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籍福建,在香港生活25年后,选择放弃一切,回内地从头开始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61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曾铠琪@香港曾小妹,1995年出生在香港。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从小就明白指望别人不如投资自己,女孩子更要有开阔的视野让自己变得更好。
16岁,我就利用假期到处打工接触社会,高考结束就用赚来的钱到日本游玩。还用一年的时间成功减掉32斤,意外成了网红博主,每月最高两三万港币。却因一条朋友圈遭到香港废青网暴,带着对他们的失望来到内地,这才发现内地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从小就喜欢到处游玩,这是在韩国时拍的照片)
我的家人是福建人,他们只说闽南话,不说普通话。虽然我的普通话是自己学的,但一直说得还不错。从幼儿园到中学,普通话课每次都拿第一。
我不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成绩不是特别好,但爱好广泛,喜欢挑战,是为数不多参加学校童军的女生。而且还经常参加田径、游泳、羽毛球等项目的比赛,拿过游泳比赛的奖牌,有一阵子还迷上了打篮球。虽然很辛苦,但我一点都不怕。
为了让自己不要太像一个女汉子,15岁时,我去上家政课,学会了做衣服,还通过网上视频学习了化妆技术。并攒零用钱买了一把吉他,没钱报班,就在家里看视频自学,还顺便学会了打爵士鼓。
不爱读书,但我却很喜欢展现自己。高三时,我去参加学校圣诞联欢会的歌唱比赛,获得了普通话类别组的第二名。
(电车在1904年投入服务,是香港最历史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
到17岁那年,我开始拍一些自弹自唱的视频上传到网上。
除了喜欢运动和唱歌,我还特别热衷美食,家里的书最多的就是食谱方面的。
我尤其喜欢做甜品,常常做点心送给同学。在家里开生日派对,食材全是我一个人准备的,连蛋糕都是自己做的。
出生在普通家庭,让我很小就有了独立打拼的意识,一直盼望自己快点长大,学好本事,多赚钱,好好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
那时妈妈每月给我的零用钱还挺多的,但对于一个喜欢美食、买点小玩意,又渴望到处游历的女孩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所以,一满16岁(香港合法打工年龄),我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打工之路。
(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从炸鸡店到披萨店、西餐厅,我统统都去过。那个时候的打工时薪一般是28港元左右。在西餐厅“站楼”(就是侍应生)的薪水就比较高,45元一个小时。为了攒多点钱,我从早站到晚,一个月可以赚到三四千块钱。
(在众多港片中,这个光怪陆离的不夜世界,每天都发生着段段醉生梦死的故事)
高考一结束,我立马拿出打工积蓄犒劳自己。用1300元买下人生中的第二把吉他,花了1万元和同学一起去日本东京旅游。
在我看来,学会投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这辈子就不算白活。
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胖妞。初中升高中时更是越长越胖,在学校走到哪里都被同学取笑,于是我下决心开始减肥。
我在视频上分享我的减肥日记,记录每天吃什么,掉了多少磅。没想到吸引了很多人观看,为我加油打气,还鼓励了很多其他因为肥胖自卑的女生。
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从74公斤减到了58公斤,成功减了16公斤。最后整整减掉了30斤,瘦成了骨感美女。去体检时,连营养师都惊讶我是怎么减下来的。
其实我觉得,减肥就是一个与自己的斗争。心态很重要,下定决心,然后坚持下来,为自己而减,为了让自己变美而减。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而且,让我更没想到的是,减肥日记的分享,还给我带来了一些商业收益,好几个品牌商都来找我合作。
就这样,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成为了一个网红博主。
(TVB明星杨明说看过我的视频,让我开心得小手无处安放)
找到自己的方向确实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难题。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答案,有的人在不断尝试后才找到。
高考后,我去上了个化妆和婚礼统筹专业的专科。花了6万块钱,好心疼。后来姐姐结婚,我亲自操刀帮她化妆做造型,被吐槽土得不忍直视。感觉自己学了个寂寞,大概率被课程推销员坑了。
毕业后,我没有找相关化妆行业的工作,而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到一家公司做采购员。可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种走南闯北的采购,而是一个类似办公室文职的角色。
每天的工作很简单,查看仓库是否缺货,如果缺货就联系供应商订货,保证仓库存货充足就行。订货来货忙那么几天,其他时间都很悠闲。月薪大约1万港元,这样的收入在香港并不算高。离家近是唯一的好处,我每天走路上下班,节省了不少通勤费。
可我越来越受不了无所事事却又备受束缚的工作,一年半后,辞职换了份咖啡店的工作。
那个时候,因为刚参加工作没什么朋友,我养了一只可爱的猫咪作伴。但没多久,为了这只猫咪,我又辞掉了工作。
(我希望生命里的每一天都是元气满满的)
那天晚上,家里人没有及时把窗户关上,猫咪跳上窗户,掉落下楼摔死了。
我很难过,哭了一整个晚上,眼肿脸肿地去上班,情绪低落。主管问我怎么了,我说家里的猫死了。他轻飘飘说了句:“不就一只猫吗?死了就死了呗,再买一只啊!”
我听了非常惊讶,怎么能如此冷血?我不喜欢这样没有人情味的公司。
2017年,我离开咖啡店,开始在各种小店铺打散工。
(非常喜欢动物,我和我的猫咪)
因为天生爱美食、爱吃,我从披萨店到糖水店,从中餐厅到西餐厅,都去打工体验了一番。那些充满烟火气,令人垂涎的美食环境,治愈了我。
在西餐厅,不仅可以领到不错的薪水,还能偷师学厨艺。我学会了各种菜品的制作,比如想让意大利面更好吃,要先用黄油炒一下肉类和菌类,然后加鲜奶油、牛奶,做成酱浇面。我还学会了煎牛排、焦糖芋泥布丁等五星级菜品的做法。
为了谋生,我最忙的时候同时打三份工。不过,打散工有一定的自由度,想去哪就去哪,想停下来就停下来,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在那五年时间里,我一边打工,一边去旅行。先后去了七次日本、四次台湾、三次韩国、一次新加坡。我感觉台湾的人情味还是挺浓的,东西也好吃。
(内地人现在去香港并不羡慕那里的生活,“海山楼”却成了内地人打卡的景点)
后来,自媒体如雨后春笋,开始逐渐火起来了。当时有一些大咖,他们会请剪辑师帮忙做后期制作。于是我去应征,成为了一名剪辑师,再次过上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日常。
做剪辑师大概半年左右,我发现那些所谓的专业“科班”剪辑师,做出来的视频太过于平淡冗长、缺乏创意。我想不如自己做一个平台,剪辑受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
于是办理了辞职,全职做起了自媒体。并且又养了一只猫,开启了一边在家工作,一边照顾猫咪的自由生活模式。
我发现,吃和旅行作为生活很重要的部分,特别容易引起共鸣,便做起了美食探店加旅行的vlog,把自己定位在美食和生活的领域。
万事开头难,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蹴而就,都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在做自媒体的前5年,没有任何收益。我一条条拍摄,一条条熬夜剪辑,随着粉丝慢慢积累起来,流量也渐渐高了。收益从一个月一两千港币,到最高时达到两三万港币。
在不断探索和坚持经营中,我成为了香港小有名气的视频博主,时常在街上被粉丝认出来。
(香港大公报采访我时拍摄的照片)
可是,就在我树立自由创作理想的时候,2019年8月,因为一条发到朋友圈的动态,把我推到了风口浪尖。
当时暴力示威者进入港铁站大肆打砸破坏,一位工作人员拿锤子自卫,却被不少香港媒体把他归为打砸的源头。
我在朋友圈呼吁香港人不要转发假新闻,没想到很快被示威者锁定,把我的个人言论发到网上骂我。
他们嘴里喊着民主自由,可几百万的公共设施说破坏就破坏。我很难过,萌生了离开香港,到大湾区发展的想法。
2020年3月,经过认真考虑,我放弃了经营了7年的香港自媒体平台,来到了内地,从零开始创业。
(我到上海看樱花)
我以前是一个正宗的“港青”,高中毕业前,除了家乡福建厦门,从未到过国内其他地方。
小时候,每年暑假都会回福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每次都要坐十几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非常辛苦。
而且,那个年代的房子老旧,卫生条件很差。我看过老鼠在厨房乱窜,外公拿袋子去盖,然后把它敲死。我还被蜈蚣咬过屁股,见过屋顶上像手掌一样大的蜘蛛,蟑螂爬到床上更是司空见惯。厕所的环境也超脏,连冲水装置都没有,需要舀水冲。
小时候对厦门老家的印象,就是我对大陆的印象。
但如今的厦门,早已变成现代化的都市,繁华得如同小香港。从香港西九龙高铁站直飞厦门,非常便利。
外公外婆把家搬到了漳州,住上了宽敞舒适的大房子,周围风景很美,空气清新,非常适合老人安享晚年。
(春节时,我用自己挣的钱给外公送了个大红包)
我对祖国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开始到每个城市大街小巷,做美食探访之旅。去了广州、中山、青岛等城市,网友推荐的必吃美食我都去打卡。
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知道海南鸡饭是中国菜,第一次喝塑料袋装的啤酒,第一次吃生腌海鲜,第一次吃捞粉皮......我每天都在逛吃逛吃,遗憾自己只有一个胃,装不下那么多好吃的。
而且,我还充分感受到了科技赋予生活的便利,外卖、快递、电子支付......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太便捷了。
还有很多方面的进步,我深感自豪。
(随手拍摄,这种小店铺也可以电子支付)
深圳是我搬到内地的第一个城市,租了一套100多平米的公寓。要知道,我在香港住的房子没有那么大,租金每月高达8000多港币,而深圳只需要一半的租金。
我打算重新开始,以一个香港青年的视角,让更多的香港年轻人了解内地的真实面貌。后来在多个自媒体平台上做话题视频,除了美食探店,还拍一些城市的文化,展现两地青年的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
让我没想到的是,平均每天一到两条的视频很受欢迎,每条播放量至少10万,最多的有200万。
凭着两三分钟的小视频,我一个月最高能赚到一万多元的收入。只花了一年半左右,粉丝从零涨到了10万。
2020年10月,一个所谓的台湾“名嘴”,在网络上说了这样一番话:“大陆经济面临崩溃,连深圳最旺的东门都没有游客,所有店铺倒闭”。
身在深圳的我,看到后非常气愤,东门每天熙熙攘攘,哪来的“经济崩溃”?我拿着相机,来到东门老街,进行了路人街头采访,让几位深圳年轻人在镜头前,讲述了深圳的活力。
这条视频一下就火了,我很开心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在深圳东门街头采访)
我在深圳待了差不多一年。2021年1月,我和香港一些公司合作,打算在深圳开一家自媒体公司。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没有达成一致,公司也解散了。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同样做自媒体的年轻人。他们思想开放,很有想法,运作规范化和经营理念,也给了我不少启发。
如今,我正在和一家新的公司展开合作,主要是拍摄大湾区的生活和旅游日记。深圳、广州已经拍过,前段时间去了一趟肇庆。
第一次来到肇庆的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这座小城,既有古老的岭南文化,又有现代的小资情调。从各具特色的民宿和豪华舒适的酒店,可以看出肇庆高质量发展文旅项目的前景。除了七星岩湖光山色的美景,还有氛围感超好的酒吧街,真是非常值得旅游和探访的小城。我想,下一站要不要搬去肇庆住呢?
(我被肇庆星湖的梦幻夜景惊艳到了!)
在回到内地的两年时间里,我从深圳到珠海,搬了几次家。不久之后,我还想继续搬家。打算在一个城市待上一两年,把当地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都拍完了,然后就转战到下一个城市。
去年中秋节,我搬到了珠海。目前住在金湾,虽然距离市中心有点远,但房租只有市中心的一半,有车出行也很方便。一方面降低生活成本,同时也要提高生活品质。
无论搬家到哪里,我都会带上咖啡机,还有那堆花了上千“大洋”买的可拆拼接地板,铺到阳台,加上鹅卵石,接上一棵发光的小树,还有一个可以看得到夜景和发呆的小小吧台。
我会在下雨天炖上一锅银耳红薯红枣糖水,在家煲剧。如果想出门就撑上心爱的美战发光雨伞,心情会跟着阳光起来。
住在小城的幸福感,我体会到了。在香港也许永远都不可能体会到。
(拥有这么温馨的小阳台,在香港是一个奢望)
最后想聊一下我的择偶观。网友常常八卦我的恋爱史,在这里也借此机会说一说吧。
记得高中的通识课有教过“爱情三角形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爱情三角形。有人想要亲密持久的关系,有人想要激情的恋爱,有人想要长期的承诺。可我想要的很简单。
我高中毕业后谈过一次恋爱,对方比我小一岁,交往一年多分手了。年龄不是问题,主要是三观相差太远了。
2017年,我认识了第一任内地男友贾大夫。他是个医学硕士,因为各忙各的,三年多的感情由浓转薄,最后画上了句号。
其实让我决定分手的,不是距离,也不是承诺,而是一份小小的关注和心意。
我的生日正好是圣诞节,可他却从来没有送过任何圣诞礼物或者生日礼物给我。其实我不需要有多贵重的礼物,即使是一个气球或一张卡片,能感受到心意就满足了。
如此微小的关注连恋爱时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走进婚姻了。我果断提出了分手。
可笑的是,分手半年多,他就认识了另外一个女孩,并筹划结婚了。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有些人的择偶观,真的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
(粉丝说自从我和小郑在一起后,笑容更多了)
我的现男友叫小郑,就是经常在我视频上出镜的那个广东清远仔。
他的经历和我很相似,也是那种丢到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野蛮生长的人。做过水电工、网店客服,管理过后厨。到过不同的城市,体验过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两个“同类型”的人在一起一年多了。有一次,我问他:“你辞掉薪水那么高的后厨设计工作,跟我来珠海发展,万一我们分手了,你怎么办?”他说:“我没考虑过这种情况,因为我没想过会分手”。我听完就哭了。
虽然我们也常常拌嘴吵架,但他会为我做手作、帮我染发、为我下厨,生日时给我布置氛围。这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都能做得到,可是也有很多人都做不到。
在和贾大夫交往的时候,有人说我的职业不稳定,配不上他。如今小郑抛下工作,和我一起创业,又被人说他和我不般配。
除了粉丝操心我的终身大事,爸妈也总劝我现实一点,回香港找一个合适的有钱人。
诸如此类的话,我是不会在意的。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可我也很优秀。当然,我也没有多了不起,不需要踩低另一半来捧高自己。
(希望更多的人喜欢我分享的生活日常,这是我26岁的生日愿望)
说实在的,如果我还在香港的话,也许30多岁还在找适合的男友,也许爱情长跑十几年还不一定会结婚。因为在香港不先立业,是不敢成家的。结婚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其实我在乎的从来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这金钱里头,到底有多少是彼此愿意付出的。
结婚这件事,我觉得就是简单的两人三餐四季。他老了、我也老了,我们仍然会牵着手一起去看电影。
这就是我,曾小妹,一个港女的择偶观:三观一致,颜值匹配,性格合适,相处舒服。
现阶段,我最大的目标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的自媒体平台,以后开个小店,努力赚钱,早日买上房子。有时间撸撸猫,多陪陪老人。
我的愿望很低,安稳、简单、快乐,活得自在就好。
【口述:香港曾小妹】
【编辑:十月波斯说】
目前我们已经记录了161位真人故事,感动了被采访人和千万读者。
如果您有故事想讲述,或想加入我们团队成为作者,都请私信@真实人物采访,随时欢迎您的到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