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印记:走进壮乡红绣球之地——广西靖西旧州古城
广西靖西市是著名的“绣球之乡”,绣球也是壮族很具代表性的文化产物,已成为靖西乃至全区的文化名片,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近年来,靖西绣球先后登上了央视《寻找刘三姐》、2017年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等大舞台。同时,“名人定制”、“私人定制”更是大大提升了靖西绣球的知名度。每年随着广西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的临近,全区很多客商都把绣球作为“三月三”送礼商品首选。
图为旧州古城大门
旧州古城,古名那签,位于靖西市城南9公里处。这里历史悠久,山水如画,具有浓郁的壮族风情,素有“壮族活的博物馆”之称。壮族民间制作绣球历史悠久,而旧州绣球因其结构独特,选料讲究,且全部手工制作,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堪称广西绣球之上品。
十月金秋,趁十·一国庆黄金周之际,作为家乡人我从遥远的居住城市千里超超回老家探亲度假,闲暇之余也就免不了去寻访古地,而旧州古城当为必游之地了。其时古城并不大,以前也只算是古村落一般的感觉,只需两三个钟头也就走完了整个地方,如果说只是观赏山水秀色及特色民宿,恐怕它是比不上全国那些著名的千年名镇的,充其量也只算个悠闲度假之地而已了。
图为旧州文昌塔景色
但大家有所不知,旧州古城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现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民间制作的绣球,已名扬世界了,故所以每逢节假日这小小的古城街衢上人声鼎沸,甚为热闹。当然,古城座落于以山水秀色扬名的中越边陲重镇靖西,傍山依水,其自然景观还是挺诱人的,历史上从宋朝起为靖西古县城即古称谓为“归顺州”呢,如此说来这弹丸之地其历史文化还是挺厚重的哦。确实,古代的壮族土司(即土皇帝)之墓就葬在古城东南面,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了当地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处。
好了,此次旧州之行,我还是最钟情于绣球的,故所以一走进古城就直奔“绣球一条街”了,走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扑面而来的绣球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准确地说看到在一座座古民居门前坐着手工缝制绣球的女子,更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美丽是传统而朴实的,但给人留下的是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民间工艺之美在她们身上显现。看她们面前的木桌上,尽是鲜艳的布条、绸带和丝线。一旁自制的木架上,红丝带下系着一个个红、黄、蓝、绿相间的绣球,或大或小,流光溢彩,使斑驳古旧的老街也因此亮丽起来。
图为旧州街道上民居门前的女子在制作绣球
绣球系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原为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关于绣球,在靖西有个美丽的传说——
故事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阿弟和阿秀的爱情故事,极富浪漫与传奇。话说他们彼此相爱,可是想娶阿秀的恶少设计让阿弟进了天牢,被判了死刑。可怜的阿秀得知消息后,哭瞎了双眼。但是她却还在为阿弟缝制绣球。因为眼睛看不见,一不小心就被针扎到了手。阿秀的鲜血就滴在了她为爱缝制的绣球上。之后阿秀和家人托了关系,带着绣球去天牢里见阿弟。当她将绣球戴在阿弟脖子上时,红光一闪,两人竟然降落在另一处美丽的山脚下,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绣球也就成为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慢慢地就有抛绣球等活动。
图为壮乡“三月三”歌节的抛绣球活动场面
如此在以后的每年“三月三”歌节,壮族的青年男女便相聚在一起,男女分开两队站立,互相对歌。他们用歌曲表达爱意,试探彼此。如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可以将手中的绣球抛过去。小伙子得练就一身眼明手快的本领,准确地接住抛球。如果小伙子不喜欢,那就直接抛回来。但如果喜欢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随身的小物件,如首饰、钱袋,再抛回来。这样,大家就明白彼此心意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为壮族男女爱情信物的绣球,已演变成馈赠亲友、传递感情的吉祥物。如今,在旧州,从七八岁的小女孩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会穿针引线做绣球,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绣球生意。旧州绣球按刺绣方式可分为两种:一般的绣球是单线刺绣,在花瓣面料上绣出的各色图案是平面式的,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便;而采用复线刺绣的“堆绣绣球”,图形则更为精美、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堪称绣球中的极品。
图为黄肖琴老人传授绣球制作手艺
徜徉在旧州街上,我们还邂逅了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的73岁老人黄肖琴,她可是成为首批获得荣誉称号的壮族老人。她在与绣球相伴的日子里,不仅进行了绣球花样的创新,还让绣球走出了国门,名扬世界。那迎接港澳回归的超大型绣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绣球等,都是出自她之手。她还是堆绣绣球的唯一传承人,尚有“中华巧女”之称。
“我小时候看别人制作绣球,自己就学着做。”黄肖琴说,旧州街上的男女老少都会刺绣,而她也是通过偷看别人制作绣球,然后自己慢慢学会的。
“当时不让做绣球,谁做绣球就会被说是‘风流种’,所以青年男女制作定情的绣球都是偷偷摸摸的。”在还没成为商品之前,绣球是当地男女的传情之物,旧州街上的姑娘们闲暇时会进行绣制。8岁那年,黄肖琴看到邻居姐姐的绣球,心生喜欢便开始模仿着做。用黄肖琴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教自己都能琢磨出来,可见黄肖琴极有制作绣球的天分。
随后,社会风气逐渐明朗,黄肖琴和伙伴们农闲聊天时都会拿出绣球来绣。有一次,黄肖琴带着绣球到百色玩,有人看到了便想跟她买。于是,黄肖琴看到了商机。回家后,她便开始了绣球的制作和销售之路。加上村里有人开始帮助村民销售绣球,黄肖琴凭着精湛的手艺和过人的才能,开始推销自家的绣球,从此绣球走上了商品化之路。
和老人的对话让我深感家乡的民俗文化积淀之深厚,并为家乡的巨变而自豪。
图为旧州古城里的绣球售卖摊点
如今,制作绣球已成为了家乡当地的一种文化产业,并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在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扶持下,围绕这种壮族的传统工艺与制作,靖西市现已涌现了多家文化传播公司,把绣球制作发扬广大,使绣球成为产品真正走进了国际市场,并成为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战略性目标而努力奋斗。
不知不觉间已日近黄昏,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别旧州。回首之间,只见旧州正如一颗明珠闪耀在祖国南边陲的山山水水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