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忠魂永驻 精神长存——辽吉英烈事迹追记

编者按

白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和革命老区,是当时中共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辽吉军区所在地。在创建辽吉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付出了巨大代价,先后有上百位党、政、军优秀干部和上千名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地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为纪念死难英烈,传承革命精神,激发广大市民爱国热情,白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收集整理了解放战争时期在辽吉大地上牺牲的30余位革命先烈的历史资料,整理形成“辽吉英烈”专栏,一起回到那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年代,讲述他们的故事。

马仁兴

马仁兴,1904年9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平乡县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19年当兵,后投入爱国将领冯玉祥部下,任文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同年11月,考入开封第三军军事政治军官学校,开始接触进步书刊。毕业后,被派到骑兵第二师任团政训处处长。1930年,任骑兵第三师团参谋长。后来,升任第三师师参谋长。

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13日,率部起义,接受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的领导,部队改编为18集团军骑兵第二团,被任命为团长。1945年春,担任晋绥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随吕正操司令挺进东北。1945年10月,任沈阳保安第一旅旅长。后任辽吉军区保安一旅旅长、四平卫戍司令、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19师师长等职。1946年2月7日,率部参加首战四平的战斗,全歼守敌并活捉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和伪保安司令张凯,解放了四平。

1947年6月初,接受四平攻坚战的任务,率部迅速扫清外围据点,进入市内,占领制高点,23日傍晚,马仁兴师长同参谋长一起在师部指挥所门外分析战况时,突然被一颗榴弹击中,当即牺牲,时年43岁。

1947年8月22日,中共辽吉省委决定追认马仁兴为“辽吉功臣”。在辽吉省委所在地白城子修建了“马仁兴将军纪念碑”,四平市原四道街被命名为“仁兴路”,以资纪念。

王坤生

王坤生(1910-1946),四川省区县人。193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长征。抗战胜利后被组织派到东北。1946年春被任命为乾安县兰字区区长兼所字区区大队长。1946年3月,王坤生带领两名同志深入兰字区发动群众,开展清算斗争,收缴枪支,防匪反霸,并改编了地主武装——保卫队。反动地主张本芳、李元巨等人不甘失败,暗中勾结匪首于龙,策动区大队哗变。4月28日,区大队队部驻在大地主江凤武家,江、李、张等合谋骗取了王坤生的武器,并将其捆绑,严刑拷打,逼问我军部署情况,王坤生同志临危不惧,宁死不吐一字。当天下午,匪徒残忍地杀害了王坤生同志,时年36岁。

王超

王超,安徽省来安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5年来东北工作,同年10月被派到安广县任安广县委书记兼自治军独立团政委。安广县地处水陆交通要地,日伪残余、胡匪、国民党挺进军分子活动猖獗。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王超率领工作人员不畏艰难,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建立地方人民政权和武装。

1945年12月26日,安广县独立团(主要成分为伪警察)在洮南国民党光复军头目串通下,趁独立团刘连长结婚之机叛乱,向新生的民主政权反扑。王超在措手不及、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沉着指挥,英勇抗击,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掩护其他同志撤离,直至牺牲,时年23岁。

王跃东

王跃东,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从事革命活动。1946年,与30多人组成赴东北干部团,任副团长,从张家口前往哈尔滨。同年5月下旬到通辽市,在绕道去瞻榆(今白城市通榆县)乘火车时,突遇一股土匪袭击。他立即与干部团团长指挥大家占领一座沙坨子,沉着地击退了土匪的多次进攻。随后,代表干部团前去与土匪谈判,严厉斥责土匪的行径,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结果,被土匪剥去衣服,百般殴打折磨后枪杀。后来,当时的干部团成员、著名作家马加写了《开不败的花朵》一书,纪念王跃东烈士。

王昭然

王昭然(1916-1946),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39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张爱萍同志率领的苏豫鲁南进支队六八七团当战士。部队进入苏北解放区后,改编为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王昭然任团供给处粮秣员。1945年秋,部队开到东北,翌年组织派王昭然到吉林省乾安县开辟工作,4月,任安字区区长。

在开辟新区建立革命政权的斗争中,王昭然深入村屯,发动群众清算地主,分公房、公有地,建立村农会,组织农民自卫队和联防队,带领贫苦农民闹翻身。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怀德、农安,他们勾结胡匪经常到安字区骚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王昭然坚持率领干部群众打击胡匪恶霸,开展清算斗争,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1946年9月3日,安字区中队长刘长林、张本昌等叛匪勾结地主诈称东下字井有匪情,王昭然带战士讨匪,行至途中,被事先埋伏的匪群包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石涛

石涛(1918-1946),四川省綦江县人。1934年参加“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出队”,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春,随演出队转入第二战区,入“民族革命大学”学习。1939年奔赴延安,被组织派往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后又到鲁艺学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石涛参加了延安青年救国联合会组建的赴东北工作队。1946年,被分配到辽西军区保安司令部第七纵队,到突泉一带开辟工作。他首先来到六户区,开展剿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建立了六户区政府。继而,石涛带领一支工作组深入到程家屯,积极发动群众,组建农会,斗争了大地主程道宜、罗万富。1946年8月29日,在追缴罗万富潜藏于地主张彦和家的枪支、烟土、贵重财物,捉拿张彦和的斗争中,身陷张彦和与土匪合谋设下的包围,在寡不敌众的激战中,石涛用双枪与战士张世杰一起还击敌人,掩护同志们突围。最后子弹打尽了,石涛等不幸被捕。敌人用尽酷刑,石涛毫无惧色,最后惨遭杀害,时年28岁。为了悼念烈士,六户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将石涛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六户镇西南山阳坡上。

冯洪泉

冯洪泉(1927-1946),原为新加坡华侨。1945年参加革命,不久后被组织分配到东北开辟工作。1946年4月,到前郭旗王府区,任工作组组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5月,带领工作组在王府区大榆树村领导群众开展反霸清算斗争。一天夜晚,突然被武装土匪包围,冯洪泉立即占领有利地形,向敌人猛烈射击。就在工作组的其他同志安全突出重围,冯洪泉准备撤离时,一颗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他身负重伤,被当地群众掩护起来。赶来营救的同志将他连夜送进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途中停止了呼吸,牺牲时年仅19岁。为纪念冯洪泉烈士,1947年前郭旗旗委决定,将冯洪泉烈士牺牲的地方命名为“洪泉区”,即现在的洪泉乡。

吕明仁

吕明仁,原名吕其惠,1914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大岛。“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离开家乡,入烟台八中学习。1935年8月,在八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13大队学习,结业后留校担任政治教员。1941年春,转赴山东,任胶东区委宣传部长兼区委党校校长。1942年2月,任中共胶东区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1945年9月,吕明仁奉命调到东北工作,任中共阜新工委书记兼阜新卫戍区司令。1946年2月,率阜新地委转移到通辽,建立了通辽中心县委,吕明仁任书记,五地委成立后,吕明仁担任地委书记兼哲理木盟政府副主席,后又兼任蒙汉联军政委。1947年初,调任辽吉一地委书记。

1947年4月12日深夜,吕明仁从开鲁返回大沁他拉途中,在渡西辽河时,因抢救落水的警卫员不幸牺牲,年仅33岁。吕明仁牺牲后,中共辽吉省委授予吕明仁为“辽吉功臣”。

本专栏稿件由白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李蒙、刘乾坤提供

上一篇新闻

新学期 新学校

下一篇新闻

砥砺前行,匠心育人 白城医高专口腔学院努力争创一流学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