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筑梦,榜样同行
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4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引以为荣的是,重庆有1家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有13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有19个班组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光荣称号。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连续3天对部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报道。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单位是: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有以下光荣的劳动者:冯德伦、黄建军、马渝、任昌彬、王庆、谢小东、徐洪志、杨俊荣、余波、宇继生、张令、周迎春、周远付等13人。
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是: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九龙坡区税务局西彭税务所、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綦南供电分公司变电二次班、民生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长输维护大队、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熔铸厂熔铸二部均热发送班、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重百大楼、重庆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质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重庆市巴南区招商投资促进局总部经济服务中心、重庆市诚润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重庆市丰都县瑞祥联合运输有限公司诚信车队、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龙榨菜厂自动计量包装车间、重庆市客运索道有限公司讲解员班组、重庆市黔江区康乐保洁服务中心人工清扫保洁班、重庆市荣昌区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车管所、重庆市审计局农业农村审计处、重庆兴发金冠化工有限公司二硫化碳车间化工二班、重庆耀皮工程玻璃有限公司工程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刘源劳模创新工作室。
周迎春总是尽量多参加孩子们的各种活动。
从教25年追求“品质·品位”教育 周迎春一刻不曾松懈
个人宣言:塑造有品位的学校文化,创生有品质的校园生活,培育有品格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共出现了26次,成为重点关键词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校长周迎春给出了一个响亮的答案:做“品质·品位”教育,使师生大勇担当,情趣高雅,乐教善学,成为思维思想活跃者;让校园恬淡优美,和谐活力,涵养心性,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熊爷”“烟熏妆”,这个校长不一样
2018年9月28日,在重庆八中建校八十周年校庆直播现场,一句调侃校长的弹幕:“校长今天画的烟熏妆”引起了众多校友的共鸣,“熊爷”这个绰号也成为刷屏的弹幕之一。
“熊爷”的称呼来自于高2008级10班的学生。因为经常熬夜,黑眼圈成为周迎春的标志之一,学生们将他和国宝熊猫作比较,同时也说他是班级的宝贝,为了表达敬意,他们在“熊”后面加了一个“爷”,这个绰号至今还在校友们心中留有印象。
对于学生给自己取绰号,周迎春并不生气,只要学生们敢叫,他就敢答应,以至于校友们回校都爱笑嘻嘻地和他开玩笑。
在传统印象中,校长总以严肃且不易亲近的形象出现在各种讲台上。但在重庆八中,篮球场、足球场、科技馆、阅览室总能看到周迎春捧场的身影,因为学生们总爱邀请校长参加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社团节的各种活动,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点滴。而校长也尽可能多地参加到各种学生活动中,因为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支持和鼓励。
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周迎春最大的快乐。
从教师到校长,课堂始终是第一阵地
从教25年以来,周迎春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听课。即使是成为校长后,他依然抽出时间保证每天至少听一节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老师要听课,当校长更要听课,不然就有可能瞎指挥。”周迎春说,他热爱教书,为了成为一名教师,在填报志愿时,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全部填上了师范专业。
1994年,大学毕业后,周迎春被分配到重庆八中,开启了他的梦想之旅。据八中退休数学老师黄梦熊回忆,数学组有个年轻人很喜欢听课,不但听自己指导老师的课,也听其他老师的课,一学期下来听课一百多节,这个年轻人就是周迎春。
正因勤于钻研课堂,教学效果优异,5年后,年轻的周迎春成为了年级组长;2004年,32岁的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9年,他成为了“特级教师”;2019年,因对教育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在,周迎春每天早上6:50走进学校,到教室转转,到操场看看,然后再听第一节课。听完课后,他会和老师进行交流,给予肯定或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建议。据了解,在八中,所有校级干部每周听课不得少于三节。
除了日常听课,每年的青年教师汇报展示课、骨干教师精品引领课是八中教研的重头戏,周迎春必定会到现场与老师们一起集中教研。
“像我这样一线出来的教师,最喜欢的就是课堂、是教研。坐在办公室就是空想、空谈!”周迎春说,下学期开始,走进哪位教师的课堂将不由他决定,而是由教科室抽签决定,即使抽到特级教师的课,也要去听听。“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即使是特级教师的课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教育如果只盯着分数是件很low的事”
重庆八中,重庆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八十一年前,这所学校的建校先贤将“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理想。进入新时代,八中人在传承的基础上提出“品质·品位”办学主张。
“教育如果只盯着分数是件很low的事。”作为重庆八中校长,周迎春认为学校的发展应该“求品质,有品位”。有品质的学校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师生发展高效益的学校;有品位的学校是直面现实、心怀理想的学校,是有责任担当、有教育情怀的学校。
如何让八中教育有品质、有品位?周迎春认为一是要塑造有品位的学校文化,二是要创生有品质的校园生活,三是要培育有品格的时代新人。
2013年,还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时,周迎春提出了将“海量阅读”作为一门校本必选课程纳入必修课程排课体系,进入正式课表,旨在用书香涵养学生精神。
2015年,在周迎春的引领下,八中陆续开展“时事评论课”和“创新实验设计课”。2016年,在“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活动中,30多位记者走进八中,在时事评论课上,他们被八中学生的思辨风采所折服;在科技实验室,他们被学生的奇思妙想所征服,纷纷点赞八中教育,点赞重庆教育。
“学校的价值在于培养有品格的人,这些年来,八中始终秉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有高尚品德、有家国情怀、有奋斗激情、有深厚学养、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周迎春说,学校一方面打造“活动育德”的德育品牌,30余个社团成就学生个性,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发展学生特长,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胸怀;另一方面建设“课程育智”的校本课程体系,必修课程夯实学科基础,必选课程体现学校特色,自选课程激活自我意识,“海量阅读课程”着力精神涵养,“时事评论课程”提升人文修养,“创新实验设计课程”启迪科学精神,“专家讲座”拓展学术视野。通过“育德”与“育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品格的未来人才。
介绍农家特色产品,张令特别卖力。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令的多面人生
个人宣言:献身旅游事业,助推脱贫攻坚,珍惜劳动荣誉,让奖章永远闪光!
日前,乌江画廊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张令捧回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证书。对于这个殊荣,他既惊讶又坦然:惊讶于非基层员工能获此奖,坦然于这些年的付出与收获。
10年跨年夜陪员工没陪妻女、400米攀岩道第一个体验、1天会跑30来公里、带领6人团队开启阿依河景区旅游新局面……一步一脚印,一寸一欢喜。
企业掌门人 7人团队拼出旅游标杆
从客运站管理员干起,到公路建设投资公司的普通员工、运营部副部长,再到国企董事长,在外人看来,张令的事业“一帆风顺”。
共事3年的阿依河公司总经理却称张令的经历为干事创业,“我们公司就是他带领6个人,租间办公室起步的。”
2008年12月,重庆交旅集团委派张令担任乌江画廊旅游公司董事长。当时的彭水旅游景区建设为“零”,阿依河除了一截漂流,什么都没有。
组建团队,规划景区……为更好运营景区,他劝留所有老员工;为检验魔幻漂流是否安全,他第一个下水试漂;为控制成本,他偷师房屋、桥梁建造知识;为尊重管理制度,对员工董峻江4降4提……
董峻江是朗溪乡田湾村竹板桥村小组村民,他永远还记得2009年1月初炸石的经历。
一间房子大小的石头矗立河中,漂流分两截,中途靠人工搬运漂流,需炸石联通漂流路线。
董峻江穿着水裤在水里干活,张令却光脚站在水中指挥工作,脚冻得红肿;运石船靠岸,张令就到岸边拉纤绳,确保安全。说起张令,董峻江还把裤腿卷到膝盖上方,模拟当时的张令模样。
阿依河完成规划,张令立即布局营销,吸引游客,将其打造成为彭水旅游的“火车头”。同时,还提出“旅游兴县”的建议,助推彭水“旅游+”战略的实施,掀起彭水旅游发展热潮。
张令(中)查看阿依河接待中心建设。
景区看门人 寻找“绿珠”守护绿色
高流量打卡点青龙洞,曾是个人烟罕至的地方。依旧是2009年初,张令计划摸清“资源家底”,听说山上有个溶洞,于是带着董峻江等当地村民共8人去踩点,因为这些都是宝藏。
寻找珍珠,串出项链,打造精品,还得守护生态。曾经,张令发现村民在景区砍伐竹木,致使部分地表裸露,于是立即组织阿依河分公司研究林地流转工作,投入200余万元,展开万余亩林地的流转和植被复绿工作,保护绿水,也保护青山。
走在阿依河景区,除了“一线天”“竹筏放歌”“激情漂流”等精品景点外,还有步道旁边的小盆栽和小标签。工作人员说,张令对打造细节的要求就是“与景区、自然相融,不能追求创意而忽略协调”。
扶贫推门人 特设摊位“吆喝”农产品
时下,脱贫攻坚是彭水一大任务,作为国企,有责任参与其中。
在阿依河,记者偶遇了下班回家的村民赵朝全。
赵朝全透露,2009年之初,他并不看好公司发展,甚至担心土地、林地受损。后来,借景区高人气开农家乐,一年收入10余万。旅游淡季在景区做工,200元一天,生活很是不错。
与赵朝全一样,因公司入驻,乌江画廊、阿依河景区周边的近20万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受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600元上升到2017年的13000元,翻了近22倍。
大方向是旅游富民,小举措也有针对性。走进阿依河景区的风情商业街,道路两旁堆放着防晒衣等商品的小木屋,标注着扶贫就业岗。
张令告诉记者,公司有165个扶贫摊位,129间扶贫商铺,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经营。开设5个旅游商品扶贫专柜,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并引导游客直接到农户家里选购土特产、采摘水果,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同时,500名员工有400名是当地村民,其中90%是贫困户。
“这是渣海椒,炒腊肉巴适惨了。”在阿依河景区出口处的必经之路上,张令看见摊位上的农特产品,拿起就“吆喝”。
摊位上摆放着对口扶贫户的牌子,上面标注着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主要致困原因。张令介绍,贫困户们不需守摊,由景区工作人员帮忙售卖,直接得钱,景区不收任何费用或提成。
如今的阿依河景区,景点串联,已通过国家5A旅游景区资源评审,正在全力冲刺5A景区。
“我们要借创建5A为契机,提升服务质量,这对景区后期的运营很重要。”张令最初以为阿依河创建成功、越发成熟之后,可以休息放松一段时间,但去年下半年,公司又接手了金刀峡景区和迎龙湖景区的管理,任重而道远。在旅游的道路上,他还将续写更多的故事……
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万元抗癌药仅需500元,两江一院采购“两票制”实现零差率
“作为处方的审核者、最后的守门员,我们必须把差错都终结于此!”对于两江一院药剂科的每一名成员而言,为患者取药任重道远,每个环节都不容小觑,因为小小的失误都将关乎着生命的留存……
“学霸”团队学术、科研两不误
科室管理,人人参与!让后起之秀肩负责任,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由一博一硕、平均年龄31岁的“小鲜肉”组成的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正是这一制度的大力推行者,于他们而言,专攻学术、深挖科研是他们成长进步的基础。
“职工业务培养是重中之重,我们开展了晨交班小课堂、月业务质控会、季技能考试、年‘三基’考核等项目,选派优秀骨干职员外出进修,实现与科室同步发展,并成长为全区的药学骨干力量。”药剂科相关负责人周春巧告诉记者,“近两年,我们完成了重庆市卫计委科研课题结题一项,中医药科技项目立项一个,期刊论文多篇。除此之外,在药品管理方面,我们每个月都将进行养护排查,特别是特殊药品、近效期药品及高危药品的存放,每天都会由值班人员进行交接,以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随着目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配方颗粒越来越受欢迎。为了方便市民就近取药,去年10月,两江一院药剂科就正式引入了中药配方颗粒,“现在取药就不用去医院排很久的队了,而且这种配方相对简单,不像以前熬中药一样要掌握火候和时间。”家住人和街道的王阿姨说。据了解,中药配方颗粒是采用现代科技,依照传统中药汤剂煎煮方式,将优质中药饮片经提取、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单味颗粒,具有高效免煎,便于配伍,质量可控,方便卫生等特点。
合理用药做到真正普惠百姓
“比如用于癌症治疗的吉非替尼片,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以前,进口药品价格高达1万多一瓶,但是到现在,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质量及疗效均优的国产药品仅仅只要547元就能买到;另一种市场上常见的用于降血脂的阿托伐他汀,也是从20元的价格降到了6元,相当于以前的三折。”周春巧介绍,“两票制”药品采购模式就是实现药品直接从生产厂家—配送公司、配送公司—医院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还让药价大大降低,真正普惠了老百姓。
另外,药剂科以“促合理、增提升、保安全”服务临床,深入病区为住院患者提供全程化用药指导,对危重病人建立药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行门诊叫号系统及双人复核制度,节省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减少差错发生;对老年慢病患者,药剂师还将进行一对一精简用药指导,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周春巧告诉记者:“其实药与药之间或药与食品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有的人迷信保健品或宣传的药品,但并不适合自身身体或疾病,可能会适得其反的,这个时候,用药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门送温暖打造3年零投诉
让居民合理用药、了解健康知识,多年来,两江一院药剂科坚持送健康“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共计年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多份,参与活动10余场,服务居民5000多人次。同时,科室还积极派出药剂师到下级医疗机构指导授课,帮助提高药学水平。
除此之外,16名职工加入青年志愿者,参与医务社工志愿服务,开展“关爱生命、关注健康”主题义诊活动,免费为辖区居民测血压、测血糖、提供用药咨询,从疾病预防、义诊咨询、急救知识等方面进行知识普及,实现3年无重大医疗差错和责任事故发生,被医院授予“零投诉科室”和“优质服务窗口科室”。
汇达柠檬技质部的工作环境。
单一鲜销到精深加工,小柠檬也有大市场
柠檬饮品、柠檬果干、柠檬面膜、柠檬精油……小小“酸柠檬”不仅可制作市场上常见的即食产品,其丰富的维生素c还能用于生物药品及保健品的研发。这一系列多形式精深加工的产品,正是由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质部“匠造”而成,并逐渐拉动着柠檬产业的“大”市场!
协同合作 研发柠檬无废弃加工模式
以张帮奎为领头羊,由食品工程、化学、机械、电气、自控仪表等相关专业构成的技质部研发团队共有固定成员25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2名,同时兼职有高级工程师、教授、博士后、研究生等科研人员12名,是一支结构优化组合的综合型技术和管理素质队伍。
一直以来,技质部坚持以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研发相结合,专注于基础研究及应用转化研究,以实现柠檬的无废弃循环加工利用。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帮奎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员工创新,我们还设立了一套与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相关的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对于创新业绩突出的人员,公司还将提供内外部培训机会,进行全方位培养,为能力提高和职务晋升提供相应的发展通道。”
为求精准 实验百次是常事儿
2007年,坐落于潼南区工业园幸福街8号的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1年时间里,公司专注于柠檬的种植、研发、加工与销售,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多亩,具有年加工柠檬20万吨的能力,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
“最辛勤莫非农业,最难得一份匠心”。多年来,汇达柠檬技质部团队围绕柠檬种植、柠檬果皮、柠檬果汁、柠檬果渣、柠檬果籽以及柠檬花、柠檬叶等进行精深研究,开发研制柠檬饮料、柠檬食品、柠檬化妆品、柠檬生物药品及保健品共300余种,拥有国家专利近30项,自主研发柠檬精深加工技术共300余项。其中柠檬果汁饮料、柠檬即食片、柠檬蜂蜜茶、柠檬冻干片、柠檬面膜、柠檬精油等明星产品更是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技术研发工作看似单一而平常,但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经得起严格的推敲。有时对于柠檬膳食纤维的提取,我们技质部团队通常要做上100次实验来寻找最佳的工艺提取参数,因为这个过程不在于快,而在于精和细。”张帮奎告诉记者,“为了更大程度提高柠檬产品的附加值,公司累计投入自有科技研发资金1.3亿元,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柠檬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主要采取冷冻干燥、生物提取、真空浓缩、无菌灌装、超微破壁等现代工艺技术,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增强创新 大步迈向国际市场
“之所以申报工人先锋号,就是为了从服务、业绩、能力上争做一流团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提升团队创造性与积极性,以实现企业长久发展。”张帮奎说。
汇达柠檬在建成七大区域营销中心及进出口贸易等线下中心后,还与阿里巴巴、天猫等多个网络销售平台进行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立体销售网络体系,将产品推向全国各地主要城市,并出口俄罗斯、新加坡等31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柠檬健康生活体验。
上游新闻记者 吴思倩 本版部分稿件由重庆市总工会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