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2日 星期二

那些为陕北大唢呐研究保护、发声传播的人们/圣手书生

圣手书生/收集整理

陕北大唢呐研究、保护记事

1979年,榆林民间艺术团霍问贵(绥德人)和绥德文化馆艾谱合写了《陕北唢呐音乐概述》。 1979年延安地区文化馆编辑《陕北唢呐曲牌汇编》 1979年6月18日,子长文化馆 编印《陕北唢呐曲牌》,根据 卞增山、麻成海、卞手高、郝宝云 等吹奏,齐天谷 录音,齐占民 记谱整理。 1979年10月,榆林地区文化馆霍向贵与绥德县文化馆艾谱记谱整理的《陕北唢呐音乐》(陕西民间音乐资料之三)由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编印成册。 1980年霍向贵与艾谱又合写《陕北唢呐与吹打乐》。 1982年7月1日由横山著名唢呐演奏者马正国编著的《陕北唢呐音乐》(横山唢呐音乐)由横山县民族民间音乐征集办公室编辑成册。 1984年,艾谱等人收集整理了《绥德唢呐音乐集成》。 1985年12月,王廷祥、徐秉贤编辑整理的《志丹常家唢呐音乐》(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由志丹县文化文物局、志丹县文化馆编印成册。 1990年,米脂县高万飞在《中国音乐》发表《陕北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1992年12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上下》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9年,刘滢在《乐器》发表《九十九支唢呐》。 2000年8月,由米脂县文化馆高万飞编著的《陕北大唢呐音乐》,出版 2002年9月,由神木县马政川编著的《麟州唢呐曲集》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2002年,田耀农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发表《陕北礼俗音乐的调查与研究》。 2003年,孙晓杰在《绿风》发表《陕北唢呐手》。 2004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由绥德安文军主编的《绥德文库——唢呐器乐卷》,收集唢呐曲牌825首。 2004年,田耀农在《音乐艺术》发表《陕北鼓乐的“双声曲调”与“通奏锣鼓”》。 2009年,高晓鹏在《时代文学月刊》发表《陕北唢呐初探》、《陕北唢呐与佛、道等宗教音乐》。 2010年1月,志丹县编纂的《志丹书库——唢呐器乐卷》出版,主编:白岗,副主编:贾鹏程、王相见、崔继高,编辑:李先锋、张延芳。 2010年,高宝军在《中国作家》发表《陕北风情录》,专门写到陕北唢呐。 2010年,李贵龙、白洲生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中发表《吼天撼地的陕北唢呐》。李贵龙、朱维全发表《陕北唢呐 人民的心声》。 2011年,吴堡籍著名唢呐演奏家牛建党在《中央音乐学院》发表《浅析陕北大唢呐的音乐及演奏特点》。 2011年,郭绪伦在《东京文学》发表《浅谈与陕北唢呐项目相关的习俗文化保护》。 2011年,王晶在《音乐天地》发表《浅谈子长唢呐音乐的艺术特色》。 2011年,高晓龙在《大众文艺》发表《浅谈陕北唢呐的文化内涵》。 2012年,康长青在《现代企业》发表评论文章《评<大摆队——陕北大唢呐传统曲谱精选>》。 2013年5月,延安马虎编著的《陕北唢呐曲集》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2013年10月,延安曹振乾主编的《陕北民间文化艺术丛书》(含一卷《器乐曲卷》)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3年11月,强彦军在《音乐天地》发表论文《子长唢呐音乐研究》。 2013年,由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西安黄钟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陕西省音乐家协会支持,佳县籍著名音乐人薛九英的陕北唢呐研究最新成果——《大摆队——陕北大唢呐传统曲牌精选》(双CD)正式出版发行。 专辑四大特点:唢呐曲牌数量为历次音响出版之最;以传统“老五班”形式原生态展现曲牌;在音响出版物中首次从学术角度对曲牌来源、音乐内涵做了解释和探讨;对陕北唢呐的东、西路流派做了A碟、B碟之分,首次录制了以康家班唢呐为代表的东路派的传统曲牌。 2014年,马庆禄在《文化月刊》发表《陕北音乐文化的代表:绥米唢呐》。 2015年1月1日,张振涛著作《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第二章《吹手的生活和吹手的话》、第三章《唢呐话语——米脂乐班三重奏》、第八章《乐器与宫调》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 2014年张亚宁在《文苑:西部散文》发表散文《长杆大碗唢呐震天响》。 2015年,张保华在《西北大学》发表《绥米唢呐的法律保护研究》,大段文字提到绥米唢呐。 2015年以来,子洲籍作家王祖文在《榆林日报》发表关于陕北唢呐的多篇文章,1月31日:发表《怀恋唢呐》;2015年6月25日,发表《唢呐之妙》;2015年12月9日,发表《唢呐之音》;2016年5月26日,发表《高称平:唢呐声依旧》;2016年5月31日,发表《陕北人与唢呐》;2016年6月17日,发表《钟候四:暮晚的唢呐声》;2016年8月2日,发表《保护陕北大唢呐刻不容缓》;2016年9月5日,发表《陕北唢呐与传播浪潮》;2016年10月21日,发表《陕北唢呐:喜悦与忧思》。 以上这些专业著作都系统收集、整理、介绍了陕北唢呐音乐,论文、散文等都为陕北唢呐的传承、发展、研究、保护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值得我们铭记的那些为了陕北大唢呐艺术付出辛勤劳动的陕北本地文艺工作者

霍向贵:1938年出生于绥德县,原榆林市民间艺术团书记,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陕西省音协五届常务理事,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榆林市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西安大唐芙蓉园保护、研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曾任陕西省优秀民间艺术杰出传人推选评委、第四届陕西省艺术节评委,新加坡(2007)“胡姬花杯”国际音乐舞蹈大奖赛评委。先后参与国家多部重大艺术科研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20余年,参与《中国音乐词典》条目编写。发表论文、评论40多篇、音乐作品一百多件,主编出版有《陕北民歌大全》(上下册)、《榆林小曲集》《陕北民歌精选》《陕北说书》《陕北碗碗腔》《陕北秧歌》《陕北唢呐音乐》等。1991年7月,出席“31届国际传统音乐理论研讨会”,宣讲了论文《明清民歌余绪——榆林小曲探微》。分别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音协及陕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文化厅、人事厅、总工会奖励30多次。1995年10月,榆林地委、榆林行署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霍向贵将自己在榆林从事音乐工作以来采集、收藏的陕北民间音乐录音资料(200多个小时)无条件捐赠给西安音乐学院 1979年,榆林民间艺术团霍向贵(绥德人)和绥德文化馆艾谱合写了《陕北唢呐音乐概述》,次年又合写《陕北唢呐与吹打乐》。
那些为陕北大唢呐研究保护、发声传播的人们/圣手书生

艾克奇


艾克奇,1944年12月出生于子洲县,字木炭,别名大奇,副研究馆员。他为人忠厚,性格开朗,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他早年当过教师,画过宣传画,拉过胡琴,也谱过曲,他还会刻印章,雕刻石碑。但最有名气的还是他的书法。 艾克奇不仅书画享有盛名,他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本人能拉会唱,能舞善演,能写善谱。八十年代,他在子洲县文化馆工作期间,曾多次创办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创作学习班,培养了不少文学艺术人才。他跑遍了全县20多个乡镇,不辞劳苦,下乡采风,搜集整理了《子洲县民歌集成》、《民乐集成》、《曲艺集成》荣获陕西省文化厅“三项集成”奖,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曲艺论文”二等奖,其十余首民歌编入文化部出版的《陕西民歌集成》。特别是他和榆林地区几位音乐家奋战了整整8个多月整理了《陕北民歌大全》初稿。他文学功底也不错,编写了《子洲县文化志》、《文工团史》、《电影放映史》等资料;他撰写的《陕北秧歌小场子表演》等10余篇艺术论文,在省市县报刊上发表并获奖。同时他创刊了《民歌新作》,谱写上百首歌曲,创作了三部小品、戏剧等文艺作品,在省市县文艺调演和下乡宣传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誉。 那些为陕北大唢呐研究保护、发声传播的人们/圣手书生

马政川

马政川:1946年出生,山西兴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民艺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榆林市音协理事、神木县文协理事。现供职于神木县文管会。热爱音乐、诗歌。有“班禅庙秧歌”等戏剧、音乐论文多篇曾发表于《文化艺术报》《西部音乐报》《陕西文化》等省级报刊。由歌曲曾获中央文化部、中国音协、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太平杯”歌赛“优秀创作奖”。为晋、陕14个文艺团体进行戏剧作曲50多部,并在对其进行乐理、乐器演奏、演唱、表演等辅导中获奖6次。有诗作曾获中国文学第四代民间诗人选拔赛“一等奖”,第二届“东方杯”全国诗赛“银奖”。从1979年新闻稿件写作以来,分别为神木、达旗等晋、陕、蒙的8个旗、县广播台(站)写稿700余篇,1982年曾获优秀通讯员二等奖。歌词作品已载入《西北风》专集和《心灵独语》一书。主要锦言妙语在全国“名言短语”大赛中获“优秀奖”。可演奏中西乐器30余种,其中包括唢呐、二胡等。1983年曾获文艺调演“演奏奖”。所撰8部音乐专著《陕北二人台曲牌集》《麟州酒曲山曲集》《塞上情歌》《麟州唢呐曲集》等已出版。其中,《麟州唢呐曲集》一书曾获2008年首届陕西省民间艺术山花奖、学术著作二等奖,并被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等11 家图书馆及艺术院校作为永久收藏。 马政川的传略载入《神木县志》《神木年鉴》《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艺术界名人录》《中国诗星》《当代诗坛新人群星谱》《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等20多种辞书中。 五十多年来,他坚持深入民间采集民歌、民间音乐等。被 被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波尔·若斯称赞为“用生命来浇灌艺术”的神木民间艺人。
那些为陕北大唢呐研究保护、发声传播的人们/圣手书生

申雪飞


申飞雪:笔名江雪,陕西省佳县佳芦镇申家湾村人,1946年元月4日出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1968年毕业于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1971年毕业于榆林地区中学教师第一期音乐学习班。当过中小学教师、文工团作曲兼乐队队员、文化馆音乐干部兼文字编辑。曾任政协佳县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党委委员,白云山管理局副局长。1993年至2006年任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多年致力于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陕北民间音乐、舞蹈、研究陕北黄土文化和音乐创作。曾任榆林地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委、《陕北秧歌》副主编。采录、编印成《陕北民歌》《陕北民间器乐曲集》《陕北民间舞蹈简介》《白云山道教音乐》4套资料。1981年,在收集整理民族音乐工作中被陕西省文化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创作的歌曲《合龙口》在1982年陕西省农村歌曲征集活动中获创作奖,《佳县红枣天下香》在1996年“世纪之声全国歌曲大赛”中获银奖。撰写的论文《民间祭祀与陕北民歌》获1986年陕西省民舞理论研究成果论文二等奖。2005年,在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文化文物局举办的榆林市“爱我家园”群众艺术创作评奖中获歌曲类一等奖和特别荣誉奖。著作出版了书籍《白云山诸神》。创作出版了陕北民歌音带《山丹丹》。经多年采录、整理、研究、出版《白云山道教音乐》。主要生平事迹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绥德文库-唢呐器乐卷》中专门收录有申飞雪于1984年采录的唢呐曲牌25个。
那些为陕北大唢呐研究保护、发声传播的人们/圣手书生

马虎


马虎:男,汉族,(1938年12月20日——2013年腊月25日)陕西省绥德县人。1954年考入陕西省延安歌舞剧团。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打击乐协会理事,延安市音乐家协会理事。1998年退休,在职时历任延安歌舞剧团乐队队长、支部书记、艺术指导。 自幼随父学艺(父亲是民间艺术家,被誉为陕北唢呐一代宗师),在陕北民间音乐的海洋里耳濡目染,深得民间音乐的神韵;16岁参加工作后,在专业艺术团体不断地艺术实践中,刻苦钻研和探索,艺术修养、演奏技巧等得到迅速提高,在唢呐吹奏及打击乐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被誉为“著名陕北唢呐演奏家”,是将唢呐吹奏这种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民俗音乐发展为舞台艺术的首创者。 马虎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汇演和出国访问演出。1957年,他伴奏的《陕北把人踢场子》参加第一届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曾进中南海为毛主席、刘少奇、邓小平、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一致好评并合影留念。20世纪70年代,由他创作并演奏的吹打乐合奏《枣园来了秧歌队》曾多次参加全省级全国汇演。1975年,参加陕西省汇报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同年7月代表陕西省进京参加全国独唱独奏会演;1977年5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5周年”庆祝演出,中央电视台录音录像向全国播放,并发行了唱片;1984年在建国三十周年陕西省献礼演出中,该曲目被评为建国以来陕西省优秀器乐曲,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同志曾评价说:“《枣园来了秧歌队》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抒情诗。”1985年后,曾被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邀请,随陕西民间艺术团、陕西打击乐艺术团、延安歌舞剧团等团体,先后赴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他精湛的技艺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地域特点深受中外各界人士的称赞。在1985年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举办的第28届国际民间音乐艺术节上,他创作演出的吹打乐合奏《闹秧歌》被艺术节组委会评为优秀节目,并录制盒式磁带在西欧出版发行。1989年7月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世界音乐艺术节交流演出,加拿大《大汉公报》载陈振华先生文称:“马虎先生的唢呐吹迷了台下的人海,令人如醉如痴,实在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享受。”《每日新闻》载黄子文称:“马虎先生,演奏唢呐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曲《百鸟归巢》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1994年参加由奥地利举办的世界民歌民乐艺术节,表演打击乐合奏《老虎磨牙》,多次重演,观众激情很高,不让退台。闭幕式上,组委会指定中国代表团演奏打击乐合奏《老虎磨牙》。回国后,又赴香港、澳门地区访问演出。1995年11月、1997年10月被陕西省歌舞剧院邀请两次赴台湾巡回访问演出,后曾多次参加省、市、区、县的各种演出活动,收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退休以后,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音乐创作和教学,先后创作出20余首唢呐独奏、二重奏、吹打乐合奏曲,录制了唢呐演奏专辑在全国出版发行;经常应邀为延安地区各厂矿指导、排练、演出节目。他无偿传教弟子,为陕北唢呐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默默地奉献着。几十年来,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陕北唢呐音准、音色、演奏技巧和规范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艺术流派,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他的业绩已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绥德文库——唢呐音乐卷》收录了他十余首唢呐曲牌。 高万飞:1952年出生,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榆林市分会理事。1972年进修结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曾任米脂县文化馆馆长。曾发表《陕北大唢呐音乐的调式特征及乐队结构》《黄土高坡一棵挺拔的白杨》《陕北大唢呐与民俗》等论文,出版发行了《陕北唢呐曲精选》盒式磁带。从事音乐工作30年,对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陕北音乐文化的研究颇有独特之处。《陕北大唢呐音乐》一书,是高万飞多年研究、收集、整理陕北唢呐音乐的结晶。 薛伍利:艺名薛九英,1970年出生于陕北佳县。1992年,他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五年制音乐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现在是副教授、作曲家、音乐人三职一身,同时担任中国音协陕北民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是陕北传统音乐挖掘整理研究的专家。 多年致力于键盘和声、即兴伴奏、中外音乐史教学和电脑音乐制作工作,对传统音乐有深厚的修养,具有深邃的音乐思想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数年从事田野采风工作,几乎走遍陕北各地,遍访各地民间老艺人,为上百位民间艺人录制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录音,同时对陕南、山西、内蒙、甘肃、宁夏、青海各地都有数量不少的采风录音。 2005年创办陕北传统音乐论坛,以挖掘、整理、出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珍贵历史录音为主要方向。先后组织举办了数次对陕北民歌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已录制出品出版数张珍贵民间老艺人CD。2007年9月录制出品《马子清陕北民歌清唱专辑》(CD),由陕西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12月录制出品《二道圪梁——柴根儿陕北民歌清唱专辑》(双CD),由中国唱片公司深圳公司出版发行。2009年8月录制出品《大炖羊肉离不了葱—朱广亮神木酒曲清唱专辑》,由陕西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4月份,由知名音乐人薛九英制作和导演,薛九英、康长青撰稿的专题片《大摆队——黄土地上的大唢呐》(分上、下两集,片名取自陕北唢呐著名曲牌),在“陕北民歌”微信平台上线。 ➤ 此外还有绥德的 艾谱 (整理编辑有《绥德唢呐音乐集成》)、横山县的 马正国 (原横山县文化机构工作,自身也是唢呐艺人,整理编辑有《陕北唢呐音乐——横山唢呐音乐》)、子长县的 齐建民(整理有《陕北唢呐曲牌》) 、清涧县的 陈俊章、王靖文 (整理有《清涧唢呐曲牌》100首)、延川籍音乐人李兴池(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作曲。出版有《陕北民间音乐选粹700曲》)、吴堡籍的高锦鹏(退休后在上海居住,自发整理吴堡唢呐曲牌数十首)。

为陕北大唢呐传承保护付出努力的那些唢呐艺人们

绥德县冯光临、马生祥(马栓)、李长春、李大牛、王宪奇(王恩)、刘子德、郝永发、刘汉玉、赵英武、汪世发等,米脂县常加高、常加兴、常加忠、常文洲、李岐山、张虎林等,子洲县刘高德、安生文、钟候四、李三平等,靖边县(原绥德籍)晋文华、刘元斌、赵继等,佳县马继星等,延安宝塔区马翔等,志丹县常文清(原米脂籍)、常兴发、常栋林等,子长县焦养亮等。


我的观点

陕北大唢呐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和深远历史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传播陕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窗口。在陕北文化大家庭中,陕北大唢呐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与陕北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共存的新世纪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陕北大唢呐音乐同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为了使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得到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开展对民间音乐的抢救保护工作。就像20世纪改革开放初一样,政府部门在编纂四大民族音乐集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主要集中于书面出版集成的工作,虽然也有影像资料,但是由于当时录制条件和保存不当,有些已经消磁,造成大量的录音、录像资料却缺乏应有的保护。因为音乐的录音、录像才是民间音乐的本身,但该项工作工工作量巨大,非个人能力所及,亟需有识之士共同呼吁政府部门出面。 对于陕北大唢呐音乐的传统曲牌,应当进行特殊保护,由于当前吹奏大唢呐技艺高的、掌握传统曲牌多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艺人,年轻人虽有优秀者,但甚少。因此,急需保持部分陕北大唢呐传统“老五班”的原生态风貌,避免过于现代化。 对于陕北大唢呐音乐的传播,要动员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因为大唢呐传统曲牌的传播往往都是口传心授,艺人们大多还停留在无意识传播状态,或是为自娱自乐,或是谋求生计,常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表现为师傅带徒弟传授音乐技艺,也有文人、音乐家的减字谱、俗字谱及民间音乐艺人、宗教僧道的少数工尺谱抄本(佳县白云山就有唢呐工尺谱,申飞雪收藏)流传等。 无论怎么传承保护、怎么发扬光大,唢呐艺人们都是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争论再所难免,包容才是真理。 俗话说,有容乃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核心都是包容。艺术没有第一第二之分,技艺有高低,意见观点有对也有错,没必要斤斤计较。如果没有包容的心,无论为了名还是为了利,都将对陕北大唢呐造成极大地伤害。

2016年10月21日圣手书生草就。

上一篇新闻

保持原汁原味!这项国家级非遗才是真正的《百鸟朝凤》!

下一篇新闻

首款满足欧标,名爵eHS将“出海”登陆英国新加坡 望做行业第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