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经营报》12月新鲜出炉一本《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选择了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中涌现的优秀代表人物32位收录进书予以介绍。

他们既有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也有民营经济的代表性人物,还有著名经济学家,甚至还包括了财经界之外的杰出人物。在改革的浪潮中锐意进取并卓有成效,他们无疑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其中就有——宜信创始人、CEO唐宁的故事,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柳传志、宗庆后、任正非、张瑞敏、吴敬琏,等等。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中国社会科学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序言中揭示了本书的立意:

“了解这个特殊的改革参与者与群体的艰难探索和奋斗过程、所思所想和未来展望,会带给我们启发而不是羡艳他们的运气和财富。从滴水折射太阳,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来认识中国经济改革历程,我想本书的价值即在于此。”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月刊君第一时间拿到了这本书,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这篇《创变者唐宁:投身“美好的事情”》,以下是书作原文

温馨提示:通篇读完大约需要13分钟,文末留言将有可能获赠实体书。

创变者唐宁:投身“美好的事情”

文/李晖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在中国金融科技并不长的发展史上,宜信是一个颇为独特的样本。

过去12年,这家金融科技机构在财富管理、私募股权、众筹、智能投顾、智能保险、2B企业服务、区块链、企业征信等分支都已有积极有效的实践落地,且在多个领域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从中国财富管理观念的改造到金融科技各个领域业务的布局投资,一系列路径选择与发展步骤展现出极为准确的趋势判断与时机把握。这些成绩,与创始人唐宁难以分割。

不同于草莽英雄式的创业家,唐宁人如其名,给人的印象温和谦逊又积极圆融。创始人的高度决定企业的高度,唐宁的气质和视野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宜信可以让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两大业务版图并行不悖,可以同时服务好最贫穷和最富有的群体。

宜信是习惯“放下身段”和“接地气”的。作为国内普惠金融的践行人,直到今天,唐宁仍保持着鲜明的创业人习惯——没有助理、不备秘书,每天通过邮件来敲定好细密精确的日程表。他出行时最常见的装束是白衬衫、卡其色裤子、提着一个分量不轻的电脑包。在每一个活动或采访现场准时前来,独自离去。甚至有几次,宜信的员工在地铁里与刚刚参加完活动赶往下一个行程的老板正面“遭遇”。

宜信也是充满精英气质和国际视野的。从解决中国客户的中国需求,到覆盖中国客户的全球需求,发展至如今的解决全球华人的全球需求,宜信的国际化路径方向清晰。这位出身华尔街做过天使投资人的创业者具有敏锐的捕捉行业风向的嗅觉,唐宁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时间辗转于硅谷、华尔街、以色列、英国、东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的前沿,与学界、业界交流,考察市场,选拔人才,发现“未来的种子”。

回看过去12年的发展,宜信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清晰的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定位——努力捕捉实体经济的需求,积极参与到经济和时代的大变革中,并通过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提供动能。

如果从更加纵深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从资产配置财富管理观念的布道,到疆域广阔的各类金融科技业务实践,“创变”是宜信始终鲜明的关键词——主动创新、拥抱变化,在不断迭代中重塑企业,努力成为推动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

唐宁倾向从三个层面去解释这种企业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能:拥有一个足够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超越商业范畴;具备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心态和能力,信奉事在人为的逻辑;在执行层面有一套可行的管理方法论,比如五年重塑一次企业、并通过不断重塑让目标最终达成。

信用拓荒

宜信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和趋势判断反映了唐宁个人的金融理念与经验。在唐宁看来,这种理念的核心出发点在于“洞知未来十年、二十年客户需求的变化,真正能够发现真实的长线的,处于隐性的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

这种敏锐来自于唐宁早年间天使投资的经历——其从华尔街投行回国后,参与创办了专注早期投资的华创资本,在与中关村最初一批“一穷二白”创业者接触的过程中,从帮助企业找模式、谈客户、拉合作、搞融资,甚至说和劝架,唐宁在深入的投后服务中,几乎“把企业创新创业可以经历的一切头疼脑热都经历了一遍。”这也为他日后在洞察机遇、把握趋势甚至避免“掉坑”积累了重要财富。

唐宁坦言,在早期天使投资的过程中,他发现有许多还没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拥有成就更好自己的愿望。“一个人,已经苦哈哈的学了这么多年,他还愿意继续学一些更好的、更适应社会的东西,他的意愿是可以肯定的。在他学成之后,他的能力也是可以预见的。”唐宁当时就想,能不能让学生少交或不交钱,先接受培训,找到工作后再分期还款。

彼时,国内信用体系建设尚在起步,借钱给陌生人仍是天方夜谭。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吴晶妹曾经谈到,虽然唐宁的理念同其理论研究非常一致,但是在宜信最初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时候,她认为在中国当时的信用环境下这简直不可思议。

但唐宁认为“值得一试”。新模式的发现总是来自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而新模式的成立则来自“相信”和“试错”的勇气。在他看来,信用体系的建设关系借款方,也关系出借方,如果出借方不能做到敢于信任、善于信任,这种体系也难以建立,“守信是一种美德,但信任是一种能力。哪怕信错了,这样一条信息和数据也能够把那些可信的个体发掘出来。这一步走出去,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可识别性就会增强。”事实上,这也是金融核心——风险管理的关键逻辑。

唐宁与合伙人最终帮助数以万计的学生实现了梦想,他的天使投资也得到了可观回报——2006年他在北京正式创办宜信公司,选择通过激活信用价值,帮助小微群体满足金融需求。而这距离后来被称作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大规模互联网金融形式的集中爆发和探索,要早了七年之久。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初走出“关键一步”的勇气,陌生人之间的信用关系建立无从谈起,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突破口。

融入实体

事实上,这种对市场需求孜孜不倦的捕捉几乎了贯穿宜信每一个发展的关键点。

在2006年宜信正式将目光锁定小微群体的金融需求时,普惠金融的概念在中国还非常边缘。事实上,这一概念是2005年刚被联合国首次提出,其诞生背景在于:当时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发展,促进形成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因此在宜信发展的早期,这片领域几乎是“无人区“——既无理论支撑,又无成熟模式参照。唐宁选择线上+线下的模式去解决最关键的风控问题。虽然现在看来,这种运营模式显得有些”沉重“,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基于普惠金融境况最务实的解决方案。

在最初的几年中,唐宁的状态经常是“拎包就走”,由于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有限,必须下沉到客户身边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状态和精确需求,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唐宁发现小微群体需要钱,但需要远不仅仅是钱,由此,普惠金融“三步走”的理论逐步在其观念中成形。

自我启迪和精准提炼是唐宁一项让人印象深刻的能力。他擅长总结,可以将宜信的业务实践和战术迅速进行理论化锤炼输出——不管是普惠金融“三步走”、还是财富管理领域的资产配置黄金三原则,以及天使投资人时期的“六脉神剑”理论,甚至内部管理上的“5、3、1”、 “支持部门游到河对岸去”等方法论均带给行业启发和借鉴。

事实上,“小额信贷、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服务”的普惠金融三步走理论对行业影响深远,这种“先解决最紧迫问题,再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思路从实体经济的需求本质出发,因此实用性很强。

宜信普惠产品与运营中心总经理田颖这样理解“三步走”:资金是这一群体最紧迫的需求;而在获得资金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对金融的需求是多元的,不管是发展生意还是升级生活,都需要触及保险、理财等综合服务;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这些基础薄弱群体如何管理资金、甚至如何管理企业,让好生活可持续。

上述理念也得到了学界认可。在去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就指出,普惠金融的真正目的不是仅仅提供贷款、提供融资,而是通过金融去挖掘或开发出“中小微弱”的潜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在这种战略框架下,宜信普惠金融端涉及的诸如信贷、理财、农村金融、企业端云平台、智能保险等业务脉络和相互关系就非常清晰。

在宜信模式创立的早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财者的一个需求——把闲余资金小额分散地借给很多信用良好、用途正当的借款人,帮助其求学、创业等。但随着服务理财者、投资人的深入,唐宁和团队就很快发现,如果在一个面向未来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需求,欧洲、美国式的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逻辑一定是主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对应的群体并非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宜信则成为连接双方的桥梁。在唐宁看来,15年前在中关村做天使投资,如何把华尔街的“高大上”跟中关村的“一无所有”能对接起来,就是把曾经的赢家资金对接给未来可能的赢家。

如何“让曾经的赢家和未来的赢家对接”不仅是“连接”宜信业务版图的需要,更是“连接”中国新旧经济的重要出发点。通过将旧经济受益者的资金输送到新兴行业,新金融的“动能”价值被体现得更为深刻。

在唐宁看来,这些高净值人群很多来自进出口、房地产、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是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但他们的企业和财富在经济转型的当下面临着巨大挑战,他们怎么去拥抱互联网和金融科技?这即是宜信深耕财富管理领域并推出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的背景和动因。“用一种层层风险分散的方式让资金投入到各种不同的前沿新经济中,正是将过去改革开放40年创造出来的财富与未来新经济40年需要的资金有效对接了起来。”

关键担当

唐宁对定义一家优秀企业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是有没有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发现需求,判断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畴内有哪些创新可以整合到一起,去把需求满足好。第二,敢不敢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比如当一个连客户都没有洞察到的隐性需求出现了,你要不要去做?因为这可能在当下是不合时宜的,是反人性。这需要企业家做出大胆、精准、有担当的判断。”

事实上,与上述在业务部署上的“做正确的事”、“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相比,企业在一些行业关键时刻的选择则更能体现其价值观。

唐宁是一个乐观的人,行业破冰期的艰难在无数采访中总是被他草草略过。但对行业中的一些重要年份,他愿意谈及,也记忆犹新:2015年年末,两个标志性事件的先后发生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影响深远,一个是E租宝庞氏骗局覆灭,另一个就是金融科技第一股宜人贷的上市。

资本市场入冬、行业发展前景不明,重大同业恶性事件突发,宜人贷选择这个时机上市,用唐宁的话讲,曾是“命悬一线”。那么支持他做出上市决定的动机是什么?

事实上,这种非常时期下的非常之举也受到了学界关注。哈佛商学院在2016年将宜人贷上市事件收入教材,作为课堂上两方激烈辩论的讨论案例——辩论的主题就是宜人贷在当时的环境下到底应不应该上市。在辩论中,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从估值、财务、资本市场环境等层面提出了诸多不利因素。

唐宁当时也在课堂上旁听,“其实在那个环境下,商业小账是算不过来的——资本市场环境不好,这个时候需要中国能够有领先的头部企业站出来,去告诉国内以及世界到底互联网金融应该怎么做,去进行标杆示范,提振行业信心。”

这种选择显然需要面对严苛的考验。宜人贷在彼时受美国证监会、律师、会计师、投行、机构投资者等数轮盘问,面对着极高的透明度要求,收到SEC对第一版招股说明书的详细回复就涉及40个问题,反复修改、极其艰辛。

一段“宜人贷纽交所上市24小时”的视频披露了唐宁和当时宜人贷上市团队在千钧一发时刻的状态,“坚持是需要胆量的,决策是需要胆量的,拍桌子是要承担责任的,要是拍错了怎么办?如果拍错了,宜人贷就不会是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所以当时是命悬一线!……”在视频中,一向平和的唐宁表现出少有的激动。

但这种一家企业“吃螃蟹”的艰苦给行业带来了贡献——在宜人贷上市之后,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步稳定并迎来合规发展的全新阶段。在此后的两年内,十余家金融科技领域公司先后敲响了美国资本市场大门。

超越商业

作为一家以创新作为核心动能的新金融机构,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前瞻无疑是重要的。每年,唐宁都会安排大量精力用于国外考察,了解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科技市场的最新风向,用他的话说,“这是在捕捉未来的种子。”

事实上,宜信的新金融产业基金近年来已经在海外投资了多个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唐宁可以了解金融科技发展最发达的地区又产生了什么新技术、新模式。就在近期,这只基金投资的英国首家网贷平台Funding Circle成功上市,“这家机构是专注小微企业金融而不是个人金融,这对于中国市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小微金融、农村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大有可为。” 唐宁对此感到欣喜。

对于一个做过天使投资人,并拥有漫长而丰富创业史的领军者,唐宁对于企业的责任、价值以及持续创新的动力有着独到理解。

十多年前,唐宁在做天使投资的时候,和团队开发了一套被称作“六脉神剑”的企业评估体系――Marketing(市场)、Model(模式)、Money(资金)、Men(团队)、Mobile(泛指移动和互联网)以及Motivation(动机)。即用六个重要的指标去判断这个企业面对的市场是否足够大、商业模式是否足够好、有没有清晰的资本策略,十年、十五年之后能不能成为千里马、独角兽。

在他看来,其中最关键维度是 Motivation,即创业的动机――这样一群人力求创新,这个组织、这个团队不断去努力,到底是为什么而去做这个事情?“是他真正有激情,有使命感,有深层次的兴趣,乐不知疲?还是因为看到美国有一个模式,差不多,我也抄一个?我不同的动机,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是不一样的。”

对于宜信,在中国从事金融财富管理工作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做出一个上市公司,获利,那我觉得这个价值太小了。我们的职责应该是通过自己对于资源的配置,能够让稀缺资源包括长线的、有耐心的钱、商业机会、信任等,到达德才兼备、有担当的个人和组织那里,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唐宁看来,打造宜信这家新金融企业,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商业价值,社会责任是非常大的。在宜信和他的字典里,对“成功”的追求没有一个固定和具体的指标,“它是非常大的,也是变化的、永续的。随着企业家、企业不断拓延自己对客群理解认知,会形成新的洞察,因此这种创造和创新没有止境。”

“不久前我在新加坡跟美国金融界传奇Michael Milken交流时,随行客户问到了人生幸福感和动力的问题。”唐宁说,Michael Milken的回答是,他从来没有一天认为是在所谓狭义定义的工作——如果做一项你觉得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把它与个人价值有效的匹配的话,是无比幸福的事。“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确也遇到过千难万险,有很多沟沟坎坎,并不是每天都很容易。但如果有这个机会可以去利用科技、资本、全球化的力量解决传统金融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岂不是一个应该去努力做好的,美好的事情?”

在你读完的那一刻,月刊君就猜到了你的小心思,所以特此为大家谋了一个

福!利!

我们 送书五本!

请把你想要这本书的理由文末留言给月刊君,扶你上墙,我们会挑选最精彩的五位送出本书!

编辑 | 月刊君

上一篇新闻

除了榴莲中的“劳斯莱斯”猫山王榴莲,马来西亚还有啥好吃的?

下一篇新闻

年终奖到手,该买什么表犒劳自己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