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这是一个为城市找回历史的故事。

1983年,刚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不久的罗一星,发表了其本科毕业论文《明清佛山冶铁业初探》。罗一星没想到的是,此后他还将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发掘出一段长达数百年、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佛山历史。

2021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罗一星的学术著作《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

他的研究,从历史深处“打捞”出了一段真相——数百年前,佛山铁器就已经是一个“国家品牌”,是明清两代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出口产品。而佛山,则曾是明清两代举国瞩目的铁制品铸造业中心和贸易中心,繁荣程度一度超过广州。

中国很少有一个城市,其最灿烂的历史,是被当代史学家重新发现的。佛山是一个特例。

罗一星是如何用半生时间完成这场“打捞”的?他到底发现了什么?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罗一星。摄影 戴嘉信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佛山冶铁业以其光辉的历史和精良的制品奠定了自己在南部中国的冶铁中心地位,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几大冶铁中心之一。——《帝国铁都》

清晨,赶地铁的上班族从祖庙红墙前匆匆走过,一个工业大市苏醒了。

在很多人眼中,佛山制造的辉煌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但实际上,早在明清两代,佛山制造就已创造了令人惊奇的历史。

今天生活在佛山的人们很难了解到,他们脚下的土地,曾是明清举世瞩目的铁制品铸造业中心与贸易中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帝国铁都”。

在那段岁月里,佛山的产品不仅为宫廷御用,畅销国内,还远销中东、美洲、澳洲等全球各地,甚至直接参与明、清两朝的边境贸易。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澳洲疏芬山博物馆保存的1858年的广锅。摄影 肖霞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守护住城市的历史,就有了根。如果没有罗一星的探索,佛山这段最灿烂的历史可能仍零散地沉积在众多史料之中。

1978年,罗一星考进中山大学历史系。罗一星在广州长大,因为有亲友在佛山,童年时代,每年暑假必到佛山来生活。威严的祖庙大殿、精美的祠堂大门砖雕、宽窄不一的条石旧街道……罗一星心里早就种下了一颗种子:佛山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

几年后,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选择了一个冷门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佛山。

为何说佛山是冷门?

在历史学研究中,有著名的“五朵金花”: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佛山自古行政等级不高,也不是文化中心。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历史上佛山的政治、文化、经济影响力并不“突出”。

而且,现代的佛山,此时也尚未在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市。不仅前人研究成果很少,很多佛山人自己也认为,佛山没有特别值得骄傲的历史。

相反,中国很多古都、省会城市,不仅在普罗大众眼中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历史学界也是重点研究对象。

“当时如果离开这些主流课题做研究,大家往往不屑一顾。”罗一星说。

但凭着对佛山的兴趣以及学术敏感,罗一星走了下去,他具体的选题是佛山的冶铁业。通过研究,他得到了一个初步认知:佛山拥有较为发达的冶铁业;这应该可以成为解读佛山历史的一把钥匙。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佛山铸造。图片由罗一星提供

1983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发表了罗一星本科毕业论文《明清佛山冶铁业初探》。

此时,他已经开始窥探到历史上的庞然大物。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明永乐年间,郑和宝船将佛山制造的广锅带到南海和中亚诸国,奠定了广锅在诸国王室及首领群体心目中的明朝国家品牌地位。——《帝国铁都》

澳洲疏芬山博物馆保存的1858年的广锅。摄影 肖霞

在中山大学本科毕业后10年间,罗一星收集整理佛山史资料达数百万字。他觉得自己像一个挖井的人,一直向着历史深处的佛山挖去。

1992年,罗一星继续以佛山为研究对象,完成了40万字的博士论文。2年后,广东人民出版社将这篇论文以《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书名出版,成为“佛山史”的重要著作。

至此,在相对“冷门”的佛山史领域,罗一星实际上已成为最权威的专家之一。

但此时,他仍在“就佛山论佛山”,还没有真正站在整个中国、乃至外贸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审视这个城市。

在博士毕业后,因种种原因,罗一星未继续在高校院所进行历史研究,而是从事其他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继续研究佛山。始终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念头缠绕着他——佛山,还有一段历史需要挖掘。

二十多年一晃而过。退休后的罗一星把全部精力投入历史研究。“学术界没有忘记我,经常让我去参加一些学术讨论会,在这期间我也把新的学术观点、新的研究方法的论文发表。”

上世纪80、90年代,受条件和研究视角所限,罗一星的研究材料主要依靠搜集广东地方文献、官府文书、方志、族谱和碑刻资料等等。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馆藏史料向研究者开放,这赋予了罗一星走出广东、立足更大 视野,重新发现佛山的机会。

2016年年初,罗一星出任广州市东方实录研究院院长。此后连续五年,罗一星北上沈阳、北京,补上往昔缺乏明代、清代中央政府官方档案资料的短板,同时查阅外国文献史料,发掘新课题,开始新探索。

罗一星最主要的“研究基地”,是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存世约计两千余万件,分散在全世界的图书馆、博物馆中,其中又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最为丰富。

在这里,他惊奇地发现,在明清两代宫廷档案里,佛山铸造及其产品是一个被高度关注、不断报告的内容。

通过对几千份档案的研究,再与以往几十年研究相互印证,罗一星第一次站在全国视野里,把一个叱咤风云的佛山勾勒出来:

自西汉之后,历代王朝都把铸铁权牢牢控制在国家手里。然而,在明清两代,官府却以征收铁税换取专管铸铁权的方式,赋予了佛山炉户特殊地位,使佛山成为南方乃至全国冶铁业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

几百年里,佛山以冶铁业为主干,发展出170种以上的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铸造出成千上万流传海内外的广锅、广钟、广炮、广针和广扣。康乾时期佛山聚集了近百万人口,岿然成为“天下四大镇”之首。

这,就是明、清两朝闻名四海的“帝国铁都”——佛山。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清宁宫明间北锅灶台广锅。图片由罗一星提供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明清时期的佛山,依托水运的长距离运输,让广货遍及南北大地和南海诸国,从而推动了铸造业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能力的长期提升,打破了只有官营工场才能生产御制品的局面,并带领了城市各类制造业的集约式发展,从而使佛山在清代前期出现了百业同兴的黄金时代。——《帝国铁都》

对比作为“帝国铁都”的佛山,其主打产品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美誉度、独特的政治地位,今天的佛山仍所远远不及——这是罗一星的直接感受。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广炮。图片由罗一星提供

然而,要真正准确、客观、负责任地重新为佛山书写这段历史,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罗一星要通过方方面面的考证,让被遗忘的历史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经得起后人的推敲。

通过考证,更多历史细节浮出水面。从冶铁业出发,罗一星发现了许多足以让佛山人生起强烈历史自豪感的事实。

其中之一就是“广佛周期”。罗一星认为,自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岭南区域出现了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城市体系。

此时的佛山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岭南二元中心市场体系的中心城市,又是国内最大的综合型民生日用品生产基地。

从佛山运出的精美广货及其丰厚利润,吸引了十八省商人和手工业者。“走广”此时已成为全国商人的共同追求,佛山镇的名声至此传扬天下。

同时,佛山的影响力,早在几百年前就远播海外。

郑和下西洋期间,广锅就成为馈赠各国的重要礼品。这奠定了广锅在南海诸国王室及首领群体中的明朝国家品牌地位。在明朝著名的九边互市中,广锅也炙手可热,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最珍惜的战略物资。清朝规定,三陵和宫廷祭祀,必须使用广锅。

在相当长时间里,通过与澳门的合作,佛山港口充当了清帝国最大的合法港市的角色,其贸易规模和贸易活动一度超过广州。在佛山街市,经常能见到葡萄牙商人。

清代康熙开海后,佛山铁锅成为南海诸国商舶贸易的主要商品。在佛山冶铁业已经衰落的1889年,由佛山出口美国旧金山、澳洲新金山、新加坡等地的铁锅还有50万口之多。

而“帝国铁都”的没落、衰败,也有着复杂的原因——乾隆二十二年起,清朝实施广州一口通商政策,随着清朝限制佛山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佛山涌的淤塞、战乱及其人口流失,原本的外贸核心口岸“佛山-澳门”,逐步转移至广州。

此后,佛山彻底告别了作为“帝国铁都”的近500年历史。这段堪称佛山最辉煌的历史也逐渐被世人遗忘。

近年来,罗一星把这些新发现写成论文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得到了历史学界的关注和认可。最终,他把所有成果汇集成了53万字的《帝国铁都》正式出版。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2015年5月27日北京工作照。图片由罗一星提供

南方特稿 | 打捞“帝国铁都”

佛山因铁而生,佛山也因铁而聚,佛山更因铁都之名而雄天下。500年来,佛山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佛山制造”传颂天下的品牌故事,更重要的是佛山发展路径的思考——《帝国铁都》

2021年6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厦门大学教授王日根等学者,专门就《帝国铁都》发表书评。

书评说,《帝国铁都》揭示了一个事实:佛山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岭南社会经济史,也是一部中国内地与边疆贸易发展史,更是一部世界海洋文明发展史,具有全球史价值,“佛山城市成长奠定在手工业与商业相互支撑的坚实基础上,称呼其为‘帝国铁都’是允当和恰如其分的。”

“过去,我的研究挖出了一口井,而《帝国铁都》的出版就是连接了一片海,这片海通达三江,放洋五洲,开启了佛山历史文化的广阔空间和长期思考。”罗一星说。

放眼全国,有足够历史底蕴和文化自豪感的城市,往往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前进动力。

如今,罗一星又在谋划下一本书,希望用全景式的观察视角、血肉丰满的细节,来讲述佛山镇更多不为人知而又值得传诵的精彩故事。

他期盼着,佛山史研究能真正从冷门变为热门;也希望,这座城市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找到应有的自豪和自信。

28年前,在罗一星开始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佛山GDP刚刚超过一百亿元。28年后,佛山已经是一座万亿城市。

“佛山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去,如今又把握着美好的将来,无论过去和将来,佛山都不仅仅属于佛山人,它属于开眼看世界的每个中国人。”罗一星说。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肖霞

【南方日报记者】赵越

参考文献

1、罗一星《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

2、罗一星 《明清佛山冶铁业初探》

3、王日根 胡舒扬《由佛山呈现中国工商城市成长的内在脉理——读罗一星》

相关视频

南方视评|佛山史专家罗一星今起十讲《帝国铁都》,读懂佛山制造800年

南方视评·帝国铁都|佛山不产铁,“佛山铸造”缘何成“顶流”

【作者】 肖霞;赵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上一篇新闻

六部进口大片 让2018年末更加令人激动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罗·罗实里达航空园——航发梦想起飞的地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