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上马街传奇

传奇上马街

近来,听说上马街要进行道路改造了,心里有喜悦,也有担忧。喜的是道路改造后,上马街的道路及设施肯定会有大的改观,忧的是上马街仅存的一些代表北方建筑的历史民居的典型老四合院也肯定会随之消失。

我是典型的50后,出生在这条街上,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在这条街上生活了几十年,所以对这条街和街上的老邻居们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也非常熟悉这条东西走向仅一公里街的每条小街小巷,路北原有五条小巷从西往东分别是东夹巷、永安里、福民巷、杏花巷、广华里和山佑巷;路南从西往东分别是皇庙西巷、皇庙东巷、狄梁公巷和新城街。

原来,这条街可以说是太原市唯一的大、中、小学校俱全的街道。大学有太原市教育学院;中学有六中、七中,东出口是十四中,狄梁公巷左手往西一拐弯就是十七中;小学可以选择新城街小学、小五台小学、太师一附小、杏花岭小学和建设路二校。所以,能住在这条街上,孩子上学是最方便不过啦。那时候,这条街上除了东西各有一个副食店外,路北东段有个粮店,路南东西各有一个蔬菜店,西街口有两个私人开的杂货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商业闹市的喧嚣。因而,学子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心读书。

最方便的是这条街上的小巷四通八达,路北的东夹巷既通五一路又通永安里;福民巷可通杏花巷;杏花巷直通太原市人民医院和杏花岭体育场;山佑巷北出口即府东街;上马街往东是和平市场和建设路。路南的新城街通往五一东街与火车站;狄梁公巷一进胡同左手即著名的佛教寺院——崇善寺,直走不到一百米即是文庙;皇庙西巷通往上官巷;皇庙东巷通往万寿宫和皇庙。可以说,当时的上马街是太原市教育氛围最浓厚,生活设施最齐全,人文环境档次最高的街区。阎锡山时期的教育厅长冀贡泉先生也就是著名外交家冀朝铸先生的父亲,在上马街也建有宅院。回民田家和杨家在上马街的多处四合院也建设得非常有特色。

说起上马街,有哪位中老年人不知道呢?

该街位于五一路南段东侧,东西走向,东起三佑巷南口,西至五一路。长约千米,宽不足十米。从上马街的西口看,南面是晋东南饭店(天津包子铺),北面是赫赫有名的上马街正骨医院。这里四通八达。顶头是一个中型工厂,可分别通往五龙口、小五台。中间有两个岔口,往南通往文庙,往北可去杏花岭。这条街的两旁都是平房建筑,系居民和文化混合区。驻有太原六中、太原七中、太原公安学校、太原市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

上马街和我家兄妹五人都有些许关系。大哥是十四中的学生,天天上下学是一定要走上马街的;二哥曾在手管局的机电社工作,而厂址就在七中对过崇善寺附近。在就近入学的年代,我们姐妹三个都曾是太原七中的学生。上马街还是我的两位哥哥在每年秋季打煤糕时前往大东关拉烧土的必经之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七中上学时,与初中班的陈金仙、任万荔等几个要好同学,下午两节课后,常结伴去上马街东头的六中小卖部买些葵花饼、面包、油芯、抄本之类的东西。既换了脑筋遛了腿,还犒劳了口腹。回想起来,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上马街有我几个同学。一个在杏花巷公安局宿舍的任彩云。去她家时,看过报纸的剪贴本——小说连载,尽是破案方面的,总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另一个同学住在一座高台阶的两进四合院。她家的屋子很大,热情的常晓玲经常邀邀我们去玩。绳上子的一溜毛巾,是道独特的风景线。现在想想,人家的卫生意识可真够前卫的。

因为上马街上座落着两所完全中学,所以,待中午十二点左右,你看吧,那浩浩荡荡的人流从上马街东头一路滚滚而泻,把原本不宽的马路几乎全占了,真够壮观的。到底是几路纵队呢,搞不清,反正同学们一路也不好好走,勾肩搭背的,追跑打闹的……弄得那些车技不错的的叔叔们,一路摇铃子,还伴有“小鬼,让开些!”的吆喝声。我们听了,嘟囔着:“都中学生了,还是‘小鬼’”!就故意不腾道,气得那些大人们边下车边叹气。

在这条街上,我从小学毕业开始,走到初中毕业,又走到高中结束。这条路上,有我的成长,有我的欢乐,有我的离愁。长风剧场附近的地臧庵有我一高中同学田生莲,每天路过叫我上学。到快毕业时,我们俩开始倒计时:“这条路,咱们只能再走两个月了”。然后,一天天地数下去,直数得心里酸酸的,眼睛潮潮的。对于“上马街”的由来,我曾经很奇怪。后来才知它源于明代问世的皇庙,——太原地区唯一的黄琉璃瓦建筑。因为是代表封建皇权,一般地方官吏不论文武,必须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口下马下轿,然后穿巷南去入庙。祭祀毕,再原路步行到上马街,才能上马上轿,故名之“上马街”。从历史上看,它既属吉祥宝地,又是要求中规中矩的地方,非常适合办学呢。

在现代化的旧城改造中,如今的上马街西口建有一门楼,上书“御庭•华府”,那里高楼林立,商铺毗邻,已然看不到多少过去的影子,但昔日的上马街定会永远印在一名太原学子的心中!我的上马街情结,近来,全国多地的疫情有趋于严重的迹象,我们太原市政府的有关部门也严肃明令大家要无事不离并,甚至尽量少出门。但此刻正是春光明媚的清明时节,自然适合外出踏青啊,可是在这种非常时期还是听劝“蜗居”家中吧,就这样我只能以闭目养神的方式心驰神往于外面的世界了。我要开始我的“神游”了,去哪儿?去咱们太原的上马街。

若要说起 上马街的古往今来和历史沿革;或是说起上马街的文物古迹和名人骚客;或是说起桥头街、文庙等同上马街的渊源;以及上马街附近的崇善寺等等可彪炳千古的种种,我虽也略知一二,但实属“小儿科”,真不值得言说和卖弄,还是虚心听取专家学者们的高见为好。但我这一辈子还真就因为一些点滴小事,同上马街结下了不解之缘呢!因此我也不妨就此说道说道。

我初中的数学老师马鉴臣,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先生,他对我的教育以及对我的帮助我今生难忘!

从侯家巷出发,穿过文津巷,狄梁公街,上马街不就到了?这样一来,1962年的同学在二十年后,为了同一个目的聚会了。地点就选在上马街进山中学当年上课的教室里……

当年的青春学子已届中年,在世的老师们自然也真成“老”师了!大家“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地址就是上马街最东头的5号院。它的右侧就紧挨着进山中学的校门。我们院的 这个位置,其“风水”很好,因为它正处在“新.马.太”之间,不过大家别误会,不是旅游胜地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而是新城街、上马街和小五台。但也是“新马台”呀!

我每天上班沿着上马街西行,街面上还有不少旧日的遗迹呢。我后半生的教育生涯,我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清醒的“自知之明”,土话也叫做知道自己吃过几碗干饭。我下决心要用自己的顽强“学力”去弥补那浅薄的“学历”,以适应授教于大学课程所需。我多年来坚持自学,很少有午夜12时前睡下过觉的情况。在学院前辈扶掖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我被聘为客座教授教。

我实际上是70岁才真正退休的。我终于有了“自由”,经常游走于公园找乐友同玩!但遗憾的是我的家也搬离上马街了。可是即便这样,我还是会不时地想起上马街那段日子。如今的上马街已非昔日,正在大型重建了,我当然有理由相信,上马街的明天会更好!

前些日子上马街因疫情而封街,人是去不了啦,可我却心有所期,于是只好窝居家中“神游”了一番上马街,遂成文一篇。

近日我得知那道街已解封多日了,便满怀欣喜地由女儿陪伴我“人游”熟知的上马街。

先由北向南穿过山右巷……我向西展望这道宽阔的老街。的确是旧貌换新颜了!就拿上马街的杏花巷来说,当年是这样的……如今是这样……这是上马街5号院,是市教育学院的宿舍,我们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呢!

我的一双儿女从读中学到大学;到工作到成家;以及再到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所5号院里两栋楼的众多邻居,多是亲如一家啊!

这位是任承武老兄,外语系主任,教授。我住六楼时,他住我对门。承武兄是教会大学毕业的,当然英语水平很不一般了。他领导的外语系师生在教育学院也是最为活跃的。

他退休后搬家去了北京,但看病用药須在太原报销 ,于是有好多年都是我把他的药记好账后,再把药给他寄到北京去 ,再为办妥报销手续。为这小事他们老两口总要不时提起。

这位是詹强老兄。市教育学院政史地系主任,教授。我在教院宿舍住六楼时,他家住五楼。这位老兄是市内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的权威,因其成就突出,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曾为他记二等功。

有些年,他总要把准备高考的院内教工子弟们招呼到他家,免费为他们补课。那年我儿子该高考了,但集中补课的那天,他恰逢有个什么急事而未去,晚间了,詹强却主动“寻上门来”,竟给他单独补课,连口水都没喝。这件事,我都几乎忘了,还是前几年我去珠海儿子家,他先提起几十年前的这件往事,并问讯我詹老师近况的呢!我有一个孙女,从小受家庭氛围影响,对书法艺术特别专注,已经获得国家奖励多次。

出了5号院门,其右侧就是进山中学的原大门了。其四字校名还是革命前辈薄一波同志亲笔书写的呢。 “进山”二字出典自《论语/子罕》,意指既然认准了方向,就要持之以恒,不可功亏一篑,要永远有积极向上的勇气。

进山中学创办于1922年,今年为它的百年校庆。当年,阎锡山曾首任校长。该校在战争年代曾多地搬遣。建国后的60年代曾更名为太原市第六中学,当年的老百姓也普遍认为太原市中学的四大名校是“五六三十”。80年代又恢复了原“进山”的校名。

今天我走进大门回头一望,那两棵熟悉的老树更加浓郁了!多年前,一进校门是一条穿过大操场而直达教学楼的笔直通道,这个通道两旁还有小树和花坛簇拥着呢。

今天我进得门来,已是一所居民住宅小区了,与“校门”大概无关了吧?只是门里这个漂亮的“六面体”有点意思。

你说它是座碑塔吧,似乎又低了点;说它是供人们休息的坐凳吧,那显然又太高了。其实凡是“过来人”都知道,这原本是一尊高大的伟人雕塑像的座基,如今伟人走了,座基猶存,也许是留个念想吧?我继续徜徉在上马街。那大街南侧很多地段是青瓦覆盖下的殷红围墙,庄重而又有“民国范”。对呀!如果说太原市的钟楼街是商业街的话,那上马街就理应是咱太原的文化街、文物街。穿过狄梁公街,不就是文庙、崇善寺、皇庙吗?上马街的北侧的店铺门面经统一装修后,旣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经营项目则是五花八门,吃喝穿戴,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没有”的。我这样说也许稍有些夸张,但我就是这样感觉的。

时至中午肚子饿了,该吃饭了,就这家吧。这家小小饭店的食客真不少,尤其是这个“拌汤” ,味道怎么那么鲜美!“小烙饼”小巧玲珑,酥酥的,香香的,我虽忘戴假牙了但还是吃得很满意。饭毕结账后,服务员还搀扶着我下了门前台阶,礼貌地挥手同我告别。我对上马街还真是有深深的情感呀!

作者:王恭建

上一篇新闻

跪神(胡谝)

下一篇新闻

9岁倔小孩闯出的江湖,隐于泉州西街东塔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