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刺激旅游“放大招”!这些国家“开门迎客”了……
中国侨网5月19日电 题:为刺激旅游“放大招”!这些国家“开门迎客”了……
随着疫苗接种以及各国防疫经验更加丰富,国际旅游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暑期将至,不少国家为了刺激旅游业复苏,纷纷出台诸多措施“开门迎客”,到底都有哪些国家带来了利好消息?今天,小侨带你了解一下!
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推出“新冠保险”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活动的陆续开展,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岛内疫情趋于稳定,旅游业者认为,是时候迎接游客“归来”。
为了让游客更安心,巴利阿里群岛推出“新冠保险”。
资料图:西班牙。
这份保险旨在保障国内外游客不幸在岛内感染病毒后,可免费入住隔离酒店并接受治疗,回国(省)费用也由巴利阿里群岛负担。如果游客不幸去世,殡葬费用也包含其中。同时,保险公司还提供英语、德国翻译,为海外游客免去语言不通的障碍。
据悉,旅游胜地巴利阿里群岛在过去几十年因旅游业而兴旺,如今因疫情经济遭受重创,一年之内3000多家旅游公司倒闭,20多万个职位受到影响。
意大利:国内疫苗护照5月下旬启用
意大利将于5月下旬推出本国疫苗护照。与欧盟疫苗护照类似,意大利疫苗护照也将包含疫苗接种、是否已感染过新冠病毒或血清检测结果、新冠测试阴性证明等信息。
资料图:意大利。
意旅游部长解释,该疫苗护照将对所有人有效,“尤其是非欧盟游客”。持有者可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自由出行。“美国和英国游客占意大利外国游客的30%,消费也最多。”
目前,意大利已重启游轮业务,酒吧和餐馆露天座也将开放。
秘鲁:入境旅游逐步复苏
秘鲁库斯科国家商会报告说,马丘比丘自5月10日开始接待外国游客。
该协会主席埃迪·奎利亚尔指出,马丘比丘被允许重新开放,客容量限制为40%,这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恢复,并且再次恢复接待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
资料图:秘鲁。
但国家旅游商会主席卡洛斯·卡纳莱斯认为,马丘比丘的客容量限制应该调整为60%,因为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开放空间。他还将与其他商业和旅游商会合作,开展推广活动,促进国内旅游。
希腊:推“无新冠”岛屿服务
希腊于5月15日正式向游客开放,允许持有接种新冠疫苗或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外国游客入境。经过持续数月的封锁限制措施,希腊本周开放了博物馆。
资料图: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
眼下希腊在多个岛屿推广新冠疫苗接种,以期6月底前为大部分岛屿居民接种疫苗。希腊政府说,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和快速新冠病毒检测方法的应用,加之天气转暖、允许户外活动,意味着游客可以安全旅行。
不过,鉴于整个欧洲的旅行仍受限制,希腊酒店经营者预期,随着疫苗接种人数增加,希腊旅游业将从6月底或7月初开始回暖。希腊打算把今年旅游业恢复至相当于2019年水平的40%。
俄罗斯:开发“疫苗旅游”
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俄罗斯另辟蹊径——开发“疫苗旅游”。这一新项目仍在研讨中,暂时只对居住在外国的俄罗斯公民开放。
据悉,“疫苗旅游”最低费用700欧元,游客可入境(游玩)俄罗斯2次,每次3天,以完成两剂“卫星V”疫苗的接种。
资料图:莫斯科夜景
而在马耳他,最初预订的38000名游客可获得最高200欧元的旅游支票,前提是必须在当地消费使用。若在戈佐岛消费,支票金额可增加10%。此外,在当地住满3个晚上的游客,酒店费用可获得7折优惠。
南非:将向十余个国家推出电子签证
为了促进旅游业复苏,南非内政部计划在2021年对14个国家推出电子签证。
南非内政部向议会提交报告时表示,在2021/22财政年度结束时,除了已确定试点的4个国家外,还将向10个国家推出有效的电子签证系统。
资料图:南非。
据悉,经批准可获得电子签证的国家除了中国、印度、尼日利亚、肯尼亚以外,还包括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墨西哥、乌干达、沙特阿拉伯、伊朗、菲律宾、巴基斯坦。
泰国:将启动普吉沙盒模式
泰国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为预计7月施行的“普吉沙盒模式”增添变量。但清迈旅游业者强调,当地将依原预定计划于10月1日启动沙盒计划,但要先取得足够疫苗供地方民众接种。
然而因泰国现阶段疫苗数量有限,必须优先分配给疫情高风险地区,能供应湄林、湄登县的疫苗数量目前尚无法确认。
清迈沙盒模式指出,凡国际旅客接种过当局认可的新冠肺炎疫苗,10月1日起进入清迈将可以免除隔离,但在当地观光时必须遵从导游规范,且在指定地区、路线旅游。目标人群以亚洲市场旅客为主,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外籍人士都是主要潜在客源。
资料图:泰国普吉。
如今,虽然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在全球多地陆续展开,不少国家也带来入境旅游的好消息,但也有专家分析,各地今夏旅游业能否恢复往日繁华,仍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落实也有难度。
对此,小侨还是要提醒大家,出国旅行要慎重,三思而行,因为虽然多国放宽了跨境游,但距离“旅行自由”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资料:《欧洲时报》、秘鲁《公言报》、泰国《世界日报》、人民网、美国《世界日报》等;作者:于淇;ID:qiaowangzhonggu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