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这些国家向食物浪费说不
在这个食品琳琅满目、甚至选择过剩的时代,仍有许多人通过采取设立“共享冰箱”“食物银行”等措施来减少食物浪费。瑞典和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实践或将带来一些启发。
把“浪费食物要罚款”贴在墙上
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个瑞典人平均每年所扔掉的可以食用的食品重达约19公斤,另有约26公斤的饮料、食物的最终归宿不是人的胃里而是下水道。在瑞典人看来,食物浪费不仅仅加重了每个家庭的日常开支,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让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产生转变,瑞典采取了市场手段、监管手段、技术报告、科普宣传、公开倡议等多种方式。其中,校园成了避免食物浪费行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瑞典大学的食堂就十分注重推广珍惜粮食的理念。由于大学食堂提供的都是自助餐,食堂便规定,只要餐盘上还剩下500克及以上的食物没有吃完,就要接受罚款。只要进入食堂,人们就能在墙上看到这个醒目的提示。
向餐馆和家庭给出实用建议
瑞典也制订了多部门联合的反食物浪费的规定体系。比如,瑞典此前制订的“废物管理计划2012-2017”提出,在2018年之前提高食物供应链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家庭、餐饮设施、商店和餐厅中的食物垃圾至少有50%被分离并进行生物处理,并让40%的食物垃圾得以转化为能源。此外,瑞典环境保护局提出,到2020年,瑞典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浪费要比2010年的水平降低至少20%(食物的初级生产环节除外)。
对于餐馆和普通家庭,瑞典政府也给出了一些有助于避免食物浪费的倡议。如,鼓励餐馆允许员工将剩余食物带回自己家里食用。又如,鼓励为更远的烹饪计划选择较长“最佳”日期的食材,为近期的烹饪计划选择较短“最佳”日期的食材;依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而非严格遵循“最佳”日期标识;保持正确的温度并在冰箱中正确放置冷藏产品,减少腐败的可能性;运用知识和信息更好地储存、准备、按量消费以及创造性地利用剩余食物;提前检查已有食物,并使用膳食计划和购物清单规划食物采购等。
对于食品垃圾,早在2012年,瑞典垃圾管理局就已经成功地将瑞典家庭产生的15.3%的食品垃圾进行了生物处理,使之成为沼渣肥料。另有官方数据显示,斯德哥尔摩市每月收集的食物垃圾被转化为生物燃气,用来驱动该市的公交和出租车。
赋予有瑕疵安全食品新生命
新加坡是著名的美食国度,但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公开的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新加坡就有重达79.1万吨的食物浪费。而超市是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全球最大的食物浪费源之一。据估计,全球超过40%的食物浪费都发生在生产和零售上。
好在新加坡已经认识到并着手改变这一趋势。比如新加坡本土慈善机构“food from heart”作为当地连锁超市NTUC Fair Price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收集一些临近保质期但还未售出的罐头食品,在安全食用期内捐赠给慈善机构和福利院。与此同时,创立于2012年的慈善机构“新加坡食物银行”,与全球另外二十多个食物银行一起,构成了全球食物银行网络,将食品店提供的安全食品经过处置后捐赠给有需求的机构。
新加坡食物银行曾表示,过去十年,当地浪费程度增长了50%。而浪费的食物中,仅有13%通过堆肥、动物饲养、生物能源等方式被回收利用。与此同时,目前每十个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个在挨饿。因此,他们致力于赋予那些因为临期、标签/包装错误、条码不完整、囤积过多或细微的问题而导致失去了商业价值的安全食品新生命。此外,新加坡食物银行还发起一项“食物挽救计划”,着眼于从餐饮机构挽救多余的熟食。
为了确保受赠人吃得放心,新加坡食物银行还与一名食品卫生顾问和一个实验室合作,开展一系列检测,确保食物质量满足分发要求。
这样的食物分享行为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普通人对食品的态度。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5%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那些长相丑陋但美味、营养的食物。当地超市很显然也听到了这类呼声。如今,在新加坡的一些连锁超市,可以看到那些有瑕疵的食物被降价销售,或是被切片、重新包装。不过,自行处理销售是一回事,捐赠又是另一回事。在新加坡,食品安全顾虑和超市需要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还是让许多超市和企业都不敢捐赠水果、蔬菜等新鲜的农产品。对此,当地慈善机构仍在努力,提升整个流程的安全性、合理性和公开性,吸引更多食品商家加入他们的队伍。
(吴越/《解放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