赋予不同角色,继而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演绎出人生百态。而跟随金庸多年的助手也曾以此作比:《明报》其实是先生的第16本小说,每名职员都是这部作品里的主角。查先生总能明察秋毫,让最合适的人做最适合的事。

掌控《明报》34年,金庸的管理奥秘始终是“无为而治”。但凡他启用的人,必会投入信任并给予对方充分自由。但对“明报”旗下刊物了如指掌的查先生也绝不会让部下“瞒天过海”,若出现字词错误、语句不通,“金氏纸条”就会悄无声息的出现在相关负责人的办公桌上,因此,公司上下在对老板的“火眼金睛”钦佩有加之余,也对本职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立足港岛之后,金庸又将商业版图扩充至东南亚。

《明报》创刊的第9年,金庸又在马来西亚创办《新明日报》,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后,《新明日报》随即推出“新版”和“马版”。而跻身当地报业三强的策略依旧是屡试不爽的“武侠搭台,报刊唱戏”

笑傲江湖》不仅成为金庸的又一力作,也促使《新明日报》短期内销量井喷。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张纪中在2001年推出电视剧版《笑傲江湖》

依靠一支笔只争朝夕,“查良镛”不仅拥有了自己的传媒帝国,“金庸”也成为了一代武侠巨擘,而那个南下的白手少年,也终于立业香江乐太平。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人生,就该大闹一场 ,悄然离去……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10.30

谨以此文献给尊敬的“武侠泰斗”金庸先生

江湖路远,就此别过

文|浮光掠影

--END--

【第一制片人服务影视创业者】

2013年6月创立,微信内创建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影视商业圈平台

关注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制片人

汇聚能够引领中国电影未来成长的商业力量

中国影视人学习、创作、 交流、宣传、交易的必要工具

传递影视人和商人们最新动向和信息

组织国内外各种培训、沙龙、论坛等行业分享

帮助影视人获得更多信息、资源并达成各种合作

公司、项目合作 ◇ diyizhipianren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 dyzpr816

我们在一起, 看看将来影视业是个什么样

上一篇新闻

产权制度是国企出海的绊脚石吗?(一)

下一篇新闻

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江湖始末:从龙争虎斗到喧嚣尘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