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标准是话语权,标准也是竞争力。

产品标准的竞争,也是大国国力的竞争;掌握定制标准的主动权,也就拿下了产品竞争中的皇冠明珠。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中美5G的纷争,第一次让普通中国人了解到国际标准竞争的残酷与重要。

两国围绕谁能将主导下一代移动通信展开了一场激烈竞争,而在此之前,欧洲与美国一直是通讯标准的主宰者,直到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出现。

中国企业在制定5G技术规范的各种全球化组织中占据有越来越大话语权,并成为新一代国际通信领域的游戏规则制定者。

在5G标准中,中国21项、欧洲14项、美国9项。3GPP三个关键全会小组的主席职务中,中国公司占有三席,美国公司仅占有一席。

标准竞争并不是单纯的市场竞争,而是一项综合了技术、市场、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复杂竞争过程,于国家与企业都是战略级的存在。

标准之战,往往也是行业制高点的争夺,能影响到未来数十年间产业命脉的控制权,给企业和所在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与话语权,与国运、国力息息相关。

例如在中国缺少话语权的信用评级市场,中国的信用就会受到穆迪、标准普尔等西方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的干扰。2017年时,穆迪曾把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3级降低至A1级别,并将中国的前景展望从“稳定”调为“负”。

中国的标准化进程殊为不易。虽然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就已经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发起国。

然而,当时正值解放前,民国政府忙于内战,并没有心思搞工业,加上国力羸弱、经济发展不好、工业技术基础薄弱,标准管理机构只是个摆设,未能起到实质推动作用。

新中国政府成立伊始,就已意识到标准建设的重要性。在建国刚刚二十天的时候,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就决定在中央技术局内设立标准规格处。

从一穷二白开始,70年间,中国逐渐从发达国家的所谓“知识产权剥削”困境中走出,开始输出中国标准;在各类国际标准组织中,中国也从旁观者向玩家转变。

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步伐,不仅体现在以5G为代表的高精尖行业里,也涉及到与普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中,比如,以乳业为代表的食品行业。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2018年,中国奶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位。是1949年的146倍。

中国乳业进击,离不开标准的革新。

中国乳业历史悠久,但和当时其他产业一样,受制于小农经济,没能跨入工业化的门槛。中国的乳业现代化,也是跟着殖民者一起来到中国的。

直到1923年前后,第一家民族乳企才宣告成立,引用的是美国巴氏杀菌技术,生产2品脱和1品脱的消毒牛奶。

兴起的民族工业,还要饱受外资乳业的挑战、冲击。据统计,仅在1923年-1927年间,中国每年从外国进口的乳制品有5000吨,1928年,更蹿升至7000吨,曾位列世界牛奶输入国第五名。

及至建国初期,大浪淘沙下,民族乳业的家底不过四家乳品厂。

民族工商业的前辈们,已经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后辈,落后技术标准的乳业工业化意味着什么。

70年前,百废待兴的还有乳业,中国奶牛数量仅有12万头,产奶量为20万吨,乳制品为0.1万吨,人年均消费牛奶不足1公斤。

70年后,牛奶已经从奢侈品、特供品、凭票供应的产品,变成今天的日用品。如今,中国人年均饮奶量已经翻了36倍,达到了36公斤。

增长背后,固然有产量提高的因素,但关键变量则来自当时的乳业“新物种”——液态奶。

在液态奶出现之前,市场的主流是巴氏杀菌奶,也就是低温奶。但当时因加工技术所限,巴氏杀菌奶运输半径短,配送范围触及不到低线城市,影响了牛奶的普及。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一直靠奶粉解决喝奶的问题。

液态奶发展中扮演关键先生的,是带动组建伊利液态奶事业部的潘刚。他带领伊利成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因此他也被业内外誉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

1999年,时年29岁的潘刚,推动伊利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引进先进的液奶生产设备。通过与利乐的合作,结合技术攻坚、标准化等措施,伊利推出的常温液态奶,让牛奶运输终于冲破了地域限制。

常温液态奶的出现,让内蒙的优质牛奶可以销往更远的地方,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商超,就不愁享受不到牛奶喝。

中国人消费奶的习惯也因此改变了。中国乳业消费量的高速增长,也是在液态奶被成功推向市场之后。

以伊利为例,在液态奶事业部成立之前,伊利液态奶的收入只有6000万,2000年伊利液态奶收入就实现5亿,2001年达到12亿,2002年达到24亿,2003年达到46亿。

让牛奶“想喝就喝”,这足以窥见伊利的部分企业关键基因——重视技术驱动变革,着力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这或许是让其从一个地方小厂成长为国家级品牌、全球型企业的原因。

标准革新,不仅让中国人能喝上牛奶,还让中国人喝上了好牛奶。

在一段时间内,中国奶业关注安全的底线,但是对涉及品质的技术标准缺失,优质奶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潘刚一直倡导,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无论有多少困难,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管控好每个环节,确保每一滴牛奶的品质。伊利将品质视为生命,始终坚持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以全球集智成就品质极致,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伊利源源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在做好奶方面,伊利也做出很多突破性的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没有有机奶生产。直到,2007年伊利金典有机奶问世,这才填补了有机乳品市场的空白。

据统计,80%以上的亚洲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也就是在饮用普通牛奶后会有不适反应。针对这个特殊且庞大需求群体,伊利推出了舒化无乳糖牛奶,彻底改变了乳糖不耐受人群无法饮奶的状况。

伊利也在以国际大事件为契机提升标准水平,先后抓住了奥运、世博会等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刷新标准高度,也推动将中国乳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升级。

而随着乳业市场化程度放开,标准供给也从传统的国家指令性,转向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

因此伊利在做好自身产品标准的同时,也在积极促进相关国家标准提升。

2018年8月,国家标准委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伊利成为乳制品行业唯一一家入选企业。

项目规定2020年8月,伊利要通过对全球标准法规咨询及信息支持平台、标准化管理平台及体系的打造,形成标准提升质量的新模式,输出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案例。

据统计,伊利历年来主导或参与的国家相关标准、法规制定修订几百项,比如《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婴儿配方食品》等等。

在伊利为代表中国奶乳业企业共同努力下,包括原料乳等多项质量标准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正是靠着对技术标准的自我革新与精进,让伊利进入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第一,成为中国乳业一面旗帜。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国货当自强,先要标准自立。

中国乳业面向全球竞争,重中之重则是打造高标准产品,实现品质的差异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前任主席张晓刚指出,近年来,标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标准影响了80%的全球贸易,具体到乳品行业,世界各国通过在乳业方面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筑起本国乳品的安全防线,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并维护本国乳品产业的发展。

伊利能够在国家级标准中拥有发言权,面向消费者不断推出高品质乳制品,源于自身对标准建设重视。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伊利敢于和自己较劲儿,推出赫赫有名的“标准三条线”,即在检测当中,在国标线的基础上提升了50%的标准作为企标线;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升了20%的标准作为内控线。

伊利内部还专门成立了标准化研究部门和工作小组,并在制度上推出《质量管理大纲》。

以在产品和乳品原料质量控制方面为例,伊利一直执行严于国家标准的世界一流、极为严苛的原材料质量控制标准——设置超过1000项检验项目。

在伊利牛奶化验员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苏春玲介绍说,“伊利的检验标准和频次不但高于国家标准,也高于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很多地区国家的标准。”

甚至有的外国供应商拿到这份标准时,忍不住说你们有1000多项检验项目,这也太苛刻了!

伊利标准,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公信力的标准。前不久,伊利旗下的安慕希登陆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市场。

新加坡是世界食品安全排名第一的国家,素以对食品安全有着全世界最“严格”的监管标准和要求而闻名。安慕希成功上市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是对伊利标准最好的背书。

伊利也推动中国乳业标准的“走出去”。2019年4月,潘刚在中国企业界首度提出“全球健康生态圈”的概念,伊利的相关标准创新举措,甚至已经将标准影响力触及到在世界乳业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新西兰。

在地处世界黄金奶源带新西兰南岛,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就坐落于此。工厂建设之初,就遵循了最严苛的设计建造标准,例如医院手术室级空气过滤装置、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等。

在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对合作牧场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考量,即距工厂的距离,要保持在5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50公里,意味着原奶从牧场到工厂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这就大大减少了运输环节对原奶品质的影响。

与此同时,作为国际乳业中国力量的代表,伊利也积极参与行业国际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同时,伊利也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兼容,不断为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声。

伊利标准的成功,得益于身处中国这个超级市场,在这里百炼成钢,才能有赢得国际乳业竞争制高点的可能,进而走出去并成为全球性的企业。

国力、国运给了伊利标准成功的机会,而今伊利标准也成为中国国家海外形象的名片,用中国品质向海外传播中国形象。

对全力打造全球健康生态圈的伊利而言,标准也是最好的全球共识。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1、王忠敏、中国标准化70年,《中国标准化》

2、王书吟,民国时期上海的牛奶消费,《东方早报》

END

“伊利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上一篇新闻

中企500强伊利强势上榜,高品质实力“宠爱”消费者

下一篇新闻

这批机构浮亏!640亿元解禁潮来袭,收益“尴尬”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