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8日 星期二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不久前,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官方讲话中放出消息:深圳将学习新加坡模式,未来深圳六成市民会住在政府出售或出租的房屋内。

一石激起千层浪,高楼大厦格子间里讨生活的社畜们全都仰起了头:啥意思呀?深圳安家不是梦了?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1、百万年薪也发愁深圳买房

要问目前国内平均房价最高的城市,深圳肯定能跻身前三甲。从1979年在地图上被幸运圈中后,深圳的魔幻生涯就开始了。作为国内第一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深圳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房价也像坐了火箭一样屡创新高。

以2010年12月计算,当时深圳房屋均价不到两万,如今均价已接近六万,短短十年涨幅惊人。注意,这只是平均价,稍微好一点的地段,分分钟蹿上十来万。

某看房软件显示,2020年9月份深圳湾二手房的售价已达到218188元一平,比上月涨了3.57%。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8月的一条热搜则表明,若以房价论英雄,无论是天子脚下的皇城北京,还是十里洋场的摩登上海,都是深圳的手下败将。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华为天才少女姚婷,年纪轻轻的姑娘,不拼颜值拼才华,刚入职就拿下156万的年薪,实在超燃超励志,但她却在镜头前说了句大实话:“156万放在房价都要10万一平的深圳来说,感觉也很难做些什么。”

看看,连天才少女都为之挠头的深圳房,普通人要如何不摧眉折腰?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拥有百万年薪的只是一小撮精英阶层,数据调查显示,深圳2020春季平均薪酬为10616元。一万元的月薪,刨去缴纳五险一金的费用,一年到手十万元。这才是普通人的常态。

这样的收入,想在均价56278元的深圳买套100平的房子,哪怕不吃不喝不花一个大子,至少也要攒上五六十年。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而这指的是全款付清的价格,试想你真的攒够五六十年,颤颤巍巍来买房时,房子还是当初那个价吗?可有多少人能一次性掏出五六百万呢,少不了要按揭,那么加上商业贷款的利息,算起来更是令人咋舌。

更何况,即便你有钱,傲娇的深圳房也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2020年7月,深圳出台最新的买房限购政策,落户须满三年,交够3年社保才有购房资格。

2、买房人的噩梦:公摊面积

欢天喜地买了套100平的房子,进去一看,怎么这么小?实际的居住面积只有70平多一点点。房产商一脸无辜:高层小区,公摊稍微多一点正常的啦。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让房子瘦身的公摊面积,让无数买房人切齿痛恨的公摊面积,究竟拜谁所赐?那得从寸土寸金的香港说起。

上世纪50年代前,房子都是整栋出售,富豪们一出手就是一栋楼,私人所有,不存在公摊面积。

但这个销售方法注定客户少收益慢,于是有聪明人灵机一动,将房子拆开分销,先是按层拆,一人买一层,假如这栋楼有七层,那么就七个人均摊并共享产权,因为面积均等,也没人觉得吃亏。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然而能买下一层楼的人还是有限,于是再细分,按需求制造出大小户型、各种公寓,这里就有麻烦了,各人买到的房子大小不一,电梯、门厅、过道这些公共用地怎么算面积呢?

房产商自然不肯免费赠送,于是以整栋楼建筑面积的方式,按比例摊派给购房者,这样实用面积七十几平的小房子,对外出售时摇身一变成了九十平甚至一百平的大户型。

当初想出这主意的人是谁?很多人都说是李嘉诚。不管他是不是第一个,他确实是把这种模式大规模应用并推广开来。香港独具特色的公摊面积制度也在九十年代后迅速席卷到大陆各地。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深圳房地产业的发展,借鉴的就是香港模式,除了公摊面积,还有很多花样。比如预售制:购房者签了合同交了款,房子还要好几年才能够住进去,甚至于开发商还没破土动工。

房子单价这么贵,刚需的人群买不起怎么办?这一点香港也有应对之策,单价是贵,但总价可以少啊,房子建小点好了,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蚊型地、牙签楼,构成香港独特的风景,几十层高的牙签楼,听起来一层一户豪华大气,事实上建筑面积不过五六十平方米,使用面积更不用说了,三十平方的屋子,要住上一家几代人。

地段稍好一点的牙签楼,单价十几万一平,让香港居民捂着钱包望而兴叹,没有足够的钱,只能住在劏房里,一套小房子分成五六间劏房,一人不过十平米,狭窄逼仄,拥挤不堪。

更奇葩的是棺材房,在劏房的基础上再切割,最小面积才1米多一点,最大的也不过4平米,等于就是一个床位,要蜷着身子才能住进去。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曾见深圳商报报道,有房产商推出了长6米、宽3米、层高3.9米的迷你户型,据说能通过折叠家具、变幻空间的方法,满足一家三口的全部居住需求,看来学到了香港房产模式的精髓。

3、楼市学新加坡行得通吗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热情又友好的呼唤,鼓舞了无数小年轻来到特区追逐梦想。而高房价,无疑是横在眼前的一座大山,现实在苦笑:来了不算深圳人,有房才算深圳人。

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建设局局长张学凡的公开讲话中提出:“深圳将学习新加坡模式”,仿佛让艰难登山的人们看到希望的曙光。那么,期待中的新加坡模式究竟是什么呢?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大家熟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际就源自新加坡,对盘活房地产市场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此次所说的新加坡模式,主要指的是组屋制度。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新加坡开始兴建组屋,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换算成人民币,单价约1至3万一平,并可采用公积金贷款,利率低,且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相关报道显示,至2020新加坡已建设了110多万套组屋,超过房屋总量的七成。也就是说,新加坡500多万人口有近80%住在组屋。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如果想住开阔一点或设施更好的房子,可以购买高价的商品房,这对于富豪们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因此,新加坡住房自有率高达9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疪天下寒士俱欢颜。感觉相当美好,那么如此美好的模式,中国为什么早不学习呢?

这当然与国情有关。以深圳为例,深圳是一所开放性的城市,每年有不断的外来人口涌入,这是人口基本固定的新加坡无法想象的。

楼市“大飓风”:舍香港奔新加坡,深圳居民的房市有多“痛”

套用香港模式多年,土地财政为深圳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学习新加坡模式,政府必须将土地都掌握在手中,并主动让利,提供大量的低价土地来大规模建设组屋。失去房地产的有力支撑,对于深圳的经济是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低价组屋的出现,势必造成现有商品房房价的大幅度波动,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已购房者会感到利益受损,未购房者也人心浮动,一些热衷于炒作房产的人群可能会钻政策的空子为自己谋利。

廉租房、保障房、低价组屋,是不是一个普通人就能申请得到的呢?这也是个问题。

深圳楼市学新加坡,就像一张将要出锅的大饼,闻是闻到了一点香气,具体滋味如何,得端上桌尝尝才知道啊。

作者:玲珑心

上一篇新闻

第二第三种逻辑错误:为了心脏健康,请多爬山?

下一篇新闻

商人妇—远渡南洋,却被丈夫卖给印度人做第六任妻子,回不去的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