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编者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以此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交往的绚烂历史,及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近期,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共展出文物248件/组,其中包括“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168件,这是“黑石号”自发掘出水、文物整理后,国内首次举办如此大型的“黑石号”出水文物展。我们在领略大唐盛世精致生活与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水下考古开展30余年来,对我国周边水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我们相信所有的文博考古工作者都将以此为己任,在不远的未来,还会有更多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沉船浮出海面,完成历史对我们的交托。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黑石号沉船展厅 杨海峰/摄

中国通过海路与异域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汉代文献就记载有从徐闻、合浦通往南海诸国的航线。三国东吴时,朱应、康泰游历南海诸国,归来之后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传》和《吴时外国传》。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沙漠道前往印度,后来渡海返国,撰写了《佛国记》,其中还特别提到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南海航线的距离及所需的时间等。到了唐代,《新唐书》专门立传的南海诸国约30个,提到的国家或地区更多。其中诃陵(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就是唐朝与南亚及西亚海上交通的要冲。这一海上通道,历来海盗出没、沉船频发,大量宝藏隐匿在暗礁散布的水域间。

唤醒沉睡千年的大唐宝船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黑石号”沉船中装载的长沙窑瓷器

1998年,德国人沃尔特法恩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之间的勿里洞岛丹戎潘丹港北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大量陶瓷和一些木船构件,推测该沉船可能因撞上西北150米处的黑色大礁石而沉没,故而沉船被称为“黑石号”或“勿里洞沉船”。持有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发的考察和发掘执照的德国“海底探索”公司闻讯后,对沉船遗址进行定位,并于1998年9月间开始海底遗址的发掘工作。沉船海域水深约 10米,对沉船的勘察和沉船文物的打捞并不十分困难,经过约一年的发掘,水下考古工作基本完成。

沉船中的两件遗物为沉船年代提供了证据:一件是扬州江心镜,在镜背的外侧一周铸有文字“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另一件是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宝历二年”铭花草纹碗,碗的外侧下腹部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字样。乾元元年为公元758年,宝历二年为公元826年。考虑到长沙窑瓷作为一种以外销为主的瓷器,时效性很强,其装船应该距烧成时间不远。因此,该船装货的时间可以推断为公元9世纪前期,即唐代中晚期。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扬州江心镜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沉船的船体不设水密隔舱,仅用肋骨支撑,其船板也不用铁钉,而是用棕绳捆绑,与中国船只的建造方法大异其趣,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一艘阿拉伯人建造的商船。而船上满载着中国唐代制造的各地风物,则进一步说明了“黑石号”是一艘于唐代中晚期往来于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商船,其航线两端分别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唐王朝与阿拔斯王朝。除此之外,沉船还出土了可能是中国商人或船员随身携带的石砚、爪哇船员随身携带的爪哇风格铜镜、阿拉伯船员随身携带的伊斯兰玻璃瓶等物品,这也从另一侧面表明,“黑石号”本身的船员构成就体现了文化上的多样性。文化与贸易网络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串联到了一起,满载的货物为我们勾勒出彼时贸易圈的范围,使我们惊叹于当时巨大的贸易能力。最重要的是,从新的视角界定了异质文明间的交融及与之伴生的艺术形式。

包罗万象的沉船出水文物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黑石号”展厅出水瓷器陈列

在“黑石号”出水的6万余件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沉船的出水文物中,长沙窑瓷器为最大宗,有约55000件,大部分是碗。长沙窑瓷碗一部分用稻草扎成的圆筒裹住堆放在船舱里,堆得很高且接近船板,还有一部分被螺旋状地码放在青釉大罐里,一个大罐往往可以装到130只左右。只要大罐没有破损,碗的釉面就不会受到海沙的冲击和磨损,因此长沙窑碗的釉面大部分完好如新。由于长沙窑产品面向普通百姓,以低价参与市场竞争,因此盛销于国内市场,并很快成为外销日用瓷的大宗。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湘江岸边的长沙窑通过水运能与扬州、广州、安南等地连接起来,使沉重易碎、不适合大规模长途陆运的陶瓷器找到了新的出口方式,海上陶瓷之路逐渐兴起。“黑石号”沉船上长沙窑瓷器的大量发现,说明了当时这类瓷器外销的事实。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山水花草纹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沉船中出土的越窑瓷器数量并不多,造型却十分丰富,包括海棠式大碗、海棠式杯、莲花式碗、花口碗、深腹碗、玉璧底碗、香薰、大型唾盂、刻花盘、刻花方盘、执壶、盖盒等。但是,我们所看到在“黑石号”上的越窑瓷器中,品种与供应中国市场的基本一致,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很少专门为外销而做特别的设计或改变。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瓷业在唐代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分工,越窑产品主要是供内销,因此其产品无论从造型、用途还是釉色、装饰,基本上是适合中国内地市场的需求,它不会或很少为外销特别生产不同的产品。而长沙窑则完全是为了外销而兴起,其彩绘装饰及其图案内容不少是根据目标地区的喜好、流行时尚而设计制作的。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白瓷约有300件,造型主要有杯、杯托、碗、执壶、罐、穿带壶等。此外,从“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遗物中还发现了约200件白釉绿彩瓷器。而“黑石号”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沉船船舱的尾部发现了三件青花瓷盘,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器。三件青花盘的造型基本一致,构成和母题如出一辙,都是用带有芭蕉叶风格的植物纹组成,中间是一个方框,四角伸出叶片。“黑石号”沉船中的这三件青花瓷与大量无可争议的中晚唐瓷器同处于一艘船上,说明其来自中国,由此也证实了唐代已经用钴料做釉下彩烧制青花瓷,并且根据输入地区的要求进行生产且输出海外的事实。此外,还有 22件银盘和银杯、七件金盘和金杯以及大量铜镜出水。

“黑石号”出水的文物几乎为我们勾画出艺术品制作交流之轨迹,金银器从希腊、拜占庭、伊朗高原、中亚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各自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纹样和形制,伴随工艺的变化,并因战争、贸易和移民等多种因素和渠道传入中国。陶瓷作为中国的艺术形式,将外域金属制品的灵感复制其中,形成了更加丰富的陶瓷文化,再次由粟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将之传到域外,成为异乡的畅销品。多样文化交迭的各类物品在印度洋完成了循环,凝结着集体智慧的艺术品以商品的形式又回到波斯湾。

沉船引发的水下文化遗产归属问题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卍”字花卉纹金方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2002 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国内文物界获悉了“黑石号”的简况,立即引起高度关注,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提出了购买意向,新加坡、卡塔尔、日本也有此意,但“黑石号”打捞文物开价4000万美金,并提出“宝藏必须整体购买”的要求,另外根据合约,探海公司拍卖宝藏所得必须与印尼政府分享,最终分配方案未达成一致,使“黑石号”沉船文物未被推出拍卖。新加坡“圣淘沙”机构(Sentosa Leisure) 先购买了被打捞文物的数年展览权,随后被打捞文物于2005年分批完整被新加坡圣淘沙休闲集团筹资以3000余万美金购入。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白釉绿彩贴塑龙纹花口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从发现起,就引起了社会、学界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打捞的关注与争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海洋中约有300万艘未被发现的沉船,而在国际海事组织的管理机制中,国际打捞法只适用于普通沉船的打捞,而不适用于文物性沉船的打捞,且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东南亚各国与西方捞宝公司广泛合作,为海底文物的归属问题增添了更多复杂的因素。

中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诸国中最为重要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可以肯定,从南海绵延至印度洋、红海、波斯湾的漫长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还有许多我们尚未知晓的、搭载有中国文物的沉船在默默沉睡着。同时,我们也非常惊喜地看到,伴随着1987年“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及整体打捞,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正迅速发展,有朝一日,这些沉船都将被唤醒,它们所承载和被淹没的历史信息都将被一一揭晓,我们也将为水下文化遗产的全球性保护贡献更多的力量。■

【知识链接】:中国水下考古30年

海底探险寻宝,是人类永恒的幻想。19世纪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横空出世,引发科幻小说狂潮,让全世界对海底有了更深的探索欲望。1986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海附近大肆盗捞中国沉船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利的行为,引起了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来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俞伟超于1987年11月主持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从事水下考古学研究的组织——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中国水下考古由此正式拉开大幕。30余年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南海1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

南海1号: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见证者

地理坐标:广东省台山市、阳江市交界海域

沉船时代:南宋

发掘时间:1987年

从1987年发现古船,到2007年整体打捞,2014年全面发掘保护,再到2019年底船舱内文物挖掘完毕。“南海1号”的水下考古工作历时30年,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南海I号”采用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整体打捞方法,使用5500吨巨型钢沉箱将800多年前的“南海I号”古沉船及其船货整体打捞上岸,于2007年成功移入位于阳江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保存。这堪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中国水下考古树立了典范。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中、澳在白礁开展水下考古培训

白礁一号:中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养的摇篮

地理坐标: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

沉船时代:南宋至元代

发掘时间:1989年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渔民在白礁附近海域打捞了很多古瓷器走私贩卖。在1989年进行前期调查的基础上,199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白礁一号沉船遗址的首次调查与试掘工作。此次工作还担负着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实习任务。1995年、1999年、2000年、2002年,又对其进行了四次发掘,基本上弄清了“白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遗物面貌等问题。

三道岗元代沉船:中国首例独立完成的水下考古项目

地理坐标: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三道岗海域

沉船时代:元代

发现时间:1991年

1991年,渔民在绥中三道岗海域捕鱼时打捞出一批古代瓷器和一些破碎的船板,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征集到完整器物584件,初步鉴定为元代磁州窑产品。1991年,经调查确认沉船遗址位置后,1992—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水下考古队,对沉船遗址实施了较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该沉船是一艘满载元代磁州窑瓷器和铁器的商船,船体由于海流的冲刷和海洋生物的吞噬已荡然无存,仅保留了一些船板残片。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740年±80年,由此断定三道岗沉船的年代为元代。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华光礁一号沉船装载的瓷器

华光礁一号: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次远海作业

地理坐标: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

沉船时代:南宋

发掘时间:1996年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1996年由渔民发现,1997年曾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200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对该沉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逐层、按探方清理船内遗迹,对发掘过程、船体与遗物做了全面测绘,出水了一大批瓷器等遗物。2008年,再次对船体进行了发掘,对船体构件进行编号测绘,分解提取运回博物馆进行脱盐、脱水保护处理,还采集各个部位船板、艌料、珊瑚砂等不同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以全面获取船体及其保存环境等信息。

南澳1号:填补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明代沉船遗址的空白

地理坐标: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海域

沉船时代:明代

发掘时间:2007年

“南澳1号”沉船发现于2007年,同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沉船海域进行潜水调查,确认了沉船位置。2010-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合作,连续三年对沉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和保护。“南澳I号”沉船的发现,填补了水下考古的多项空白,对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小白礁1号沉船打捞现场

小白礁1号: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获奖项目

地理坐标:浙江省舟山市象山县小白礁海域

沉船时代:清代

发掘时间:2008年

“小白礁1号”沉船于2008年在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它是一艘满载着瓷器和梅园石从宁波港始发的木质商贸运输船。“小白礁1号”的发掘,因其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超前的保护意识和多重的安全保障等为业界所称道,被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创新之作”“我国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标识”,为研究清代中外贸易史、海外交通史、中国古代造船史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6年,“小白礁1号”水下考古项目荣获我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项——“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丹东一号方形舷窗

丹东一号:中国首次水下考古实证甲午海战中传奇战舰

地理坐标:辽宁省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

沉船时代:清代

发掘时间:2014年

“丹东一号”沉船于2014年水下考古调查发现。经过三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沉舰穹甲结构、具有致远舰身份判别价值的方形舷窗、鱼雷引信,特别是带有“致远”文字款识的制式餐具等考古实物资料,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舰船制造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综合判定,确认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大唐宝船“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经远舰战舰铭牌

经远舰:中国浊水海洋环境开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

地理坐标: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南边海域

沉船时代:清代

发掘时间:2018年

2018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经远舰”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舰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和世界海战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该项目提供了浊水海洋环境里,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开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为以后大型沉舰遗址的调查、清理与展示工作提供了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美术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上一篇新闻

缅甸最“神秘”部落,十二四岁便在脸上纹东西,并以此为美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厦门公会计划定期举办传统美食联谊会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