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楼”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学校,邵逸夫到底有多富?
鹤形人格石中玉
宁波镇海的邵家,是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邵逸夫的父亲邵行银,号玉轩,在上海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景泰昌颜料号”。专门从事颜料业务的漂染,邵玉轩善于理财,经营有术,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久就成为这一带的富豪。邵家生意兴隆,人丁兴旺,邵宇轩有8个儿女,邵逸夫排行老六,邵逸夫出生时,父亲抱着他,对他夫人说“夫人,你瞧咱们的老六生的多可爱,傻愣愣的,不如就叫他仁愣吧!”这个可爱的邵仁愣,就是今后叱咤于香港影视圈的邵逸夫。
仁愣十岁那年,有一天跟母亲上街赶集,街市热闹非凡,仁愣牵着母亲的衣襟,在人群中穿梭,他好奇地探着小脑袋,眼光在各式各样商品上穿梭游移。这时,他的目光停留在街角一个麻衣相士身上,相士坐在一张方桌旁,桌旁支起一招牌“看相算命:上知前世今生,下知后世来生。”
母亲见仁愣直愣愣地望着麻衣相士驻步不前,心想:“孩子今年也10岁了,不如给他算上一卦吧!”
这一算就算出了仁愣不平凡的一生。
年轻时的邵逸夫
这位麻衣相士仔细端详着仁愣,惊诧道:“公子真乃富贵之相也,且看他形象清奇,骨骼异常,背部丰存类似驼峰,天庭高广,额角峥嵘,南方人中有此相者实属罕见,属鹤形人格,公子今后必将大富大贵。”观察仁愣一会儿,又说“公子虽然年少,但我已经仔细观察过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的每个特征都符合鹤形,从相学上讲,凡是像某一类禽兽的属性,都称“变格”,大凡能入格之人一定会飞黄腾达。”而公子之相,属于“石中有美玉藏之”的贵相,将来定是出将入相的超群者。所以云:人物嶙岩,海底有明珠之相也!
50多年后,仁愣“鹤形人格石中玉”的命相得到了验证。时代所限,他虽没“出将入相”,却名扬海外,跨入超级巨富的行列,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影视王国,并成为其中叱咤风云的帝王。他果然成为“人中仙鹤”,石中美玉也破石而出,发出夺目的光辉。
勇闯南洋
1924年,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这就是今天“邵氏”的前身。因发展需要,邵醉翁找来了自己的兄弟跟着自己一起创业,在大哥的公司里,邵逸夫负责外埠发行。
20世纪20年代了上海,是一个风雨换变、弱肉强食的地方,因公司发展受到同行的嫉妒,以“明星”公司为首,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和“华剧”五家公司,成立“六合影业公司”,共同抵制、围剿“天一”公司。这就是中国史上有名的“六合围剿”,也是中国史上一次老牌公司对新公司的残酷的大屠杀。
而后几个兄弟商议采取措施度过难关,商议后决定:老大邵醉翁和老二邨人留在上海,老三邵山客和老六邵逸夫去南洋打拼。
邵逸夫
去南洋第一站是新加坡,在新加坡,条件差、设备简陋,大的戏院只播放西文默片,不愿意接纳中国电影,没有戏院愿意租给他们,他们就自己搭帐篷,兄弟俩不畏艰辛,分工合作,每天都过的很充实。邵山客负责打扫场地,检查放映机,搭建帐篷,邵逸夫则在海报上写好当天要放的电影名称和内容,走街串巷的四处张贴。兄弟俩生意越做越好,渐渐地把“天一”的影片从新加坡带到了马来西亚的各大埠。为了打开马来西亚许多偏远的山区市场,他们还自制流动放映车,据说,邵氏兄弟的流动放映机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流动放映机。
一般成功的人都会遇到贵人相助,邵逸夫也遇到了自己的贵人,槟城首富“王竟成”。王竟成对“六合”围剿“天一”的不义行为很是不满,同时,邵氏兄弟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也令他敬佩,他决定挺身而出,帮助邵氏兄弟。有了王竟成的帮助,邵氏兄弟如虎添翼,干劲十足。不久,他们不惜花重金包下了新加坡的“华英戏院”、吉隆坡的“中华戏院”、怡保的“万景台戏院”和马六甲的“一景团影戏院”,专门播放“天一”出品的电影。“邵氏兄弟”最早的院线和发行网络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邵氏兄弟结识王竟成后,又相继结识了黄留平和新加坡大富豪黄文达和黄平福。
为了更好的在南洋发展,兄弟俩决定打通语言,学习英式英语,不久,“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正式挂牌,他们已经有了相当雄厚的财力和声誉。到 1956年,邵氏机构在新加坡成立已经30年了,这是他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地已经拥有了100多家电影院和10多座大型游乐场,后来又增加了130多家电影院,已经占领南洋的绝大部分影业市场,俨然是娱乐业的大亨了,也成为了亚洲电影业举足轻重的人物。
香港建造“制梦工厂”
邵氏在香港的事业原本是大哥邵醉翁在经营管理的,后转到二哥邵邨人手里,而二哥沉醉于收购影院和房地产买卖,荒废了“邵氏父子公司”的拍片业,邵逸夫不想兄弟四人共同创立的事业毁于一旦,于是邵逸夫就去接手香港的事业,为了拍出好的片子,他开始建设影城“清水湾电影基地”。工程历经7年的时间完工。它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座设施完备的“制梦工厂”,也是亚洲最大的的摄影厂。
邵氏兄弟公司
待一切都准备好了,邵逸夫就开始拍片了,他高薪招聘人才,拍摄了许多好的电影,并获得很多奖。比如《蓝与白》获1966年第13届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珊珊》获在东京举行的第14届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等12项“金禾奖”。
热心公益事业
从1973年开始,邵逸夫对捐款办教育及慈善机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心致力于树立慈善家的形象。邵逸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校董的身份,捐献50万港币给苏浙公学,让其创建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为表示对邵逸夫的感谢,学校将该图书馆命名为“邵逸夫图书馆”。不久,邵逸夫又再次给苏浙公学捐献了100万港币支援他们扩建校区,为对邵逸夫表示感谢,苏浙旅港同乡会一致决定推举邵逸夫为“永远荣誉会长”。
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兴建一个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为支持建筑,邵逸夫捐赠了600万港币,也因此荣任“香港艺术节大会”主席和“香港艺术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或许慈善也是一种投资吧,邵逸夫为公益事业做的那么多,花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支票,付出了金钱,很快就得到了荣誉和嘉奖。
1974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为表彰邵逸夫捐资办学、热心公益的精神,特授予邵逸夫“皇家CBE”勋衔。
1977年,英国女皇册封邵逸夫为Kinght Bathelor 爵士勋衔,邵逸夫是香港娱乐圈第一个获得爵士殊荣的。同时为了表彰邵逸夫对慈善做出的贡献,英国女皇还让他担任“香港红十字会”主席一职。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每年都会拿出1亿元港币以上的款项,捐助公益活动,成为香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此时邵逸夫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为慈善用途。
邵氏基金会成立于1958年,由邵逸夫在新加坡一手创办,该会每年都捐款给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教育医疗机构。此后,邵逸夫于1973年在香港成立了香港邵氏基金。致力于促进香港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邵逸夫在上海长大并创立了自己的事业,但他的老家是浙江宁波,为支援家乡的建设,邵逸夫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5年,他捐赠了1000万港币给浙江大学兴建科学馆,资助家乡兴学。
1990年,邵逸夫又拿出了7000万港币,在浙江杭州兴建了一座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医疗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的医院。
从1987年1月开始,邵逸夫开始捐款支援内地教育,截至2004年,邵逸夫向内地的大、中、小学赠款向项目达到4180个,项目遍及内地各省市区,共计捐款达28.3亿多港币。
逸夫楼
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2899号行星,中国政府特此命名为“邵逸夫星”,并由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颁布命名证书。
除了内地和香港外,邵逸夫还向世界各大高校捐赠巨款,造福整个人类。他曾向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捐款,1991年,美国洛杉矶市市长艾诺斯,为表示对邵逸夫的感谢,将每年的9月8号命名为“邵逸夫日”。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做出了一个对世界科技史都有意义深远的举动,设立“邵逸夫奖”,杨振宇说过:“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对全球、对亚洲、对中国、对香港的科技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邵逸夫究竟有多少财富?这不禁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
据香港《资本》杂志估算,邵逸夫的资产超过120亿港币,香港《亚洲周刊》曾多次排名,邵逸夫始终位居香港十大富豪行列。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邵逸夫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统计,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赠项目超过3000个,他不仅是一个超级大富豪,更是一个大慈善家。
参考文献:李建军-《邵逸夫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