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乘风破浪两周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再上新台阶

8月30日,江苏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周年。119.97平方公里的开放热土发生了哪些变化?

江苏自贸试验区的答案是: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约6%的新设立企业数、约10%的实际使用外资、约13%的进出口额,集聚了9%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新增注册企业数、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8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在全国面上复制推广,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了江苏经验。

立足国内领先,锚定世界一流,江苏自贸试验区正全速前进、乘风破浪,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在变局中闯出新路,在发展中再上台阶。

乘风破浪两周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再上新台阶

来源:公开资料截图

151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全省首创87项

这里是很多企业“梦的开始”。去年3月,致力于EDA(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创新的芯华章在南京片区创立。一年之后,企业从十几人的“追梦”团队,已经发展达到百余人的规模。芯华章科技创始人、董事长王礼宾预测:“5年之后研发人员将会有500至600人。”

企业发展的速度是自贸试验区建设一个小小的缩影。去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630.5亿元,分别增长33.2%、15.3%,占全省9.7%、12.7%。今年1-7月,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19.4亿美元,占全省10.9%;进出口3315.1亿元,占全省11.7%。

这其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是自贸试验区的灵魂。截至目前,总体方案113项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7%。着力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探索,三大片区先后总结形成15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全省首创87项。

乘风破浪两周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再上新台阶

南京片区“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上线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原创知识产权认证平台,全国首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项数全国第一。苏州片区率先在全国探索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试点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0%;搭建“关证一链通” 保税货物公证辅助销毁处置平台,实现不良品、残次品等保税货物处置单据“线上跑”、数据指纹“链上存”、公证书“线上出”一站式服务;打造全国首个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特色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连云港片区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模式、国际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单箱中转成本降低60%;建立“1+4”船载危险货物联合查验机制,成立国内首个海事海关危险品联合查验中心,有效提升瞒报行为打击精度和力度,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苏州工厂是博格华纳集团电力驱动转型的排头兵,成长非常迅速。”博格华纳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谈跃生介绍,博格华纳苏州工厂通过建立工程研发中心等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能级,苏州片区的各项创新举措畅通了企业成长通道。通用电气医疗(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俊同样对自贸试验区的营商环境频频称赞,他认为,疫情冲击下全球的供应链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苏州片区在这一领域可以开展更多有益探索。

乘风破浪两周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再上新台阶

制度创新持续深化之际,集成改革向纵深推进。2020年,省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支持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30条,助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聚焦三大片区生物医药共性优势产业,探索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试点,围绕“研发—制造—流通—使用—保障—安全”六大环节,提出6个方面、26项试点任务、78项重点政策举措。省自贸办会同17个省级部门制定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

新增注册企业5.4万家,新支柱产业培育壮大

这里同样是企业“梦的延续”。1996年,欧莱雅便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布局。欧莱雅北亚区及中国区副总裁兰珍珍说,苏州片区设立两年来,看到了许多政企合作共谋创新的案例,十分振奋。下一步,欧莱雅将继续增加投资,对苏州工厂进行扩容升级,充实欧莱雅苏州在全球的战略角色,将其建成为“主动脉”,为中国乃至亚太区源源不断“输血”“造血”。

乘风破浪两周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再上新台阶

截至7月底,江苏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4万家,其中去年一年新增2.9万家,同比增长1.25倍。南京、苏州片区营商环境模拟排名分别位居全球第26、25位。

人才汇聚于此,企业不断加码,产业版图越拓越大。去年江苏自贸试验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新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7200亿元,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600余家,年产值占全省一半以上。9家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占全省近1/4。

南京片区加快打造“两城一中心”,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去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63%、30%。苏州片区全力打造“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今年3月获批落地,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连云港港2020年货物吞吐量完成2.52亿吨,增幅居全国海港前列;今年前7个月出口机械车辆8.025万台套、同比增长71.78%

新经济新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优质要素资源加速集聚,离不开自贸试验区肥沃的创新土壤。

在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4台EDA超大规模硬件仿真加速器可谓“身价不菲”,购置费用超过3000万元。去年,芯驰科技通过硬件仿真加速器,研发效率提升100倍以上,同时,第一颗芯片提前成功流片,成为我国首款16纳米车规芯片。“企业在研发不同阶段所需的重点仪器不同,自己购买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该企业南京研发经理李海军说,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是南京片区为企业提供的最优营商环境。

信达生物是苏州片区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其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境外上市母公司的支持。在企业面临外债额度全部用完的困境时,苏州片区第一时间回应企业呼声,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新批6亿美元外债额度,满足了未来几年的研发支出及工程产线建设需要。这仅仅是苏州片区在全国率先实施境外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资本跨境收支综合解决方案的第一步,随后资本项下区块链便利化业务的推出,更让信达生物感受到了便利与高效,无需事前提交相关审核材料,凭支付指令在银行就可直接进行支付。

乘风破浪两周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再上新台阶

“自从连云港片区‘先报后装’模式启动后,真是太方便了!”兴亚物流(上海)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总经理尹磊告诉记者,以前小票集拼货物采取‘先装箱后报关’模式,耗时长、费用高、手续复杂,经常耽误当天的船期,导致整箱货物甩货无法正常出运,甚至还要承担甩货后产生的各种额外费用。“现在不仅有效提高查验效率,减少拆箱操作,为客户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同时,通过改变货物装箱发运监管流程,也显著降低了客户落装甩货风险,增强了小票集拼货物出口的灵活性,为港口集装箱业务上量增效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打造“全域自贸区”,朋友圈成员越来越多

放大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更多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今年6月,共有43家国家级开发区(含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9个国际合作园区和台港澳合作园区、5个服务国家和江苏省重大发展战略的平台载体被确定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

57家联动创新发展区之外,各个片区朋友圈的范围越来越大,频频牵手合作。今年5月,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推动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签署《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

乘风破浪两周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再上新台阶

南京片区与南京市各板块开展制度创新共试。秦淮区依托跨贸岛数字供应链创新中心,在南京片区嫁接“数字工厂”模式;栖霞区利用综合保税区平台,支持南京片区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网购保税进口业务等。南京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强化与全市各板块联动创新发展,积极把握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的机遇,充分发挥南京科创资源优势,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和仪器设备共建共享,联合长三角其他兄弟片区,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同时,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金融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兄弟片区项目对接与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苏州片区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平台,中新合作也已成为苏州片区的新品牌。两年来,苏州片区学习借鉴新加坡自贸港经验,发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平台优势,加快建设“新加坡苏州中心”“苏州新加坡中心”,推进共建国际化走廊等46个中新合作重点项目,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率先实现政策突破,国内首条自贸区直达国际的“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开通……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工业园区共有新加坡投资项目超400个、累计实际利用新加坡资本超34亿美元,苏州工业园区在新加坡投资企业超30家、投资额超10亿美元。随着“大虹桥”新引擎正式开启,苏州片区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中唯一的自贸试验区。

乘风破浪两周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再上新台阶

连云港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全域自贸试验区”,明确将灌云县经济开发区等4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市级联动创新区,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圩新区等4家省级联动创新区,构建以“4+4”为主体的联创区体系,形成“1+4+4+N”的自贸格局,先后与淮海经济区成员城市、霍尔果斯等就共建共享自贸试验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实施“全域自贸试验区”建设,连云港片区积极服务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发展,加快油气贸易产业布局,目前已有近100家油品贸易类企业落户。市开发区“中华药港”集聚医药产业上下游企业64家,与海南自贸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14家大健康产业园区及机构深化合作,共同发起并组织“全国大健康产业园共同体”。

“下一步江苏自贸试验区将紧扣‘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战略定位,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落实试点任务,在制度集成创新、培育新经济和新支柱产业上见到更大成效,着力形成推动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的先行示范,努力打造服务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开放发展大局。”省自贸办相关人士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茜茜 宋晓华田墨池 ,摄影/邵丹

来源: 新华日报

上一篇新闻

特别关注|LNG罐箱运输成长记

下一篇新闻

重庆果园港多个重大项目正快速推进 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接近完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