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文/赵玉国



对于画家李津来说,热爱美食源于童年的缺憾,在漫长的成长过程里,食物为他带来的精神抚慰无可比拟。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爱吃、会吃到做给自己吃,他收获了难以计数的快乐,也领悟到了烹饪与绘画的相通之处:任意下手,涂抹随心。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李津 知名当代水墨艺术家。爱吃、爱玩,到哪里都拎着菜篮子,成为其鲜明的个人符号。

他,是一位画家,喜欢将大蒜、玉米、萝卜、猪头、腊肉、鸡腿之类看起来再寻常不过的食材展现在画面上,一画就是满满一卷,像是大厨即将一展拳脚的样子。但,就是绘制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让他的画展开遍了世界各地,美国、德国、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地都不乏他的忠实粉丝。他笔下的食物还曾两次登上《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成为大家“最想念的年货”。


他,是地道的美食家,做得一手好菜,却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忘用画笔带给人们“色香味”俱全的视觉盛宴。各色佳肴、各式美器,满篇题写的菜谱,在他的画中交相辉映,好不热闹。


他叫李津,是中国当代水墨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以独特的笔墨触摸当代生活,描绘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以美食为主角,以自画像式的人物传达内心情感,表达着个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热爱。



恶补童年缺憾


1958年,李津生于天津。他的整个童年时光,可以说与美食毫无交集。“当时能多吃一些细粮就不错了,能见到点油水也算‘开荤’了。”


恶补童年的缺憾,李津说这是他后来喜欢吃吃喝喝、着迷美食的原因之一。“长大以后,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曾经失去的已经找不回来了。而现在对于美食的热衷,甚至可以说不单纯是为了胃的满足,更像是追求精神上的安慰。”


美食为什么能打动人?作为艺术家,李津在用味蕾探索食物之美的同时,也细心观察着它们于视觉层面的诱人与感人之处。其实,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他就喜欢在开吃之前拿相机对着桌上的食物“咔嚓咔嚓”一通狂拍。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的一餐一饭,于他而言是追寻过往生活的珍贵资料,也是为艺术创作积累最原汁原味的素材。


鲜艳的红烧肉、肥硕的清蒸鱼、饱满的油焖虾……与张大千、齐白石、溥心畬等前辈画家不同的是,李津没有走“小清新”路线,而是喜画熟食,并且每一张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一场盛宴。那些鱼的眼神、虾的姿态、蟹的动作,就像能与观者产生交流一般。他笔下的每一道美食,都有与他惺惺相惜的内在气质——既真实,又夸张;既令人垂涎,又教人感动。


“我爱吃红烧肉,所以怎么画也不会画错,它的水分、颜色、油脂,呈现出来一定是最佳的状态。我从不画陌生的东西,因为自己不喜欢吃,就不会对它产生感情。”吃过、爱吃、有感情,这是李津选择描绘对象的基本标准。我们从他作品中看到的都是他最喜爱的食物,除了红烧肉、腊肉、鸡腿等,出现最多的恐怕就数各种海鲜了。


“爱海鲜,一是因为天津人本就爱吃河海两鲜,对腥味能接受;二是后来在美国、日本等地吃过很多顶级料理,那种清淡而自然的滋味尤为吸引我。”其实李津用画笔描绘美食,也源于对日料的喜爱。当一份日料摆在面前时,他觉得那就是一件作品,摆盘、刀工、点缀、器物,这些统统融为一体,舍不得去破坏。“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种意识,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因为画是没人去破坏的,可以将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而他觉得到了自己的孩子那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曾经的困难时期,即使生活条件再好,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关注的也并不一定是美食。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李津 《有余图》 136厘米×35厘米 纸本设色 2020年作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李津 《往事知多少》 136厘米×35厘米 纸本水墨 2020年作

“戏路”宽 领悟多


李津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个人画展,自然也品尝过各种风情的美食,他说自己在吃东西方面“戏路很宽”。


“我可以吃怀石料理,也会去居酒屋。我迷恋米其林的精致,也不拒绝路边摊的野逸。”他认为每一种吃食都有其不可取代性,不同的环境和食物,得到的享受是不一样的。他曾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始终认为吃饭真没必要分雅俗,饿了,吃什么都香,但不一定都吃出好来。讲究有讲究的道理,随意有随意的理由。”


虽然“戏路”宽,但李津是讲究搭配的。“在天津喝小酒,来几两包子,要几个小菜,简直太牛了。您要是吃生鱼片,配二锅头,哪也不挨着哪;咸鸭蛋、花生米,搭着红酒喝,简直就是糟蹋东西。吃饭不必特别讲究,但要对路子。”幽默而直白,寥寥数语,显出了他对于美食的“资深”,这与他的画作所表达的意蕴极为一致。


李津经常自己下厨烹饪,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很多乐趣,同时领悟到绘画与烹饪的相通之处。“我烹饪从来不按照菜谱所写的食材和调料比例去做,知道大概应该使用什么,但操作起来全凭感觉,靠自己理解。”他觉得这才有乐趣所言,就像一张画,临摹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要将自己主观的东西表达出来才是自己的。另外,他认为品尝美食的经验与绘画创作的经验同理,“见得多了,自然对其优劣有评价标准”。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李津经常自己下厨烹饪,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很多乐趣。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李津 《补气养生餐》 136厘米×35厘米 纸本设色 2020年作


好餐馆要有好食客


2012年,李津为准备将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李津·今日·盛宴”的作品,从3月起便开启了一段“艺术与美食之旅”。那一次,他走遍全球十余个城市,美国纽约、波士顿,长沙、上海、苏州……一路上,他用心领略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探寻着地道的地方美食,这让他对美食与地域的关系增加了一层认识。


“所有的吃食,一旦离开了滋养它的土壤,其滋味就完全不对。全国有那么多川菜馆、湘菜馆,但从哪里吃,都不如在当地吃地道。即便很多餐馆的食材都是从原产地运输而来,但区别也是很大的。”


李津从四川带回来很多花椒、麻椒,但怎么炒都与在当地吃的味道不一样。他觉得这是气场的问题:“温湿度不同,空气的味道不同,甚至连周围人的口音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吃出在当地的滋味呢?一座城市的环境,是无法复制到另外一座城市的,对于美食的感受也一定无法复制。”


除了空间因素,李津认为时间也制约着食物的口感。“比如喝清酒,一定要喝冰的。再好的酒,从日本空运到国内,温度得不到保证,喝起来感觉就不对。吃海鲜也是,在它出海之后多久食用,应该是有严格要求的。过了最佳品尝期,再好的厨师也烹不出好吃的海鲜。”


李津对于食物时空性的理解,完美地反映在了绘画艺术上。其画中的食材极为新鲜,富于生活味的陈列方式,从中透出的“香味”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观者的视觉与味觉。他说:“一家餐馆如果只有好厨师,没有好食客,那绝对做不长久。这就像我们画画,如果没有懂画的人,画挂在那里人家很快走过去了,自己都没有信心再画下去。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李津 《盛宴》 230厘米×53厘米×4 纸本设色 2018年作

找滋味得靠实验


在李津的画中,经常会出现以他自己为原型的人物,看起来散漫逍遥、不谙世事。这些人物面对桌上的食物,表情丰富而诙谐,让人忍俊不禁,仿佛就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场景。而相对于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雅与静,他的画面更具有市井气息,更接近于世俗本真,更加热烈欢腾,应该说是颇具创意的。


“我愿意做实验,不喜欢按部就班。”在烹饪美食时,李津也将这种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在思考水果能不能炒肉。凭着想象,他还真的实验了一次。“那次我买了国光苹果,脆口,酸甜。苹果切丁、挂面糊,过油时间不能太久,这样能保证外面焦黄,里面还保持脆的口感。将肉末下锅,放酱油翻炒后盛出。再烧油,先放炸好的苹果,再浇肉末,极速翻炒后马上出锅即成。吃上一口,酸甜咸香融于一盘,特棒。”


李津很喜欢吃带鱼,在天津民间一般以红烧和干炸为主。有一次,他突发灵感,想尝尝清蒸带鱼的滋味。他将带鱼泡在料汁里几个小时入味,然后点上黄酒上锅蒸。“这样吃跟过油完全不同,当时萦绕在嘴里的那种香气,使得幸福感马上倍增。”


类似这种实验,李津没少做,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他觉得这种乐趣是无可替代的。“凭着经验,再去想象,再去行动。这个过程不是单纯地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在探索更多好的、未知的滋味。这就像画家经过反复实验,会总结出新的表现技法一样,让人兴奋,同时让人在某个领域里得到提升。有时候,瞎琢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乐趣,我们如何能将这种情绪转化到平时枯燥、繁琐的工作中,让自己鲜活起来?看看李津的画,或许就会有答案。正如他所说:“画一盘菜,如果它有冒香的感觉,你闻着想吃,这就是鲜活。对我而言,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对待吃喝、对待生活、对待朋友都需要这样一种状态。”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2012年12 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李津·今日·盛宴”展览与观众见面,李津携其“盛宴”为观众打开一扇“美味艺术”之门。随后举行的百人盛宴尤为壮观,李津与他的朋友们在一起体验美食与艺术带来的享受。



校对|予津责编|石叶馨

···················

以上内容选自《中国烹饪》杂志2021年9月刊,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点击下方封面购买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更多专题菜谱



排骨 | 牛肉 | 羊肉

鸡肉1| 鸡肉2 | 鸡汤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李津:一个人,一支笔,一桌盛宴

上一篇新闻

16家!虹桥商圈美食店,你喜欢哪家?

下一篇新闻

林俊杰确诊新冠,多位明星分享居家隔离生活,为粉丝报平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