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无线心脏起搏器——Micra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的进化史
心脏的正常跳动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你可以七天不吃饭三天不喝水,但是你的心脏不能停跳。其实我们可以简单把心脏看成一个不停工作的大水泵,它的正常工作需要一个稳定的发电机(窦房结)和一些把电运输到心脏各个部位的电线(心脏的传导束支)。假如发电机故障了(病窦综合征)或者电线故障了运输不了电了(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为代表)都可能会影响整个大水泵的正常工作。这类心脏问题的病人往往都有反复的晕厥或者眩晕,但是现在,这些病人都可以过上正常生活了,因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心脏起搏器的问世改变了这些病人的命运,植入心脏起搏器相当于给病人的心脏加上一个备用发电机,它现在已经成为治疗心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的最有效措施[1-2]。这类病人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更有甚者,跑跑跳跳都没问题。
多年来,随着微电子学的发展,心脏起搏器不但不断缩小了体积,而且其电子设备的功能不断完善,也更加的复杂。但是到现在为止,起搏器的整体样式并未有明显的改变。
心脏起搏器通常由两个主要部件组成:起搏器(相当于发电机:由安装在金属盒中的电路和电池组成)以及起搏电极导线(相当于传导束支:绝缘的电线,能够将起搏器连接到心脏上)。然而,大多数病人都发现起搏器植入后皮肤凸起来很是影响美观,而且心脏医生还得去修理那些故障的起搏电极导线。
新一代的心脏起搏器
最近,一种新型心脏起搏器问世[3-5],它的大小只有一个大胶囊的大小,没有电极导线,直接植入心脏。而且它可以通过股静脉穿刺的方式完全植入到右心室里,手术时间也只有传统起搏器的一半时间,大概30分钟。因此,术后就不会留下丑陋的疤痕,也不会在胸部凸起会影响您的美丽。它也不太容易发生感染——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最讨厌的敌人。去年八月,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National Heart Centre Singapore,NHCS)开创了在新加坡开始使用这种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先河。
目前,无导线起搏器最适合那些只需要调节右心室心律或双侧锁骨下静脉闭锁的老年人使用。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无导线起搏器将成为更多病人的最佳选择。
室颤和心脏骤停
在过去,那些患有室颤或心脏骤停的病人如果能够活下来都算是人生大幸了,因为他们必须要在发病的时候能够迅速被家属或者身边的人及时发现,其次,还要求早期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拿到除颤仪来早期识别室颤并进行除颤,最好还要是符合心脏骤停的生命支持中的生命链的操作流程(进一步了解学习心脏骤停的急救可以访问:心脏复苏急救经验)
因此,新加坡每年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人中只有2%的幸运儿存活下来也没有什么好惊讶的[6]。在最近几年,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对普通群众进行心肺复苏的指导训练和在公共场合安放自动电除颤仪。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对于那些已经得知患有高危性室颤的患者来说,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已经被证明可以用来挽救他们的生命[2]。
这种设备通过和传统起搏器一样的方式植入体内,它可以全天候24小时不停歇的监测心脏的节律,如果检测到室颤,它就会立即自动发出一次电击来挽救您的生命。有的ICD的电池使用寿命可以超过10年。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里,更多的病人选择植入ICD[7]。
新一代的ICD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发明了一种新型的ICD——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8]。它不同于传统的ICD那样采用一条非开胸电极导线系统经锁骨下静脉,将电极顶端置于右室心尖部,因为它也没有线!!!因此它也就不需要中心静脉通路,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术后的感染。新加坡的许多医院现在都有开展这种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其中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已经开展长达4年有余。
患者真实经历
市民王先生是一个商场经理,今年60岁了,但是过去6年里却有一堆疾病缠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最近他老是喘不过气来,而且两条腿也经常反反复复要肿,他眉头一皱,感觉事情不对,就去找了他的家庭医生看病。家庭医生了解了他的这些反复发作的症状,建议他去挂个心脏科的号看看。王先生赶忙找了心脏科的医生,做了心脏彩超发现王先生的左室射血分数只有25%(反应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参考值为55-80%),心功能相对较差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只有轻微的冠状动脉疾病,这不足以解释他的心脏功能较差的问题。心脏科医生在全面检查了之后,最后告诉王先生,他这种应该是非缺血性心肌病。经过了一年的药物治疗之后,王先生的左室射血分数并没有明显改善,王先生接受了心脏科医生建议,并安置了ICD。在三个月后的一个深夜,王先生突然感受到胸口不是很舒服,但是他并没有在意,第二天也正常上班去了。直到他随后去医院常规复查时,他才被告知原来他那天晚上突发室性心动过速,ICD对他进行了一次挽救生命的治疗。医生也根据王先生的情况进一步优化了他的用药,王先生随后始终保持着规律的复诊。「注意:为保护患者隐私,部分细节做了匿名处理。」
总结
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新一代的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问世。如果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我们就可以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这里,我们建议专科医生可以向更多的患者介绍这些植入式心脏电子设备,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电子设备的用处。全科医生也更应该在指导合适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心脏评估和治疗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NHCS)是一家由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的非营利性公共医疗机构。每年有超过110,000的患者到此寻求治疗,该中心的病患占新加坡当地公共医院心脏病患者总数的四成,是全国最繁忙的心脏中心。作为全国和区域性心血管疾病转诊中心,NHCS通过致力于病人护理、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三个核心支柱来为病患提供最佳护理。
想要了解更多心脏起搏器的咨询,或者需要前往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进行治疗,可以直接关注「SingHealth转诊办公室」获得更多关于新加坡最新医疗动态信息。
翻译编辑:童安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opean Heart RhythmAssociation (EHRA)., et al. 2013 ESC guidelines on cardiac pacing and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the task force on cardiac pacing and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Europace. 2013 Aug;15(8):1070-118. doi: 10.1093/ europace/eut206.
2. Epstein AE,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Heart Rhythm Society.2012 ACCF/AHA/HRS focused updat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F/AHA/HRS 2008guidelines for device-based therapy of cardiac rhythm abnormalities: a report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J Am CollCardiol. 2013 Jan 22;61(3):e6-75. doi: 10.1016/j.jacc.2012.11.007.
3. Reynolds D, et al; Micra Transcatheter Pacing Study Group. A LeadlessIntracardiac Transcatheter Pacing System. N Engl J Med. 2016 Feb11;374(6):533-41. doi: 10.1056/NEJMoa1511643.
4. Reddy VY, et al; LEADLESS II Study Investigators. Percutaneous Implantationof an Entirely Intracardiac Leadless Pacemaker. N Engl J Med. 2015 Sep17;373(12):1125-35. doi: 10.1056/NEJMoa1507192.
5. Wiles BM, Roberts PR. Lead or be led: an update on leadless cardiac devicesfor general physicians. Clin Med (Lond). 2017 Feb;17(1):33-36.doi:10.7861/clinmedicine.17-1-33.
6. Eng Hock Ong M, Chan YH, Anantharaman V, Lau ST, Lim SH, Seldrup J. Cardiacarrest and resuscitation epidemiology in Singapore (CARE I study). PrehospEmerg Care. 2003 Oct-Dec;7(4):427-33.
7. Chong DT, Tan BY, Ho KL, Teo WS, Ching CK. Trends amongst implantable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patients in a tertiary cardiac centre in Singaporefrom 2002 to 2011.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13 Sep;42(9):480-2.
8. Bardy GH, et al. An entirely subcutaneous 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N Engl J Med. 2010 Jul 1;363(1):36-44. doi:10.1056/NEJMoa0909545.
9. Hai JJ, Lim ET, Chan CP, Chan YS, Chan KK, Chong D, Ho KL, Tan BY, Teo WS,Ching CK, Tse HF. 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total 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in an Asian population. Europace2015 Oct;17 Suppl 2:ii63-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