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 星期四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图/三个料理人

文 | 卫奕奕

11月28日上午,北京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发布,没有任何意外,全部都是吐槽的声音。

吐槽的无非也就两个方向:一个是“北京能有什么好吃的”;另一个则是“米其林这都评的啥跟啥啊”。

很多人在说米其林水土不服,从宣发和现场细节上确实也能看出来:

米其林发布会的海报,被指画的其实是天津卫;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图/微博

现场的米其林北京指南宣传视频,一开始就出现了南锣鼓巷鲷鱼烧的镜头;

同样的宣传视频中,出现了大量中式马褂的装扮,似乎这才能代表北京;

主持人在介绍餐盘奖获得者时,将“大栅栏(dà shí làn er)”读成了(dà zhà lán)。

到这个时候,现场的很多人其实都怀着同一种心情:是不是又要见证一个车祸现场?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图/米其林中国

当23家(1家三星、2家二星、20家一星)摘星榜单依次放出,其实倒也比较符合北京的餐饮状况,有6家代表本地餐饮特色的高端京鲁菜,但主要的还是浙江菜、淮扬菜、粤菜以及上海本帮菜。

但这份榜单还是有两个小意外:一是二星餐馆屋里厢的名字出现时,现场有些许的“骚动”;二是榜单上西餐的数量少得可怜,之前普遍认为,北京平民饮食确实一片荒漠,但高端餐饮还是有实力的,但看来米其林并不认。

另外,被认为美食遍地的广州,2019年只有11家餐厅摘星,而且没有米其林三星;到了北京,却有23家餐厅摘星,一家获得三星。这也成为一大槽点。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图/三个料理人

共有62家餐厅获得餐盘奖,各个菜系都有分布,有些餐厅其实是有拿一星的实力,不过全聚德什么的就算了吧。

被吐槽最多的,其实是之前发布的“必比登榜单”。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图/米其林中国

“必比登推介”榜单于1997年正式设立,其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在出行中畅享美食乐趣,上榜的餐厅通常并不起眼但却提供物超所值的美味。

在欧洲各地,必比登推介餐馆的人均消费价格,普遍订在不超过36欧元,新加坡是45新币,香港是400港币,台北是1000台币。在北京,价格则定在200元人民币。

正是这份榜单激发了吐槽的热情,有人将上榜的爆肚、卤煮和豆汁儿并称“ICU三杰”,同时也让北京米其林得到了空前的关注。

▍米其林被吐槽,问题出在哪儿?

其实,米其林每次进驻一个新的城市,都会引发争议,东京、香港、上海、广州莫不如此,北京自然也不会例外。

争议和吐槽才是一份榜单的核心价值,如果连争议都没有,这份榜单其实是没用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争议就是传播的需要。

米其林在东京、在上海引发争议,是因为榜单上评选的当地美食比较少;而在北京引发吐槽,恰恰是因为塞进了太多“ICU三杰”之类的本地小吃。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北京小肠陈南横街老店。图/三个料理人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有卤煮爱好者、豆汁儿爱好者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接受无能。

更何况,米其林指南的初心就是给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做的。

说实话,这些小吃无论从食材上还是烹饪技法上都决定了它的上限不会高,做出花儿来,还是有很多人接受不了。

尤其是在今天,交通技术和信心传播的进步,使得空间距离已经被大大的压缩,同时餐饮行业又高度的资本化,如果一样美食是好吃的、被大众认可的、同时又有钱赚的,按理说,它的店应该开得到处都是。

但“必比登榜单”上的不少食物很难走出北京,甚至于豆汁儿连南城都走不出去。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豆汁儿。图/wikipedia

外地人接受不了,但对于北京本地的爱好者来说,上榜的不少餐厅也有些“怯老赶”(北京俚语,指外行,不懂装懂)。

于是尴尬局面出现了:我不是北京人,这份名单“很失败”;我是北京人,米其林评委们你们懂北京美食吗?这份名单“很失败”。[3]

不知道米其林是不是太急于“本地化”,从而榜单中出现了这么多的“北京平民小吃”,如果本地有特色美食当然可以侧重,但如果没有,也没必要憋着硬上。

《纽约米其林指南2019》中,有50家必比登餐厅,包括意大利菜、中餐、泰国菜、汉堡……但哪个应该成为“纽约菜”的代表,恐怕选不出来。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饮食的丰富程度和包容性应该是越来越强的,而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变得封闭起来。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中餐馆Pinch Chinese也入选《米其林指南纽约2019》必比登推介。图/米其林官网

▍为什么米其林指南总是和你的认知出现偏差?

2016年,米其林从上海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对于它的吐槽就没有间断:缺乏本地化精神,不懂其他国家饮食文化;评审多为老外 ,选不出本地人最心水的馆子;只喜欢精致高端餐饮,平民饮食太少;标准单一且不明,早已跟不上时代变化。

其实,当米其林为了拯救日益衰落的印象里,离开法国进军全世界的那一刻起,对它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2006年,米其林初涉东京,尽管当时东京就以150家餐厅摘星的数量超过了纽约和巴黎,但东京美食界似乎并不为所动,厨师Toshiya Kadowaki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日本料理生于斯长于斯,只有日本人能懂,用不着一帮外国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图/网络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曾连续12年获得米其林东京指南的三星,今年却没有入围,原因是店铺采用会员预约制,米其林曾建议放开,餐厅表示拒绝。

此前一年,米其林进军北美,被批对本地饮食潮流视而不见,有明显的法国餐厅偏好。

就连法国人的邻居意大利人,对米其林也有颇多的质疑。一些奇奇怪怪的馆子能获得三星,反而本地人热衷的老店却榜上无名。在意大利美食家看来,法国人欣赏不了意大利的淳朴美食。

一次两次是意外,但几乎每一次,米其林都在于当地人的普遍认知“作对”,这种尴尬局面与米其林的评选标准不无关系。

按照米其林官方的介绍,评选标准包括:厨师对味道以及烹调技巧的驾驭能力;料理中袒露的个性;是否物有所值;餐饮水准的一致性。

这5个标准,囊括产品质量、口味平衡、烹饪科学、烹饪技巧、厨师创意、技术上的精准度。“好吃”显然不是唯一的标准。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图/网络

至于餐馆装潢、餐桌布置、服务质量,米其林的官方说法是舒适程度由叉匙表示(由低到高分为一到五副叉匙),并不会作为摘星的标准之一,他们只关注食物本身。但美食界普遍不信这个说法,只要是有志于摘星的餐馆,无一不注重环境和服务。据说,二星和三星的区别不在味道,就在于环境和服务。

作家梁文道将米其林的评选标准成为“一种科学”。

“首先,它要求极度的准确。它的评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食家,而是一群厨艺分析师;对着一碟菜,他要问的不是它好不好吃,而是它做得对不对。他关心那些食材的鲜美程度,刀法火候是否恰到好处,味道的调配合不各乎比例,质感的层次区分精不精细。从食物的烹调到服务与餐厅陈设的一切细节,米其林都相信其中自有一套严格的法度,它不是主观的审美,而是客观的科学。只有达到了这个最基本的科学标准,才有资格接着去谈创意。”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普通食客来说吗,这是值得关心的问题吗?

比说,利苑的多家餐厅在香港都获得了米其林一星,而它的脆皮烧肉几乎每一块都切成约两厘米的立方体,肥瘦比例几乎一致。[1]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香港利苑酒家的脆皮烧肉。图/Openrice

从制作上来说,这道菜一定是费工费料的,虽然烧肉切得长短不一也一样好吃,但这就是米其林。

另外,口味本来也是件十分个体和私人的事情,这就注定了任何一份榜单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

▍米其林能在中国吃得开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乐观。

东西方在饮食上的差异,应该要比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更大。

尽管米其林评委的身份是保密的,但根据媒体这些年挖出来的蛛丝马迹,还是以西方人为主,亚裔面孔很少。

曾经在米其林二星餐厅工作过的作家庄祖宜写过:

“西方评审员若对中式菜系不熟悉,评鉴菜式时难免欠缺衡量的标准(例如:这个狮子头比一般的狮子头好或差很多),对于一种菜色究竟是经典还是创意也较难判断。另外中菜系里有许多对软韧弹牙口感(也就是所谓的Q)的追求,这向来是西方人比较难欣赏的,所以举凡凤爪、海蜇、牛筋、软骨,甚至华人誉为顶级美食的鲍参翅肚,对许多西方饕客来说都很难理解,即便心胸开阔勇于尝试,也不容易判断烹饪的质量。还有,中菜时常讲究连皮带骨,表示食材完整新鲜,啃咬啐吐之间另增情趣,并不表示草莽低档,这在西式的高级餐厅里是绝对看不到的。诸如此类的例证不胜枚举,如果评审员因其中任何一样差异产生偏见,都难免影响评鉴结果。”

而《鱼翅与花椒》的作者、英国人扶霞也曾批评米其林说:“他们派一个人去吃一顿饭,有可能去两三次,可是是一个人。很多中餐馆,一个人吃不了好菜,必须要和一大桌一起去,才可以真的看他的技术。”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宝源饺子屋的芝士馅饺子。图/大众点评

其实从北京的榜单也不难看出这种思维。“必比登榜单”中的宝源饺子,装修看起来虽然很东北,但饺子馅却包含宫保鸡丁、西红柿牛腩、芝士……端给100个中国人,恐怕90个会表示拒绝,五彩饺子皮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和面时加入蔬菜汁就可以了。但这家店的外国客人比例一直不低。

米其林这套标准当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要就坚持这一套独特的餐饮美学来评选也未尝不可,但尴尬在于,它在开拓全球市场的同时,太想成为全球最权威的饮食指南了,这必然会和当地的饮食美学发生冲突。

就像微博大V @战争史研究说的:“(米其林这套)拿来评价中餐,就好比用西方歌剧声乐体系给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打分排名。”

米其林是一本做给外地人、外国人看的饮食指南,它评选出的只是当地最符合米其林标准的餐厅,至于能不能给游客带来真正的当地风味,其实是存疑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认同米其林标准、家里还有矿,吃吃也无妨;如果不认同,其实就是吃不到一个碗里去,对它的榜单和星星也没什么可在意的。

- The End -

文 | 卫奕奕

封面图 | 三个料理人

本文系腾讯美食·风味图书馆栏目独家内容

米其林为何水土不服?论吃饭,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老外来指导

-参考资料-

[1]《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著

[2]《味道》,梁文道著

[3]《米其林北京“必比登”榜单,是否真的“很失败”?》,新京报

[4]《米其林纽约指南2019》

上一篇新闻

2019新加坡超低生育率除了推动新福利政策,是否也推动新移民?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有名的鱼丸店,老板只用鲷鱼制作!5块钱一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