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院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最新呈现“联谊”与“穿针引线”
当疫情依然困扰世界的时候,不要让失联成为常态,地球村的人需要“联谊”,而艺术或可以为世界的交流“穿针引线”——作为广州美术学院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的项目#3,《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展11月21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两个单元(两种回应)的主题词,分别就是“联谊”和“穿针引线”。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与主办方人士,屏幕上是两位连线的菲律宾艺术家
地处广东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着力于从珠三角、中国南部延伸到东南亚以至更广泛范围的文化与艺术研究,并从2020年底推出以“泛东南亚”为题的三年展序列。该三年展旨在以开放的策展视角和新的美术馆实践推动泛东南亚区域独立艺术与思想的沟通,通过新类型展览、研讨交流、档案库建设、出版和公共教育项目,推动区域间的文化自觉、理解与创新。如同此前的数个系列展览,本次《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展同样建立在对地域文化的深刻考察和研究上,也集合了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多个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的参与。作品形式包括装置、摄影、录像、访谈和田野调查资料等。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马·爱 Ma Ei/彩色数字印刷,金属架/2016年/图片致谢班诺格合作艺术与文化 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 Culture
《一个孩子离去,一个孩子玩耍,一个女人出生,一个女人逝去,一只小鸟到来,一只小鸟飞走(监控录像版本)》视频静帧 (A child dies, a child plays, a woman is born, a woman dies, a bird arrives, a bird flies off (CCTV edition))/16屏混合媒介装置/彩色/2分钟/施琳·赛诺Shireen Seno/2018年
展览现场
在“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单元,策划潘思明认为,“联谊”尝试从“参与”这个动作的多种践行方式探讨参与式艺术实践:作为华南地区的实践者试图了解已经高度关联的东南亚网络,作为艺术家研究及回应社会议题的工作方法,因为没有空间而另辟蹊径的探索,以及作为替代性空间面对不同社群建立公共性的经验。
《365天:生活缪斯日历》(365 Days:Life Muse Calendar)/班诺格合作艺术与文化 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 Culture/彩色喷墨打印/2017年
广州艺术家的“南方舞馆”作品
该单元邀请四组由艺术家发起的替代性空间/组合参与,试图呈现艺术创作与其平台组建中相互充实的状态。他们分别在泰国叻丕府,马尼拉奎松市,新加坡和广州以各自擅长的媒介进行长时间的在地实践,并在具体的社会语境和经验中践行“参与”这个动作,从“意识”,“介入”,“参与”到“参与式”。这些空间实践的经验散落在展览场域成为一个个开放程度不一但性格鲜明的房间,为艺术创作中无法共时的观众转译实践过程,并邀请到场的观众参与本次在展览中的集合。
《4 am》/“这里之外,一切依旧”("Else, All Will Be Still")/拉维·阿加瓦尔(Ravi Agarwal)/数码摄影/2016年
《37年的艺术、行动与倡导(37 years of Arts, Activism, & Advocacy)》视频静帧/五艺中心和朋友们(Five Arts Centre and Collaborators)/彩色有声单频影像/2分40秒/2021年
展场一角
而在“穿针引线”单元,发起人陆思培介绍说,从最基本的理解看,“穿针引线”是对松动定义的渴望,以及希望通过实践回答“能够一起做些什么”。“穿针引线”单元又分成3个版块。“东南黑书众:字弹飞穿页边”板块中呈现的作品是五个小组过去几个月跨越地域与边界的交流成果。“无边之海:成为艺术家-研究者”板块呈现出模糊的、流动的地域(海洋)。“无中生有、共同工作、七手八脚”板块则以不同的方式与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五个集体进行协作,以回应不同面貌的“连结”,深入历史与当下。
展期将持续到2022年1月9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