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录:广东省肇庆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肇庆,古称端州,广东省辖地级市,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府宜居山水城市。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肇庆是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粤语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 肇庆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字子佚,交州苍梧郡广信县人(今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境,一说今广西梧州市, 有争议),西汉末至新朝时代经学家。
他自幼勤敏好学,受过良好的教育,熟习《易》、《书》、《诗》、《春秋》和《礼记》五经。汉成帝建始年间,陈钦到京城西安跟古文学家贾护学习《左氏春秋》,从此学业大进,与当时另一大学问家刘歆齐名,成为当时全国的古文经学权威之一。他不墨守成规,有创见而成一家,著有《陈氏春秋》(已佚),被公认为左氏的传人,当时的学术界就有“左氏远在苍梧”之说。不久,陈钦又被举荐为教育皇家子弟、族戚以及掌管祭祀宗庙礼仪的太常官员。陈钦成了西汉古文经《春秋学》和《左氏春秋》的主要经师。他教授过两位皇帝:一位是汉平帝,一人是时任大司马、后来篡汉的王莽;他还把自己所著的《陈氏春秋》传授给王莽。
王莽称帝后封陈钦为厌难将军,进驻匈奴边境防范匈奴入侵。公元15年,王莽为与匈奴修好而降罪于陈钦,陈钦自知难逃一死,在长安狱中愤然说“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遂自杀,葬在今广东省封开县江口镇附近的将军博士墓(今已毁)。
陈钦是岭南最早的经学家,被明末清初大学问家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
陈元,生卒年不详,字长孙,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省封开县)人,东汉经学家。
陈元是陈钦之子,少传父业,潜心研究与注释《春秋左传》,以才高著名,被誉为“岭海儒宗”,建武初年(公元25年左右)举孝廉,任为郎,升迁到司空李通府,陈元与桓谭、杜林、郑兴都被当时学者作为表率。陈元秉公直言,协理朝政,颇得光武帝的重用。著《左氏异同》、《司徒椽陈元集》(均佚)。建武七年(公元31年)告老还乡,病卒于家。
石头希迁(700年—790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唐代禅宗僧人。
其幼年时即心向佛学,有志于出家,先天元年(712年),六祖惠能回故乡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修建国恩寺,高要正位处两地之间。时年13岁的希迁在此时拜会六祖并出家成为沙弥。后希迁听闻六祖弟子青原行思在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清凉山(青原山)净居寺传授禅法,于是前往参谒及修禅,希迁善于辩论,受到行思器重并称赞其“众角虽多,一麟已足”,行思后命希迁持书前往六祖门下南岳怀让处参访,日后也付法于希迁。天宝元年(742年),希迁在南岳衡山南台寺东方一块巨石上结庐而居,人称“石头和尚”,为石头宗之开创者,门下弟子也日渐增加。
广德二年(764年)希迁应门徒要求到潭州梁端弘法,其徒招提慧朗亦随行,此后希迁便来回于南岳与梁端之间。希迁居于湖南,与居于江西南康的马祖道一禅师齐名。希迁晚年付法给药山惟俨,贞元六年(79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希迁圆寂,世寿九十一岁,僧腊六十三,谥号无际大师,肉身不腐,以全身舍利供奉于楚宁寺。
莫宣卿(834年—868年),字仲节,号片玉,唐岭南道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人,唐代状元。
莫宣卿父亲早逝,其母梁氏改嫁莫及芝,莫氏家境优渥,宣卿因此能入私塾读书。宣卿年少时即喜读诗书,手不释卷,过目不忘,有神童之誉,七岁即有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年仅17岁,廷试第一,钦点状元,入翰林院,官至台州别驾(四品)。懿宗咸通年间,返乡迎母赴任时,病卒故里,谥孝肃。
莫宣卿是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生平业迹不显,存世的诗作也仅三首半,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莫宣卿现今约有30万名后人,遍布全球各地。其中东莞约有三万多人,远至以色列 亦有其子孙。
彭泽民(1877年11月7日—1956年10月18日),字锦泉,广东四会市清塘镇白沙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者之一,中国近代华侨领袖。
幼年随伯父学医,后跟父亲从事手工业,1902年漂泊到马来西亚吉隆坡。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并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吉隆坡分会,竭诚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6年回国,次年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反动统治,不久赴南昌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参加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抗日战争期间在海外开展民主救国运动。抗战结束后,在上海改组中国农工民主党,从事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方针,是南方民主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1954年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期间并发言。1956年,在北京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陈焕章(1880年—1933年),字重远,广东高要人(今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砚洲岛),清末民初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儒学家。
15岁入广州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为同学,梁启超力主维新,推行君主立宪,陈焕章主张尊孔,推行立会昌教,二人同为康有为得意门生。1898年任澳门《知新报》主笔,撰文提倡孔学,主张变法维新。1904年联捷甲辰恩科进士,朝考点内阁中书,入进士馆。后来申请出国留学,1905年奉派为留美学员,先入库克学院学习英语,1907年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经济,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肇庆府第一位博士。
1912年归国,模仿基督教建制在上海创“孔教会”。1913年被聘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入京后与严复、梁启超等联名致书参众两院,请定孔教为国教。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离京返乡,时逢高要县大洪水,砚洲尽成泽国,陈焕章倡议筑砚洲基围,并亲赴香港筹款,基围终于筑成。此后陈焕章奔赴各地弘扬孔学,甚至赴东南亚各国传扬孔教,1933年10月,在香港病逝。
余汉谋(1896年9月22日—1981年12月17日),字幄奇,广东省肇庆府高要县(今高要区)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191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20年入粤军,1925年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余任第11师31团团长,同年参加粤桂战争,北伐时随李济深留守广州。1936年陈济棠与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名义,再度反蒋(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各广东将领支持蒋介石中央,陈济棠事败出走香港,余汉谋接任广东绥靖主任,取代陈济棠成为广东军政首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副司令。所部的广东军队主力被调离广东,参加淞沪、南京、武汉等战役。1938年10月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两星期后攻陷广州,余汉谋被革职留任,仓皇撤退中余汉谋连自己的夫人上官贤德也被滞留在香港(1942年被中国共产党东江纵队救出,余汉谋被讥讽为“余汉无谋”)。1939年日军从广州向粤北韶关进攻,企图打开交通线,被余汉谋所击退,余汉谋这才复职,并兼任第七战区总司令,防区包括广东粤北及潮梅一带。
1948年,余汉谋被任为陆军总司令。后来余汉谋部在广东、海南被人民解放军歼灭,余余汉谋于1950年4月到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5年晋升一级上将。1981年12月17日,于台北三军总医院病逝。
刘泽荣(1892年—1970年7月18日),原名刘绍周,广东高要人,中国政治人物,俄国共产党华员局的领导人。
幼年随父刘峻周赴格鲁吉亚,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十月革命后获聘为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创办《旅俄华工大同报》。1919年3月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出席共产国际第一次大会,和翌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大会,曾3次拜见列宁,列宁亲笔在其身份证件写下“请苏维埃各机关团体给刘泽荣同志各种协助”词句。
1920年11月1日回国,历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西南联大教授。1945年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1949年9月支持陶峙岳起义,实现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俄汉大辞典》、《俄文文法》等刊行于世。
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笔名洪道、学立,广东省肇庆府高要县(今高要区)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
吴大猷192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出国留学,两年内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34年在密歇根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之后,吴大猷答应北京大学的聘请,决定返回中国任教。1934年秋起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曾进行光谱学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多篇。当时的北京大学是国内物理系中最好的学校,教授不多但却是集结了该领域的精英,系主任饶毓泰更是吴大猷多年的恩师。在进入北大之后,他通过在美国研究时所认识的教授替北大购买了一批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实验器材,并且同北大的其他教授们一起从事研究原子光谱及其相关领域,在接下来的3年中,陆陆续续的在国际的期刊上发表了18篇论文,也因为在现代物理上的杰出表现,许多国际学者也陆续来到北京做访问、演讲。
1938年西南联大的物理系正式成立,饶毓泰和吴大猷是创始教授之一,1939年综合其研究成果,撰写专著《多原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在西南联大任教的8年期间,吴大猷主要负责的科目为电磁学、近代物理、古典力学、量子力学等。抗战胜利后,吴大猷被军政部借聘筹建国防科研工作,赴美考察战后科学发展的情况,并计划筹设科学研究机构,接受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职务,从此离开了中国教职一直在美国、加拿大任教。1962年《散射的量子理论》出版。回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于台湾复所后首任所长,1975年将教学讲稿整理成7册《理论物理》出版。1992年,在相隔快50年之后,吴大猷返回北大访问,北大校长颁赠“荣誉教授”的证书给他,称他是将现代化物理研究实验引入北大物理系的第一人。2000年3月4日逝世。
吴大猷与李政道、杨振宁
吴大猷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在这方面也培育出许多杰出的人才,李政道和杨振宁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两项研究为后来的工作开辟了道路,一项是关于重原子f态的计算,另一项是闭壳层电子激发态的计算。吴大猷的相关著作有《科学和教育》《科学与科学发展》《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等。
邓兆祥(1903年4月1日—1998年8月6日),广东省高要县(今高要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著名的爱国主义者。
邓兆祥于1914年至1923年期间先后在黄埔海军学校、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及南京鱼雷枪炮学校学习。历任副部门长、部门长、副舰长、舰长等。1930年前往英国留学,就读于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英国海军鱼雷学校。1934年回国后历任海军水鱼雷营营长、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参谋、贵州桐梓海军学校训育主任等。1945年任长治号军舰舰长,1948年出任中华民国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的舰长。1949年2月25日,他与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吴淞口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重庆号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行列。
重庆号巡洋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海军学校副校长、校长、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职。他任教认真负责,乐育英才,严谨治学,精心授教,为培养、造就人民海军的大批骨干人才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建设海军工作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作风扎实,善于与官兵打成一片,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组织和率领部队圆满完成了战备执勤、军事训练、护渔护航、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为中国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军衔,196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8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李炳辉(1890年—1911年),又名祖奎,肇庆府封川县修泰乡平岗村(今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平凤镇)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早年赴南洋大霹雳埠(在今马来西亚),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随后又由该校保送麻六甲学校读书,入耶稣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他积极推广革命和影响华侨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壮烈牺牲,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丨以上内容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