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完整的白居易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完整的白居易

  ——赵瑜《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访谈

    吴修明


  白居易,唐代最伟大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齐名,有“李杜白”之说,在当世就被誉为 “诗魔”“诗王”。白诗,唐末就流传至海外尤其日本、韩国、新加坡,成为中国诗词里的显学。

  2022年1月4日,《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活动出笼,通过网络投票与终评小组现场投投票最终评选出十佳图书,加上一本特别推荐奖,共有11本图书入选。山西籍作家赵瑜的《人间要好书——白居易传》入选(以下简称《白居易传》。壬寅既望,在山西广播电视报社会议室,我们采访了赵瑜。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完整的白居易

作家赵瑜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完整的白居易

赵瑜与吴修明合影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白居易,中国妇孺皆知的人物,其诗歌,以关心民间疾苦、大胆使用平民化语言而著称。惟其盛名,惟其大众,惟其资讯庞杂,才给创作《白居易传》的作家增加了难度。那么,该如何写出一个真实、独特的“不一样的白居易”?接受中国作家协会要编辑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的任务后,赵瑜,这位以创作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著称的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最初确实感到压力巨大。

  请著名作家写历史文化名人,跨行业,这是中国作协的一次大胆尝试。区别于专家学者写专业名人,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可读性强,易传播,应该是作协请他们创作的初衷之一。经过七年的筚路蓝缕、探赜索隐,站在全唐近300年大历史观的角度,揭开笼罩在大诗人身后千年的炫丽光环,在赵瑜的《白居易传》里,我们果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白居易”。

  其一,诗人。白居易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诗人,接初唐、盛中唐、续晚唐,创作量大且毕生创作,直到去世的那年,即公元846年,75岁的他还“诗回忆牛僧孺”。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全唐诗》录有72首,为唐代诗人翘楚。我们在百度里随意搜索,就有他2741首诗歌收录。白居易流传在坊间的故事更多,因为通俗易懂,他的许多诗老百姓都可以随口吟诵,流传千年不衰。著有71卷本《白氏长庆集》。历朝历代,对白居易诗歌的研究著述汗牛充栋,堪称古代诗人之大豪杰。

  其二,士人。白居易毕生浸淫于官场,从最初的进士及第到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除左拾遗、翰林学士,到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以及后来的秘书监、刑部侍郎、太子宾客、河南尹、朝散大夫,转上柱国,官场达到最盛。致仕后,任太子少傅。病逝,唐宣帝以诗哀悼,赠尚书右仆射,其礼遇达到古今诗人最隆。除中间丁忧3年,在家务农及牛李党争期间他主动辞官的几年,可以说,白居易完成了古代士人忠君报国的全过程,以善终。赵瑜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白居易是有机会担任宰相的,只因牛李党争,被李德裕阻挡,推荐其弟白敏中担任,替代了白居易,与白居易仕途没有直接关联。仅此一点,说明白居易对于唐朝官场是非常熟悉的,达到了有唐一代一个文化人从政的最高点,是一个成功的士人。

  其三,学人。他30多岁时进士及第,75岁去世,一直是既当官又兼学,是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按照朝制,进士只是一个学历证明,要取得官职入仕当官,必须提出自己独到的治国理政思想。在最初廷试而作的《策林》75篇,白居易的散文一开始便达到一个高度,成为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陈寅恪就有“元(元稹)白(居易)二公,亦当日主张复古之健者”之论断,尤其他的新乐府创作,《元和震荡新乐府》,更是显著于当时。赵瑜说,元白诗歌与韩孟散文交相辉映,并肩助推了古文化运动之革新,“两位领袖共同对中唐新兴发挥了作用”。此前,我们往往忽视了白居易“以天下心为心”“以百姓欲为欲”的政治主张(见《策林》十一),少了对白居易忧虑国事、为民请愿的民本思想的研究。比如,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于元九书》)的著名论断,就出现在他的《策林》这些散文里。

  其四,哲人。历经中唐75年的8代皇帝的风云变幻,尤其亲自经历并出面化解破解安史之乱、诸侯割据困局,白居易从一个忧国忧民的愤青(士子情怀),变成了治理国家之能臣(先后出任忠州、杭州、苏州三地刺史就是显著的例子),再到历经早年失去父爱、中年失妻、老年丧子,他顿悟世间变幻,变得练达豁达。随着他创建书院(儒家)、洞悉道家、了解佛学(没有像晚唐诗人那样遁入佛门),他独创性地提出了“中人”这一概念,进而提出了“中隐”理论,即隐于朝堂,相当于今天拿着工资俸禄修行,在官府朝堂安享人生苦乐,与过去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一道,组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不为人知的一个理论体系。这,便是赵瑜通过精细研究梳理,给中国哲学思想史提供的一个参照。

  综上,赵瑜在《白居易传》里,给我们当今读者刻画出一个完整、全面、具象的白居易。而其创作手法,值得我们在今天和今后的非虚构创作中注意。

  一是兼容并蓄,使得一部个人传记,做到了真实性(非虚构纪实性)、知识性(专业化)与可读性(趣味性)的统一。这一点,在《白居易传》里处处可见,细节触手可及。比如,传记一开始,就以场景入手,以《日本的文化恩人》为题,拿传主的世界影响力说事。作者行迹白居易曾经主事并长年居住、埋葬的洛阳(出任河南尹),在白居易墓地,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写出“来者情知逝者好酒,纷纷洒酒以献,以至墓前路径,流淌成一片泥泞”这样的场景,一下子把读者吸引住了。这显然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与戏剧创作的合体,摒弃了传统传记文学根据传主年龄序列的方法,凤头引人、猪肚承袭、豹尾收场,细磨慢研,让人渐入佳境,完成了一部十分耐读的传记文学作品。关于可读性、趣味性,无疑,爱恨情仇最吸睛,作者当然没有免俗。在传记中,作者巧妙地把白居易的初恋湘灵(他称作“东邻婵娟子”)拿出很大笔墨刻画,描写情感付出、偷情私会、朝思暮想、情深意长。外出任职,他还带着一双情人赠送的鞋子(湘灵鞋),长期藏在身边,时时拿出来晾晒,并为其写下了许多诗句,著名的有《冬至夜怀湘灵》《寄湘灵》《感情》等。这些细节,看似为吸引读者的闲笔,其实是个大伏笔,即,少年白居易是深受女性影响的,一是初恋爱人(后因门不当户不对没有成婚),一是其母,可以说,因为有恋母情结,他才对女性遭遇有着刻骨了解,并为此写下来流传千古的诗作。那首著名的《琵琶行》,其实早些年他就写过一个类似歌女的遭际,到了浔阳江头夜送客,凄苦的场景再现,此前蕴藏的情感自然迸发出来。包括著名的《长恨歌》,对于杨玉环的刻画,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神来之笔,而是有着长期的积累,至于创作喷涌,一挥而就。

  二是专业支撑。应该说,赵瑜不是研究古今诗词歌赋的专业人士、学者教授,如何把非常具有专业色彩的传主写好,大不易。作家自己就说,“我们这一代作家,最熟知革命文艺,乃至苏俄文学,却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这是文革造成的。写作这么久,完全靠自己东拉西扯地学习,生吞活剥,对古典文化的了解浮皮潦草,缺失了古典文化的训练和修养,几近无根之木。”怎么办?为了完成作品,接受任务后的赵瑜整整三年没动笔,一头扎进图书馆读书,专门研究白居易。仅《白居易传》后面附录的主要参考文献就达59部,囊括了古今中外专业人士对传主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整个唐朝历史社会学研究、基层中层高层文官制度、科举与文学、白居易散文研究、白居易诗集校注及各种评传,终有斩获。我们在传记里,往往惊诧于作者对传主诗歌的熟悉,几乎不需要查阅即可知晓其创作状态,实得益于作者对白诗的谙熟。一部30多万字作品,上中下三卷,340章节,统统以诗文贯穿,殊为难得。不少人反映,这是他们读到的最慢的一本传记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众比较熟悉的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等,作者一概不予收录,许是体谅读者时间,是篇幅要求,抑或是请大家自己查阅、加深理解,借此加深一下大家对白诗的熟悉程度?作者良苦用心,可窥一斑。本书里,作者用了许多省略号,对于白诗,只作前几行,也方便(或逼着)读者自己查阅。

  三是敢于质疑。三年多对传主的深入研究,让作者对长期以来对白居易“革命化“的评价有了重新认知,也纠正了此前许多对白居易的误解、谬读。比如,元白关系是无法避免的重头戏,关于白居易是否写过《论请不用奸臣表》而与元稹断交,作者引证专家吴伟斌的考证辨析,然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说白居易愤而撰写奏章与元稹绝交,可能性非常小“。在考证其他事件时,作者总是拿专家意见对比,结合自己对《策林》篇什及诗作的感知,能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点,是作者治学严谨的表现,也是三年恶读补课的结果,此举,对于今天非专业人士(作家)撰写专业著述,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访谈期间赵瑜坦言,白居易资料搜集过程,他图书馆查询、咨询专家、故地造访,探访寻迹其故里或任职、宦游处,走访了好多省市县。田野调查的结果是,增强了对传主创作情绪的把握,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蕴涵的意义。对传主历史价值的认定,他不拘泥于定论,而是结合当下中国社会治理(官僚阶层),提出建议,尤其谏官制度,他花费许多笔墨和案例说明其作用,无意之中对当今国家治理和谏官制度提出了建议,这一点,似乎更纪实文学作家的特点,使作品有了经世致用效果,而不仅仅简单拘泥于作者生平陈述,赋予传主以更为丰厚的灵魂,启发今世。

  几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赵瑜总是做笔记,并在书上画出痕迹。他说,本书出版后,许多朋友和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意见建议,他希望能把大家意见综合整理,再版时勘误、补正、丰富。

  对于白居易是太原人而无写太原作品的现象,赵瑜说,白居易祖上是太原人,其先祖,疑似白起的后胄,跨越几朝几代数百年。白居易之所以一直在作品中指称自己是太原人,可能与唐王朝起兵太原(北都)有关,带有一定炫耀或附会成分,有尊崇皇权的意思,其实,白居易毕其一生,都没有到太原任职或游历的记录。

  谈到非虚构写作,赵瑜说,《白居易传》兼容或借鉴了小说创作(故事)、记叙散文、杂文评论、戏剧戏曲等创作手法,目的是让作品有血有肉,可读耐读。“我认为一个作家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需要的,所以写纪实文学要向优秀的小说、散文学习,向古典戏剧学习,甚至向电影和纪录片学习,比如我就喜欢中国的戏剧,它能表现出一种多意的美。你看中国戏曲,老百姓都看了几百遍了,早就知道结果了,可他还要看,为什么?因为他要看中间这个角色的思想变化,他每次都产生新的联想,生发出新的审美来。我希望我们的纪实文学作品也能有这种多意的美,也能成为经典。”

  他说,“纪实写作也要应用文学语言,要写好现实,一定要有历史关照,两者之间是不应割断的。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独立的社会学家,还应该是个杂家。我把报告文学认知为公众理性。就知识分子独立性而言,其使命就是寻找和反思,我们要承担孤独与痛苦。”

  关于《白居易传》出版后的文化衍生品,如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赵瑜说,目前我还在第一版的修订完善中,没有具体想法。如果时间精力允许,有心人可以拿出其中一些章节来做,做场景剧目。“

  一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白居易亦然。所幸,赵瑜的《白居易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古之贤达、学人、能臣,有着爱恨情仇的性情中人,而不仅仅作为民请命的人民诗人存在。而本书附录之”《白居易年表》,据信赵瑜用情颇深,如果单独拿出来,便是一册蕴涵巨大信息的《白居易行迹图》,以年代纵贯,以事件及相应人物辅佐,亦堪为著述亮点。

上一篇新闻

秋天的命是大闸蟹给的

下一篇新闻

携手日本可生食鸡蛋之父 黄天鹅引进日本38年可生食鸡蛋标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