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学深圳、赶深圳”: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学深圳、赶深圳”: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青岛日报2020年7月7日6版

□沈 默

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已经成为城市成长、向更高处攀登的“必修课”。

去年2月,肩负着“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任的青岛,明确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用最简洁明晰的语言传递出“青岛的愿景是什么、青岛要干什么、青岛的状态是什么、青岛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还记得青岛刚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是质疑,有的声音认为对标深圳超出了青岛的实际,有“好高骛远”之嫌;有的声音认为深圳只有一个,青岛学不了,更赶不了。

对标先进城市,与做学问是一个道理,能不能学到真本事,关键看怎么学。青岛是真学真赶,自然能学到真经,学以致用,立竿见影,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青岛用信心、决心与创新,将学赶深圳不断推向深入,用实际成效打消疑虑,凝聚起了全市上下全心全意谋发展的冲天干劲儿,构建起“南深圳、北青岛”的全新格局,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一、学赶是常态,不学是例外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如此,城市亦然。因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自然是各有千秋,相互对标学习,取长补短,这也是发展的常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之间的政策学习:网络、结构与特征》就指出:“中国城市之间的政策学习越来越明显,集中表现为考察学习的次数逐年递增。”

这份报告通过2014-2018年的数据,构建出中国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学习网络,结论是城市行政级别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得到其他城市青睐和关注。

学习与被学习之间,城市逐渐呈现出四种主要类型:学习型城市、明星城市、海绵城市以及孤立城市。报告显示,双向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占比近半数,典型城市包括宁波、广州、南京、东莞、杭州、厦门、苏州等。第二类“明星城市”占比近1/5,包括上海、天津、北京、重庆等,这些城市主要被其他城市学习。第三类则是“海绵城市”,通常作为学习者和追随者出现。此外,还有一些“孤立城市”——既不学习他人,也不被他人学习,“这些城市游离在城市学习网络之外,同其他城市联系不强”。

珠三角和长三角发达城市,是被广泛学习的对象。以深圳为例,在五年内被其他城市考察学习最多,前后共接待55个党政代表团,平均几乎一月一次。被学习最多的城市在广东,最好学的城市也出现在广东。可见,“学霸”都是学出来的。深圳在发展历史上,曾经瞄准香港等城市一个个追赶,目前,已经从“追赶者”变成“引领者”,跻身世界一流城市的行列。但即便如此,深圳仍然在寻找“老师”,包括新加坡、纽约、旧金山等国外先进城市都是深圳学习的对象。

青岛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早在上世纪90年代,青岛就提出“学上海、赶大连”,引发了一轮高速发展期,几年时间即在关键指标上超过大连,至今仍为岛城人津津乐道。这些年来,走出去向先进城市学习,也是青岛广大干部的“必修课”。从效果看,学习对标极大地开阔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认识到了不足,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为什么是深圳

青岛这座城市发展到今天,如果不找新的标准、新的目标,就会满足于过小日子,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就不能够发挥引领的作用,青岛应有的发展内涵和发展优势就不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也就辜负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的期望,辜负了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青岛的期待。

青岛出现的很多问题,说到底就是意识不够超前,视野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样。所以,青岛必须要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要找标杆,就要找最高的标杆,真正能够全面引领青岛的标杆,对照沿海发达、创新、活力的城市,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这个标杆正是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创造了很多的经验,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创新。2019年以前,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按经济总量,深圳第一,青岛第二。深圳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2.4万亿元的GDP,面积只是青岛的六分之一,但产出是青岛的整整两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高地,而深圳是大湾区举足轻重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青岛要做这个新高地的桥头堡,只有把深圳作为标杆。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北方需要有城市站出来,敢挑重担,勇做“北方的深圳”。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资源禀赋,青岛都当仁不让,理应站出来。

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打造山东这个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建设青岛这个新高地的桥头堡,就是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撬动整个北方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定位下“学深圳、赶深圳”,才能够动员起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力量。青岛就是要努力做北方的深圳。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青岛才果断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用最简洁的语言清晰诠释“青岛的愿景是什么、青岛的状态是什么、青岛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这是敢为人先的魄力与担当。

三、真学真赶,体悟实训赢得尊重

解决了为什么学的问题,又有人认为学一学还可以,赶是赶不上的,或者以为既然赶不上就不赶了,甚至学也没有必要。其实,越是差距大,才越需要赶,缩小差距也是追赶。不准备赶,学就失去了意义。

一年来,青岛没有流于形式,绝不走过场,学习深圳创新、开放、发展的内在机理,真学真赶。从决策层,到每一个市民,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学,自我加压、自我鞭策,“学深圳、赶深圳”,在青岛迅速形成了激越昂扬的发展氛围,城市的棋局陡然一新。

此前,城市间的学习通常是“组团”走走看看,时间通常为两到三天,结束后,回来总结总结,表表态,通常也就没有下文了。常常是,“看了心动,发言激动,之后不动”。

为了打破这个怪圈,青岛改变学法,创造性地采取体悟实训的新方法:全方位、大批量、持续地选派干部到深圳的企业、投资机构和中介组织体悟实训,每批次150名干部,在深圳进行持续 100 天左右的学习和实训,身临其境去感受,去体悟,感性地、深入地学习深圳人市场化的做法,学习他们如何用体制机制保障法治化,用心体悟什么是专业化和开放型的意识和思维,用心体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府,政府应该如何为企业服务。

从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看,体悟实训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方法。目前,青岛已经累计向深圳派去了三批457名青岛干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赢得了深圳企业家的高度认同,也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

他们全身心融入式体悟。深圳体悟实训干部白天实训,晚上研讨,周末组织开展各种参观调研,广泛走访深圳的企业、机关、街道、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参加各种展会、论坛、沙龙、路演等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拜访深圳的企业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悟深圳城市生态的精髓,把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激活了。

他们边学边悟边总结。前两批队员结合所学所悟,共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50余篇,意见建议250余条。这些建议通过梳理归纳,一些已经纳入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去年以来,青岛很多政务服务、市场化方面的创新举措,就是根据体悟实训同志提出的建议推进的。

他们发挥平台作用。体悟实训干部很好地担当起了深圳企业在青岛“代理人”的角色,让青深两地之间像亲戚一样越走越近。推动在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横跨双城的商会组织——青深企业家联谊会,华为、腾讯、中兴、海尔、海信、青啤等一大批两地“头排”企业家携手走到了一起,开启了两地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崭新模式。

他们担当招商大使。第一批实训期间,新签约项目39个、洽谈项目52个;第二批实训期间,搜集招商线索85条,助力签约项目62个。受实训企业的带动和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正加快来青投资布局、谋求发展。2019年以来,来自深圳企业投资合作的项目达126个、到位资金近323.8亿元。

这一全新的学法开创了全国的先河,谦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实训单位的肯定与尊重,赢得了合作的机会,为城市赢得了合伙人。

四、取到真经,立竿见影

一年多来,面对城市发展前所未有的“新风口”,青岛提高站位、开阔视野,边学边赶,毅然走出“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小天地,决然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释放出城市蕴含的强大发展潜能。

打造“三化一型”干部队伍就是学赶的重要成果之一。“学深圳、赶深圳”,首先要“学深圳人、赶深圳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正是对标深圳,青岛毅然把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素质能力强的干部标尺立起来,让“三化一型”成为新时代青岛干部的鲜明特质。这些特质很好地契合了青岛肩负的使命与对未来的希冀,点到了青岛干部队伍建设的“穴位”。一方面,明确告诉干部青岛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让干部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另一方面,为选人用人提供了根本遵循,鲜明树起了新时代青岛干部的风向标。全新的用人导向,激活了“一池春水”,释放出磅礴之力。

打造“三化三型”政务服务环境是“学深圳、赶深圳”的另一大成果。曾有深圳的企业家一语道破政务服务的至高境界:让企业家感到舒服。舒服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如鱼在水,就是如沐阳光,就是既“亲”又“清”。在青岛看来,学赶深圳,说到底,就是学习深圳的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的政务服务环境,打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发展生态,汇聚形成创新改革的澎湃动力。“在政务服务方面,凡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青岛聚焦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效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不懈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举措的陆续推出,使要素流动渠道更加畅通,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彰显,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得到有效保障,政府部门用市场化手段应对挑战的能力持续增强、信心更加坚定。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聚焦优化企业发展法治环境,创新惠企政策落实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方式,督促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青岛明确提出“新官不理旧账是法盲”,大力推进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把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公务员法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民告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由2018年的32%提高到2019年的100%。

一年多前,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在深圳举行。在这次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向广大企业家发出了“一起携手努力搞活青岛这座城”的动情邀请,并提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今天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就是在国家战略中实现企业发展,这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一年多来,青岛被赋予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之重任”,国家战略在青岛叠加,“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成为现实,成为对市场、对企业家最有力的感召和最闪亮的城市名片,“来青岛发展就是站在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新风口”成为国内外企业家的广泛共识。海内外企业家、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明。2019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比上年提升13.7个百分点,一举摆脱了2017年7.4%、2018年7.9%的低增长,增速创近七年新高,列全国35个大城市第一位。

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学深圳、赶深圳”成了青岛新一轮发展征程上的路标,成为了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破解发展难局的“钥匙”,更成了振奋发展精神、塑造城市气质的“宣言书”!青岛这一年来的变化,“学深圳、赶深圳”功不可没。

学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今天一学,明天就能赶上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就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学深圳、赶深圳”也是如此,需要我们众志成城、持之以恒,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代接着一代干,把一张蓝图绘到底。

上一篇新闻

8点1氪 | 小鹏汽车被曝毁约20余名应届生;字节回应游戏发行业务线裁员80%传闻;茅台冰淇淋39元一份

下一篇新闻

刚刚,“e租宝”案迎来了最新进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