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从机器人的故事看未来

2020-08-26 14:11:29 来源:成都日报

今年是“机器人”的英文“Robot”发明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凯佩克在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将捷克语“Robota”(意为奴隶)派生为“Robot”,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视作“机器人”一词的起源。

机器人等于奴隶吗?

机器人等于奴隶吗?这似乎是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从阿西莫夫《我,机器人》到刘宇昆的《天堂战争》,以及科幻世界杂志近几年出版的《副本》《陶偶》《量子窃贼》《时砂之王》《废园天使》等科幻作品,都对这个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上世纪40年代,阿西莫夫在其短篇作品《转圈圈》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为后世的机器人思想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他的三定律规定如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通过以上定律,阿西莫夫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是的,机器人是人类的奴隶。

在阿西莫夫的时代,这是最符合世人理念的答案。于是,相当长的时间里,阿西莫夫的三条定律都被当作机器人相关的准则。但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开始研究其中存在的漏洞,乃至于如果有机器人因某些原因不再遵守这三定律,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它们会反过来试图毁灭人类吗?电影《终结者》或许就是这类思想给出的可能答案之一。

机器人会无限接近于人吗?

近年来,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作品已经开拓出与以往不同的走向。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会思考的机器,而是具备人性的人类翻版。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我,机器人》都是以此为中心,创作出的有温度的作品。

美国作家伊恩·特里吉利斯的《炼金术战争》系列亦是如此。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一个主题:人工智能发展到极限,一定会无限接近于人。到最后,我们一定会把它们做成我们自己的样子。它们,也一定会变成我们的样子。

一个机器人,在一个复杂的架空世界中努力寻找和平与爱,它不愿永远臣服于人类,仅仅作为一个工具。它在自由意志的引导下奋力反抗,一台冰冷的机器似乎在万千冷漠世界中寻找仅有的一点人性光辉。就如特里吉利斯自己所说:它们或许就是人类的一面镜子。

《炼金术战争》设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海上马车夫”荷兰是那个世界的霸主——这是历史事实。作家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荷兰人战无不胜的关键,在于他们拥有机械人。由此,作家一举将真实历史变化为另类历史,绽放出想象的奇异光华。(机械人,而非机器人。作者以此强调它们不同于读者习见习闻的机器人。它也是该系列第一部的书名。)

这是充满科学思维和冒险精神的黄金年代。但书中的人们被自己的成就冲昏了头。在他们眼中,机械人就是钢铁浇铸出来的奴隶,与机器无异。他们造出了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智慧个体,却对此视而不见。这群人注定成为最大的输家。作品的第二部名为《崛起》,讲的正是机械人对人类的傲慢和逃避做出反抗,逼迫人类正视他们的造物。

但人类也并非全然视而不见。少数人意识到了一点:机械人并非全然恭顺,驯服的表面行为之下,潜藏着一颗“反心”。

荷兰以机械人为利器,被它威胁的敌国几乎没有逃脱覆亡命运的可能。它们唯一的生存希望,就是机械人发展出自主意识,不再充当荷兰人的工具。经过一次又一次挫败,在绝境中反复实验后,敌国解开了机械人智慧来源的秘密,荷兰帝国也因此走上了灭亡之路。

不管你有多强大,一旦自满,固步自封,就会被积极思考、保持敏锐的对手打败。在作品中,被打败的是荷兰帝国。放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当然是同样的道理。

人类会被机器人打败吗?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个体的集合:人类。如果人类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总有一天,会被对手击败。这个对手,可能是大自然,可能是外星人,也可能是机器人。

围棋比赛中大败人类棋手的AlphaGo,大家管它叫阿法狗,把它当成宠物似的小玩意儿。但说不定哪一天,它给咱们来一句“阿法不是狗!机器人不为奴!”——冷汗啊。《炼金术战争》现实版。这可能吗?机器人会发展出自由意志吗?在今天,以及可见的未来,这只是科幻作家的想象。但想象常会变成现实。比如现代科幻的奠基者之一,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其想象简直是未来科技的预告:《海底两万里》中的潜水艇、《征服者罗比尔》的海陆空三用船、《从地球到月球》的登月飞船,等等。

与凡尔纳不同,生于现代的伊恩·特里吉利斯将他的故事设定在过去。但书中战争型机械人、仆从型机械人、拧颈卫士等令人生畏的角色,离我们的现实只差一步。

可怕,太可怕了。所以,咱们不要开发机器人了,不要任何科技玩意儿。唉,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我们在上文说道,不能自满自大,固步自封。怎么,读了文章,来了个大步后退。不要科技,大家退回原始社会,不,干脆退回树上!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志气。

人类如何与高智能AI和平共处?

人类从茹毛饮血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上进、求索。掐掉这股劲头无异于自我阉割。人工智能既是科技前沿,又是对人类自身的深层次探索。既然无法回头,那就努力向前吧。我们的社会早晚会迎来革命性改变,拥抱变化,是未来唯一的出路。人类应该有这个志气。

其实,革命性的进步已经悄然发生。现在的机器人无论从设计、功能,乃至其治理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新冠肺炎疫情发爆发以来,新加坡的大狗机器人“BIGDOG”在各大媒体亮相。虽然它们并不会伤害人类,但不戴口罩上街的人撞上它们,也会吓得拔腿就跑,并记住出门戴口罩防身。

这样的成果,得益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在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也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新兴优势学科。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新一代进入科学领域的年轻人,会将AI智能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同时,他们也将直面无数科幻小说家不断探讨的问题:人类该如何与高智能AI和平共处?

作为科幻科普工作者,我们希望借由科幻小说这样一个载体,让更多青少年喜欢科幻,热爱科学,在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尽一分力,发光发热,以科学之实创未来之辉煌。

编辑:迟语洋

上一篇新闻

BIG又出新作,这次联手日本丰田打造了世界首座“未来之城”

下一篇新闻

从一场动物园之旅,来看新加坡的小学课堂有何不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