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3日 星期三

湛江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湛江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湛江拥有纵深长度60多公里的天然内海湾,正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海湾城市。林建中 摄

湛江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1月15日,中科炼化项目第一高塔吊装成功。该项目计划年内建成投产。郎树臣 摄

湛江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湛江港去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目前正加快建设40万吨级航道。 湛江港供图

湛江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郎树臣 摄

湛江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湛江市委办供图

时代催人奋进,使命引领未来。3月1日,湛江市召开全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工作推进会,全面传达学习贯彻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推进会和全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进一步安排部署、推动落实。这是春节之后湛江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会议,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已成为湛江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总目标、总任务,推动湛江实现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水平发展。

国家提出“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串珠成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给湛江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给奋进中的湛江人民带来了强大动力。省赋以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时代责任,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一核一带一区”的施工图,为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政策支撑。今年初,湛江市出台了《中共湛江市委关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决定》,形成了统筹推进“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力争把雷州半岛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先行区的思路。

湛江将深入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把“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为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作为实现湛江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新担当新作为将湛江打造成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璀璨明珠,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争当区域“引领者”。

“一通道”引领构建现代化快速立体交通体系

2月1日,海南省海口市党政代表团莅临湛江市考察,在两市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双方市政府签署了《海口市人民政府 湛江市人民政府参与共建西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共同争取加入新通道合作平台、全面提升港口物流合作层次、研究建立港口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开展航运贸易战略合作、加快推动跨区域大通道建设、携手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共同谋划琼州海峡物流新通道、共同发展区域旅游产业等八个方面。

这是湛江市积极参与“一通道”建设的生动写照。所谓“一通道”,就是参与共建西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这条“通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足以改变区域物流、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重大区域合作机制,其具体内涵就是把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地的货物运到北部湾和湛江港,然后再通过新加坡、香港转到世界各地。

笔者近日走访了湛江市交通运输局,该局有关负责人说:“对于湛江来讲,参与共建西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瓶颈在交通、支撑在交通、考验在交通。”该负责人还表示,近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湛江市快速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海陆空齐头并进,进入了大建设、大提速时期。建成江湛铁路,湛江跨入“高铁时代”;湛江国际机场、合湛铁路、玉湛高速、湛江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正加快推进,快速立体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升级换代。

未来几年,湛江市将按照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标准,全面加快推动港口扩能升级,加快落实与招商局集团“1+N”战略合作,开工建设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枢纽空港,把湛江国际机场作为湛江振兴发展的“一号工程”,确保年内全面开工建设湛江国际机场,配套开工建设机场大道、高铁机场站等项目;加快打造区域性高铁枢纽,开工建设广湛高铁、合湛高铁、湛海高铁,推动黎湛铁路升级改造,争取张海高铁作为战略性通道纳入西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规划,加快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港)、北部湾城市群的全国沿海重要高铁枢纽;加快完善高快速路网络体系,加快东雷高速、玉湛高速、汕湛高速吴川支线、茂湛高速改扩建工程、环城高速南三岛大桥等五大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湛江段前期工作,推动打造雷州半岛沿海发展大走廊,使湛江充分发挥“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战略作用,成为对接海南自贸区(港),联动北部湾、大西南、西北内陆腹地,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出海口。

“一港区”引领构建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

2月3日,经过湛江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招商集团增资湛江港集团的30亿元人民币到账,企业增资顺利按计划在春节前完成,湛江市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外资增资项目成功落地,湛江跨境人民币业务喜迎“开门红”。

此次增资扩股成功,为湛江港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湛江市加快推进“一港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一港区”,就是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随着巴斯夫项目的落地建设,加上在东海岛现有的千万吨级的钢铁、石化项目,湛江港正在发展成为亚太散杂货母港和大宗货物、石油交割交易中心,为湛江加快对接国际化法治化营商规则带来了重大机遇,亟须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区这样更高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湛江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支撑。

对此,湛江市把建设自由贸易港(区)作为重要目标,努力推动开放平台升级优化,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政策在湛江落地,激活湛江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活力和潜能,打造中国南部沿海的开放新高地。

“湛江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天然深水良港,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广东和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开放平台。”湛江港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近年来湛江港集团乘势而上,继2014年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之后,湛江港仅用4年时间再上新台阶,2018年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达到3.02亿吨,稳居北部湾港口第1位、广东省港口第2位、全国沿海港口第11位。同时,湛江港即将升级为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和码头,进一步巩固区域性龙头港口地位。

湛江市加快谋划建设高层次开放平台,争取年内设立湛江综合保税区,积极推动湛江港和东海岛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的片区,探索湛江深水港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合作,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以大宗商品交易为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同时,借鉴其他地区保税物流中心相关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湛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从而实现湛江对外开放平台的全面升级。

同时,湛江市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湛江是粤西地区唯一的“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也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经略南海的重要枢纽。一方面,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为大湾区提供产业配套、规模支撑、设施互补;推进湛江国际邮轮港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邮轮母港(广州、深圳和香港邮轮港)、海南邮轮母港对接,共享旅游资源,相互挂靠邮轮航线,共同做大区域邮轮旅游产业。另一方面,发挥“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和湛江港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湛江港在西南等内陆地区设立无水港,支持湛江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港口合作,打通连接“一带一路”的物流大动脉,以“大港口”带动“大物流”、促进“大贸易”。加密湛江港至粤港澳大湾区、湛江港至海南的集装箱内贸航线和内外贸同船航线,共同拓展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打造“买全球、卖全球”湛江国际大港新格局。

此外,湛江坚持与海南相向而行、错位发展。紧抓海南全岛建设自贸区(港)的政策机遇,推进与海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融互济、优惠政策溢出分享,坚持错位发展临港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等产业,打造海南现代服务业重点延伸区和扩散地;深化湛江和海南两地港口物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合作建设湛江华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海南国际航运交易所,形成在海南交易、在湛江分割的合作机制,加快构建海南(海口)—湛江“前台后仓”格局,在湛江共建服务海南(海口)国际贸易的“岛外仓”。

“一示范”引领构建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

“百余名工人主动放弃回家过年,要求留在工地上建项目、赶工期,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太令我感动了!”2月6日,中科炼化项目的众多参建单位之一——中石化五建公司有关负责人回忆起过年前的一幕,仍情绪激动。在中科炼化施工现场,每天都能看见6000余名建设者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正是这份“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干劲与激情,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快速推进。截至2月21日,中科炼化项目153个主项已开工124个,项目总体进度完成55.17%,计划在2019年建成投产。

这仅仅是湛江市加快建设钢铁、石化、造纸等重大临港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201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建设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其中广东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花落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承担着“创新临港钢铁和临港石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任。湛江市发展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湛江市推进“一示范”建设,就是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引领,依托大项目、大园区,点上集聚、串珠成链,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湛江已经成为广东临港大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正逐渐发展为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的集聚基地。笔者从湛江市发展改革局了解到,2018年湛江临港重大产业建设成绩显著,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1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湛江钢铁基地成为中国内地唯一获“菲迪克奖”的产业项目,全年生产钢材790万吨,实现产值381亿元,投资188.5亿元的3号高炉系统项目启动建设。中科炼化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完成了总投资的52%。湛江晨鸣产销两旺,实现产值136亿元,创历史新高。大唐雷州电厂完成投资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9亿元,完成总投资的75%。另外,湛江市还入选“2018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接下来,湛江市将重点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环保高端沿海临港重化产业基地。支持宝钢湛江钢铁基地3号高炉上半年动工,加快形成1000万吨级精品钢生产规模;加快钢铁配套产业园及延伸区建设,打造现代化大型临港钢铁基地和绿色碳钢生产基地。加快巴斯夫新型一体化基地前期工作,确保首期项目今年开工,2020年项目全面动工;加快中科炼化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内建成投产;依托巴斯夫新型一体化基地、中科炼化,谋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工产业园区。加快乌石17-2油田群开发,以大炼油、大乙烯和芳烃项目为依托,向中下游产业延伸,形成“油头-化身-精尾”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造纸工业绿色化、精品化发展,支持湛江晨鸣林浆纸一体化、冠豪高新纸业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建设森工产业园,打造国际一流、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造纸产业基地。与此同时,湛江市还加快推进滨海旅游业、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做好“四篇文章”;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

此外,湛江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打造全国性海洋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源头供给。如期完成全国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市各项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以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吸引一批国家、省项目在湛江实现产业化应用。

“四大支撑”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湛江市既聚焦“三个一”建设这个主攻方向,又聚力夯实“四大支撑”,确保实现高质量发展。

做好项目支撑。重点项目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基础性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引领性地位。湛江市把2019年确定为“重点项目攻坚年”,全年计划安排续建、新开工项目148项,年度计划投资460.54亿元,比2018年计划增长10.2%;安排前期预备项目100项,估算总投资5008.18亿元。初步列入省续建、新开工项目80个,年度计划投资约364亿元;列入省前期预备项目54个,估算总投资4059亿元。同时,不断谋划一大批项目、滚动储备一大批项目,形成项目工作的良性循环。湛江承诺做好“保姆”和“保安”,确保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开工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达产增效。

做强城市支撑。大发展必定催生大城市,大发展也必然需要大城市来支撑。湛江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型海湾城市为引领,按照“拓展海东、提升海西、拥湾发展、产城联动、市县统筹、精细管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推行“多规合一”,形成“一湾两岸、一核四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大力推进城市强芯提质,加快海东新区建设步伐,特别是高标准建设国家高新区海东园区,打造城市扩容提质崭新亮点;推进主城区强芯提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努力打造环境美、功能优、配套强的品质之城。此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守好用好湛江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

做优环境支撑。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生产力、驱动力,也是吸引力、竞争力。湛江市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造阳光法治服务政府;强力推进“信用湛江”建设,强化监管责任落实,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大力破除市场壁垒,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集中的办事环节痛点、难点、堵点,解决突出问题,积极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做实民生支撑。湛江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湛江持续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湛江市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源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发展、综合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基层治理提质、致富奔康扶助、特色乡村创建“七大行动”;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和困难群体托底就业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争取今年年底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验收;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高水平医院建设,打造区域卫生健康中心;提升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打造健康之都、养生之城;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治理平台,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撰文:崔财鑫 刘稳 黄少娥 吴兴 编辑统筹:李杰伦

上一篇新闻

“青绣”带动土乡脱贫增收

下一篇新闻

考试不及格?银行高管任职遭“滑铁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