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系列连载: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民族复兴”

《中央对台方针政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之五

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民族复兴”

(接上篇)

三、将“和平统一”与“心灵契合”“融合发展”相结合,强调两岸“一家亲”“命运共同体”

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到提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台湾问题上将“和平统一”与“心灵契合”“融合发展”联系起来深入论述,强调“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

(一)提出“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6日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首次提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这就是说,追求国家统一,既重视形式(政权统合),更重视实质(心灵契合),实际揭示了实现统一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为达“心灵契合”,需要推己及人。习近平提出,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我们“愿意真诚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 13 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前者可谓重申以往主张,后者则为首次提出,展现了对大陆自身发展进步的珍视和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两者并提,主张相互尊重,更见为真正“心灵契合”而努力平等相待、相向而行。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的讲话中,系统阐述“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总体而论,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具体而言,提出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强调,“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

实际上,在民进党再次执政之前,两岸已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交流局面,两岸经济、文化、法律上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尤其重要的是,国台办主任和台湾陆委会主委作为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于2014年上半年实现互访,建立两部门间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更亲力亲为,于2015年11月7日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开创直接由两岸领导人对话、沟通的时代先河,提升两岸政治互动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高度。2015年12月30日,国台办主任和台湾陆委会主委之间的两岸热线正式启用。此热线虽因台湾政局变化而中断,但其为两岸双方“加强交流对话、增进政治互信”,而致力于及时沟通、避免误判、处理紧急问题等已做出有效尝试。民进党再次执政后,虽因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而使两岸两会商谈中断,但大陆方面继续加强与台湾方面愿意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党、团体和组织的交流合作。2016年以来,大陆有关方面持续接待了由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各界人士组织的参访团,开诚布公进行深入交流。引人注目的有,2016年11月上海举行两岸各方人士参加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2017年7月无党籍台北市长柯文哲来沪参加的“上海-台北城市论坛”、每年一度台湾各县市各界万人参与在福建厦门举行的海峡论坛、2019年5月以来多个台湾民意代表团参访大陆并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进行对话协商等,舆论公认对深化两岸交流、增进两岸了解和理解很有意义。例如2019年6月28日,台湾“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与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举行“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座谈会,即共同提出五项倡议——共同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友爱,共担民族复兴使命;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增进民众亲情福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维系同胞精神纽带;扩大两岸基层交流,促进两岸民心相通。

“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习近平关于“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呼吁,正引领两岸交流合作向“交情、交心”深入发展。

(二)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

本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全方位大交流格局已经形成,两岸关系如何继续深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对台工作实践,逐步提出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思想主张。

2014年5月7日,习近平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广阔,应该继续开拓进取,“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这是首次就两岸经济互利关系提出“融合”的概念。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在考察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时,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这是首次就两岸同宗同文关系提出“融合发展”的概念。

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这是首次正式完整地提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思想主张。

2017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这里,实际上是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与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联系起来的进一步阐述。此后,习近平还多次提出“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秉持互利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等等。

正是基于习近平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思想主张,中共十八大以来,大陆方面陆续推出种种相关政策措施——对台湾地区居民往来大陆免签注手续并实行卡式台胞证,发布《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包括对台商优惠政策),修订《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为台湾同胞投资兴业创造更加便利公平的法治环境,设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引导台商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台企转型升级、上市融资,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条)及各地具体方案,开启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取消台湾居民就业许可证等等,激发台湾各界形成新一波“大陆热”,参与其间者甚至包括当年“反服贸协议”的参加者及其亲友,令人感慨。这样,中共十八大后的6年(2013年至2018年),尽管台湾方面出现种种障碍,但两岸人员往来累计超过5405万人次,其中2015年达985.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两岸贸易额累计超过11862亿美元,其中2018年达2262.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5年至2018年,大陆共设立99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共入驻或服务台资企业及团队1900多家、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1万多人次。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广泛、深入、形式多样前所未有,两岸优势互补、利益相融、心灵共鸣日渐形成“民之所愿”的大趋势。

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已显见成效。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阐述“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习近平指出,因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所以大陆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因为和平统一之后,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严;为此,现在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习近平还具体提出——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要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舆论普遍认为,《告台湾同胞书》倡导的两岸“三通”已经实现,两岸新的“三通”(通婚、通学、通业)也多成为现实,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两岸“应通尽通”,为新时代两岸更多领域的接轨、会通描绘了新的蓝图,前景可期,鼓舞人心。

习近平强调“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从其根缘、进程、方式、趋势、意义及大陆应有作为等方面系统解说,基于“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阐发了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通,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先天共性和融合优势,揭示了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逐步推进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表明了祖国大陆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更好条件,进一步为广大台湾同胞尤其基层民众和青少年谋福祉的决心和诚意,提出了对台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切实有效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加强两岸共同文化的精神家园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走向统一的社会与民意基础。

(三)提出“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祖国大陆发展强大所起的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之后,江泽民、胡锦涛也指出:“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坚实而强大的基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雄厚基础和可靠保障。”2015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民主党派联组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

习近平重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要靠祖国大陆“发展”这一提法的同时,新加“进步”与“发展”并提,“更上一层楼”。这将常说的增强“综合实力”,从以往“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方面的“发展”,拓展和推进到包括制度、文化、理论、道路等方面“软实力”的“进步”,突出强调“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具有“根本”性意义。这是依据祖国大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客观现实,依据祖国大陆数十年改革开放展示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为世人称道的客观现实,毫不避讳地回应台湾岛内外多年来对大陆制度等方面的有关疑虑,胸有成竹地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百年”“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四个自信”。正是基于这种自信,习近平2015年11月7日会见马英九时指出:“60多年来,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合作,伤害同胞感情。”从两岸双方相互理解而言,这是推己及人,入情入理;从大陆自身发展进步而言,这是自我作为的期勉,勇于历史担当。

习近平提出“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特别冠以“从根本上说”,即强调“祖国大陆发展进步”作为“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在对台工作中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前提性——“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做好对台工作,首先需要工作的主体“过硬”,大陆能有足够发展进步,方可有力、有为,心想事成;基础性——“写诗功夫在诗外”,对台工作的开展,需要落实到具体政策、方法、措施,但决定工作效果的根本“功夫”,则在大陆全方位发展进步所形成的厚实基础、所拥有的强大支撑、所提供的可靠保证。大陆全方位发展进步,可不断增强包括“硬实力”“软实力”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自身战略优势,不断增强对台湾同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主导权、主动性。新中国70周年盛大庆典展示中国现今全方位发展进步的强大实力,反映中国现今比以往更有条件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光明前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深受震撼、深感振奋。习近平关于“发展进步”的这一论述,是坚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谋划对台工作,在总结社会历史规律和两岸关系发展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将指引我们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不断累积愈益坚实的基础、提供愈益充分的条件,同时持续推动两岸关系不断深入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谋划当今中国发展大计,从当今中国总体发展战略谋划国家完全统一,深谋远虑、高屋建瓴。综合而论,习近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对台论述,引领两岸关系持续和平发展,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建立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推动两岸政治交往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大力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更加巩固国际社会一个中国的格局;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和国家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罗华庆)

本系列文章连载结束,谢谢关注。

上一篇新闻

华漕镇党委副书记王尧:虹桥主城前湾地区将成长三角总部经济首选地

下一篇新闻

丘成桐:为学与做人 | 赛先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