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追梦徐州!这颗糖从徐州走向世界,包含了儿时满满的回忆
鲁迅先生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对于徐州人来说
最难忘的童年味道是什么
3分钱的绿豆冰棍
妈妈做的番茄炒蛋
还是逢年过节,家里必备的这颗糖。
小孩酥糖又名小儿酥,是徐州地方传统名点,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其特点是“香、酥、甜”三性具备,深受徐州人的喜爱。
红白相间的糖纸,一个栩栩如生的胖娃娃跃然纸上。 从刚开始的纸质糖纸,到现在的塑料糖纸,不知经过多少春秋。
(80年代,徐州糖果冷食厂小孩酥生产楼)
1981年,徐州市糖果冷食厂生产的小孩酥糖获商业部食品评比第一名和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糖果冷食厂的前身是东亚糖果厂。1956年1月,东亚糖果厂被批准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东亚糖果厂与名利糖果厂、华兴糖果厂、和记糖果厂等私营厂家和22家糖果作坊组成公私合营东亚糖果厂。该厂后于1965年并入汽水厂,改名为国营徐州糖果冷食厂。
陈素元,笔名陈墨昂,擅长画鸡,兼人物山水花鸟;作品先后被省市级博物馆、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等财团和艺术画廊及个人收藏,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获奖, 常年定居在北京。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小孩酥糖上,总能看到一个胖乎乎的小娃娃,而这幅辨识度极高的糖纸画就是陈素元设计的。胖胖的脸蛋儿像福娃,藕节似的手臂有福气......30多年后,重画胖娃娃形象,陈素元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80年代徐州糖果冷食厂大门)
陈素元从小对绘画就有一腔热忱,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从农村考入徐州工艺美术研究所。1984年,徐州市糖果冷食厂招收设计师,陈素元从此成为了一名包装设计人员。
80年代,有一串徐州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小孩酥糖、奶油饼干,中华牌高梁饴,桔子硬糖、蜜三刀、麒麟汽水......这其中,有许多食品上的包装画都出自陈素元的笔墨。
提到设计小孩酥糖纸画的精髓,陈素元说,设计时间大概一个礼拜,以毛笔勾勒形象,经过了反复修改。因为小孩酥是传统食品,他就选择中国人最爱的福娃形象,糖纸的底色上有一个个橙黄色的圈,这是源于小孩酥制作工艺的灵感,一层糖一层花生酱,让糖纸画和传统工艺遥相呼应。
(糕点生产车间)
( 徐州副食品大楼顾客买小孩酥糖场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小孩酥糖都是凭票购买。1982年开业的徐州副食品大楼,小孩酥1块1毛5一斤,每人每次只能买3两。大约是因为不富裕,糖难得吃到,所以就觉得特别香甜。
90年代初,徐州市糖果冷食厂的糖果生产车间忙的热火朝天。彼时,小孩酥还是手工包装,女工每天额定包糖80斤,但通常能包到100斤,手速快的工人甚至可以包120斤,这速度让人惊讶。
“还有更惊讶的,这台生产小孩酥的机器是我们工人自己研发的。”每每讲到这,原糖果冷食厂的厂长孔祥超的自豪感总是油然而生。
(20年前,20年后,孔祥超接受采访时画面)
1993年,糖果冷食厂生产的小孩酥和其它糖果一同走向了世界。首批出口到了俄罗斯。
到新加坡参加首届食品展览会也获得过金奖。
曾经的孔厂长,现在仍活跃在热爱的领域,目前任中国食协糖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他说要把这份“甜蜜的事业”一直坚持下去。
(小孩酥糖纸最经典形象)
当国营的徐州糖果冷食厂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小孩酥生产版权被糖果厂的一名员工买了下来,现在还保留着生产线。如今,其他城市已经基本不生产小孩酥糖果,我们也期待这份属于徐州的甜蜜继续陪伴一代代徐州人。
可即便如此,徐州人每逢过节时,小食盘里仍少不了这颗糖的滋味。因为它总是让人想起儿时的快乐。
为什么儿时的饮食记忆那么难忘,又那么难以复制?味觉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的形成很复杂。视觉,听觉,味觉还要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食物留存的记忆,有甜蜜也有苦涩,因为即便找到一模一样的香料,你也找不回那时那景那人。
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
并不是一根绿豆冰棍
一盘番茄炒蛋
一颗糖果
你怀念的是 家的味道
味到浓时即是家
你最怀念的家乡味是什么?
(来源:淮海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