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独立,马来人放鞭炮庆祝,李光耀却为何嚎啕大哭
1965年8月9日,多灾多难的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奇怪的是,新加坡独立,本是举国同庆的好日子,许多生活在新加坡的马来人甚至走上街头放鞭炮庆祝。而作为新加坡首任总理的李光耀,却在电视台的镜头前无奈地宣布独立的那刻放声大哭,他为什么要哭呢?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在新加坡三年多的侵略统治宣告结束,英国人重返新加坡,新加坡再一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这是很多新加坡人不愿意看到的,毕竟新加坡已经被英国殖民统治了123年(1819年-1942年)。
二战结束后,许多被殖民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民族解放独立运动,新加坡也不例外。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虽然还没有迈出脱离英国走向独立的那一步,但有了自治意识。1959年6月5日,经过与英国的艰难谈判,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即今天的沙巴)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西亚的建国方案。对此,李光耀决定将选择权交给新加坡人民,经过全民投票,有71%的人投了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
唯一拒绝加入马来西亚的是文莱王国,因其得天独厚的的石油利益而拒绝加入马来西亚,并在印尼与菲律宾的支持下实现独立,成为如今东南亚地区的石油富国。
新加坡脱离英国加入马来西亚,对于英国来说或是一个不错的结果。新加坡和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过去都是英国的殖民地。美苏称霸在即,东西方大国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英美作为联盟,促成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合并,是出于美国反华反苏的战略需要。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华包围圈,既要防止东南亚华人输进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国。而对于李光耀来说,加入“大马来西亚联邦”,至少不至于让新加坡沦为东南亚的边缘角色,毕竟这个比文莱还小的自治邦,其生存之路显然是很艰难的。
然而,新加坡虽然与马来西亚历史渊源极深,但合并之路远非外界想象的那么顺利。
当时报纸纷纷报道了新加坡独立这一重要新闻
马来西亚没有给予新加坡同等的待遇,比如给予新加坡的年度预算过底,对新加坡的商人区别对待,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将新加坡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成增加到6成,关闭新加坡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竟然是怀疑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西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种种经济上对新加坡不公平的政策,令很多新加坡人开始怀疑加入马来西亚是否是正确的选择。
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暴乱。“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也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的信条,李光耀甚至指责联邦政府正在推行“种族沙文主义政策”。于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
一手主导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此时已经感到后悔,他现在担心的是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当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的矛盾公开化的时候,脱离马来西亚,走向独立成了新加坡当下唯一的出路。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新加坡就这样被马来西亚无情地抛弃了。更令新加坡人感到寒心的是,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这一决议,事先并没有和新加坡执政党商量,完全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单方面的决定。
1960年代的新加坡河,一派渔村景象
这个决议,对踌躇满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他在电视台的镜头前宣布独立的那刻放声大哭。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马来人涌入街头,放鞭炮庆祝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而股市也随之翻倍。
虽然自加入马来西亚起,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矛盾便不断地激化,但李光耀是乐见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倘若矛盾能尽量得到解决,合并后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应该可以走向双赢。
到最后,李光耀仍没有放弃努力,甚至还在争取议会支持重新投票,请求马来西亚联邦收回决议。独立,原本是件举国同庆的好事,李光耀为何对新加坡独立后感到极度悲观,甚至是含泪宣布独立?李光耀担忧的是什么?
新加坡独立之初面积只有500多平方公里,通过填海造陆,目前面积一经超过700平方公里
在东南亚,面积仅5767平方公里的文莱已经算是小国,但新加坡的面积比文莱更小,仅为文莱的十分之一多点,仅仅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一个小型县。而且,新加坡不是资源型岛屿国家,没有耕地,没有淡水,独立后,拿什么生存?
新加坡在英殖民时期,防务都靠英军,加入马来西亚后,防卫安全靠马来西亚。独立之前,新加坡甚至连一支像样的武装军队都没有,独立后,新加坡的国家安全如何能得到保障?
新加坡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以新加坡海峡连通南中国海,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南亚地区的航运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邻国羡慕他,大国觊觎他。英国、日本相继殖民过这里,百余年的殖民历史让李光耀对独立后的新加坡深感担忧,从民众福祉出发,不断寻求马来西亚庇护,乃人之常情。
得知新加坡不能再留在马来西亚联邦,李光耀泪洒现场
新加坡独立之后,占新加坡人口近20%的马来人选择留在新加坡,而这些马来人与马来西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马分家后,摩擦矛盾必不可避免,甚至有加剧的可能,两国能不能和平共存,关系能不能更进一步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都是新加坡独立后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正如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风雨独立路》写道的: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马来亚只隔着柔佛海峡,由新柔长堤连接起来。两地向来是英国当作一个地区统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国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现在我们分了出来,一切都得靠自己。马来西亚政府正准备教训我们。它们可能不再让我们扮演传统的角色,继续成为它们出入口货物以及为它们提供种种服务的中心。所有新兴国家都在推行民族主义经济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主要买客和卖家打交道。在这样的世界里,新加坡没有腹地,就连我们的饮用水也来自柔佛州,该怎么生存下去?
平心而论,李光耀对新加坡独立后前途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过去同为英国的殖民地,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港口贸易和橡胶种植业发展蓬勃,是英国的行政和商业中心。而一旦独立,将不再享有英国给予的经济和政策支持,自然一切都得靠自己。
李光耀还担心新加坡独立后马来西亚会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都说“弱国无外交”,更何况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分开本来就因矛盾而导致,新加坡独立后,马来西亚会不会以大国的姿态加以遏制和封锁新加坡,是否会切断新加坡与柔佛州的淡水供应?这些都是独立后的新加坡不得不考虑的,由此可以看出,李光耀对于新加坡未来并不是悲观无奈的,而是基于现状考虑,而不得不想办法为新加坡寻找另外一条出路。
好在马来西亚并没有对新兴的新加坡共和国采取过激的敌对行为,这一点,比同样是伊斯兰国家的印尼要强很多。把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也不过是马来西亚出于自己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所做的选择,这无可厚非。而印尼对华人实行的种族仇视和大清洗,则一直是东南亚华人抹不去的一段悲惨历史。
在回归马来西亚无望后,李光耀和新加坡人民接受现实,把集体危机感变成经济奇迹的原动力,靠着勤奋的打拼在逆境中求得生存。1965年9月12日,才独立一个多月的新加坡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加入英联邦,1967年发起筹建东盟,由此,新加坡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当然,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他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为了尽快把新兴的新加坡拉向正轨,新加坡制定了一连串的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兴建工业园发展制造业,吸引外资开发港口,十几年内将一个落后的资源匮乏的小岛国发展成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是亚洲仅有的四个发达国家之一。
从独立开始,新加坡还走上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亲美,新加坡是美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盟友。
那时候的新加坡,真的很难,摆在李光耀眼前的现状是:北面是刚刚翻脸不认人,单方面宣布把新加坡赶出家门的马来西亚,南面是野心勃勃,充满敌意,久有吞并马来西亚文莱和新加坡的印尼。而当时的中国,被西方国家敌意封锁,对新加坡鞭长莫及。
处于孤立无助下的新加坡,该如何寻找出路,似乎除了与美国亲近,就真的别无选择了。
作为华人人口占到全国70%以上的新加坡共和国,就这样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亲美道路,一直到今天,都是美国在亚洲、东南亚最重要的盟友。新加坡亲美,与美国结盟的国策至今也没改变过,这或许是新加坡无奈但又认为对国家有利的选择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