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6日 星期四

狮城美味丨一碗米其林面,三代情仇恩怨

肉脞面

摘了米其林一颗星的面条

Bak Chor Mee

肉脞面(Bak Chor Mee)是潮州话,字面意思是肉末面条。这原本是一种带有少许汤汁的食物,面有mee pok和mee kia的选择。而现在比较流行和常见的是吃法是干拌面,加少许猪油,用一点点汤汁拌面。

肉脞想要做得好需要很讲究,肉一定要半肥瘦,好肉脞的口感像棉花,充满油脂香,紫菜和扁鱼干用炭火烤过,加上完全没腥味的猪肝,面条的酱料是灵魂,要用新鲜猪油+黑醋+酱油+辣椒酱,面条宽而薄,特别能吸收酱汁精华,把所有东西搅拌均匀后,吃到一滴汤都不剩,这就是一碗让人魂牵梦萦的肉脞面。

这种食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潮州早期移民,而且并不像辣椒螃蟹、鸡饭和肉骨茶这类已经风靡海外,知名度极高的食物,肉脞面似乎只有长期生活在新加坡的人才会知晓并喜爱,算是进阶版本土特色美食了。

肉脞面的版本经过长期进化,现在里面的食材已经非常丰富了,有香菇、鱼丸、猪肝、虾、贡丸、猪肉片、云吞、肉末等,每家版本又有不同。肉脞面以其浓郁的香味征服了许多老饕的胃。据说很多新加坡人回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先吃碗肉脞面,再打车回家。

米其林面

掌门人眼神锐利,淡定从容。时光在这里,好像凝固了一样,什么都没变,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这个曾蝉联新加坡米其林一星的市井美食,是招牌“吊桥头”的大华猪肉粿条面。1939年,董再盛的父亲,潮州籍的董允潮,在吊桥头咖啡店开档卖起了中国潮汕一带常见的肉脞面。做过猪贩的他,算得上经营这种风味美食的鼻祖。

二战时期,因为面粉来源短缺,肉脞面的小贩就开始变通,用米制成的粿条代替面,慢慢就发展成了本地特色的粿条面。当时在摊位上帮忙老爸的,就是现任老板董再盛。从10多岁起,就开始跟着爸爸卖面,慢慢练就一手好厨艺,后来就顺理成章地子承父业。

期间摊位经过三次搬迁,终于在2005年,这碗古早风味面在现址Blk 466 Crawford Lane固定了下来。董再盛还很有维权意识,在2004年10月把招牌正式注册成了商标。一辈子就打了这么一份工的他,兢兢业业做出来的一碗碗粿条面,2016年更被评为米其林美食,之后再次蝉联。

三代恩怨

低调守着爸爸留下来的摊位几十年,董再盛在2010年高调了一次一一起诉侄子董爰维冒用他的奖状,为自己新开的摊位打,两人后来对簿公堂。

2008年,当时31岁的董爰维,在Vivocity开档售卖肉脞面,取名“老大华”。为了拉抬人气,他在报章上打的中,就用到了董再盛之前得的奖状。他是在2006年和叔叔一起经营另一个摊位时,拿到那些奖状做宣传的,他在新摊位用了奖状的扫描件。

董爰维的父亲董再丰,是肉脞面创始人董允潮的大儿子,大概是他当时醉心于举重事业的缘故,才轮到弟弟董再盛去到家里的摊位帮忙,后来更接下生意。董再丰曾是本地著名举重运动员,1969年曾荣获新加坡“年度最佳”称号。

董再盛不满董爰维用他得的奖状,为新摊位进行宣传,在多次和侄子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就一纸诉状把侄儿告了,说他的摊位鱼目混珠,侵犯并冒充了自己的商标。开庭后,董再丰有作为辩方证人出庭作证。

法官最后认定:一方面,奖状是属于董再盛个人的,董爰维没有得到他的同意,就在“老大华”中引用,的确有蹭老字号“吊桥头大华猪肉粿条面”金字招牌的嫌疑。所以,董再盛完全有权制止董爰维使用奖状,又尝试刻意把新旧两个品牌混在一起。另一方面,董再盛虽然声称招牌被蹭了,好像也没什么损失,起码他没有办法证明,所以法官最后裁定董爰维必须交出手头上所有与叔叔董再盛有关的奖状和图像,并象征性地赔偿他1000元结案。

可叹因为一场官司,董再盛和大哥一家从此再无来往。他也自认打官司不管判赢判输都是输,输了亲情,只是当时实在咽不下那口气。

因为请不到员工,即使被米其林推荐为星级美食,董再盛也没打算广开分店。那既然只此一家,就意味着如果想尝一碗传承80年的传统滋味,只能到摊位所在的 Blk 466 Crawford Lane #01-12 老老实实排队啦。

往期回顾

狮城美味丨最温柔的一抹椰子香

狮城美味 | 狮城撸串二三事

狮城美味 | 意外成就经典国菜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吃榴梿去芽笼 Geylang · 新加坡吃榴梿需知事项

下一篇新闻

在家里呆久了,无比想念在坡坡附近的小岛,享受舒适小长假的时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