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8日 星期二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很难想象,一种叫“膜”的东西能够成为亿万财富“核裂变”的催化剂,但正是这种大量运用在医药、印染、化工、石油、水处理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在闽商蓝伟光手中变成了摇钱树。

今天的故事,闽商君要说的是一位从闽西大山走出来的闽商,作为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他常常被人称为“蓝博士”,为了让大家喝上好水,他花了20多年!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三达国际集团:蓝伟光

在很多外国片中,中国观众都惊奇地看到,剧中主角扭开水龙就敢直接喝水,但蓝伟光博士的“膜科技”可以把身边的水(无论是雨水、污水还是废水)变成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洁净水,并且靠此发了财。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他是2003年的厦门首富,曾经位列中国福布斯富豪榜第75名,还是3家新加坡上市公司的掌舵人。他在寂静的环保问题中扔下了一颗颗“手榴弹”,在喧嚣的商海中坚守着对水的专一和真诚。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创业失败,却误打误撞造出“中国膜”

从事高新技术的蓝伟光,是如何炼就成高富帅的呢?事实上,蓝伟光是误打误撞进入这片财富新蓝海的。

1、对数字敏感,从月薪48元的老师做起,却遭遇创业失败

1964年7月,蓝伟光出生于福建武平县的一个小乡村,一家八口全靠在工厂当出纳的父亲每月32元的微薄工资来维持。蓝伟光自幼对数字特别敏感,在数理化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天分,在学校有“活电话号码本”之称。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1981年,蓝伟光以全省高考化学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进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任助教,月薪仅48元。“只要我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虽然年少得志,但蓝伟光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1988年,还在集美大学当老师的蓝伟光,在两位同事的“引诱”下,下海承包了老家县城一个濒临倒闭的面包厂。他踌躇满志,但现实很快给他重重一击:接手面包厂后没多久,因资金不足、员工流失,面包厂销量日益减少。勉强维持了半年后,面包厂最终破产了,蓝伟光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1992年,创业失败后的蓝伟光,获得赴新加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只用两年多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但创业的种子仍深植于心。

2、误打误撞再闯商海,造出真正的“中国膜”

博士毕业后,蓝伟光进入新加坡一家水处理厂工作。1993年,他加入了以色列某膜设备公司,担任该公司的中国区域负责人。在一次供需会上,蓝伟光了解到一家膜设备公司需要改良技术节省资源开支,而提供技术的公司却无法做到,需要专业技术顾问。于是,他自告奋勇,“忽悠”两头,为其事业发展攒下了第一桶金。事后,蓝伟光感觉良好,觉得这无本生意太简单了。然而,好景不长,双方公司都撇下了他,进行单线联系和合作。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蓝伟光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算了一笔账:获得100万美元的诺贝尔化学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创办公司,将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那么赚一百万美元却非难事。他决定,趁年轻搏一把,再闯商海,造出真正的“中国膜”。

1996年,蓝伟光回国,在厦门创办了三达膜科技公司,专门开发膜应用技术。公司启动资金仅10万新币,只有3个人。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99%的人基本都没有听说过“膜”的概念,蓝伟光想推广这项新工艺,无异于去挑战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拉上弟弟蓝新光、蓝春光,和他一起打天下,推广他研发的膜工艺技术。自1997年起,蓝伟光开始获得丰收,三达膜科技(厦门)公司占领了中国工业分离膜应用市场20%到25%的份额。

在蓝伟光看来,膜分离技术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除了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他计划将无污染的膜分离工艺更多地推广到化工染料和饮料食品行业。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3、走入资本市场,蓝伟光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从2003年“三达膜科技”在新加坡挂牌起,蓝伟光出现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后来又连续两年登榜。而奇怪的是,这些年来企业做大了,他反而玩起了“潜伏”,鲜在富豪榜上露面。

直到2006年,蓝伟光推出纳滤芯净水器,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纳滤之父”,再次备受瞩目。他做“纳滤芯净水器”,缘于一位合作者的一句玩笑话:“你蓝伟光的名字在工业领域响当当,在寻常百姓中却没人知道,你能不能搞一个‘膜’的家庭应用技术啊?”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蓝伟光顿生灵感:国内的饮用水市场还缺少一种既可以滤掉有害物质,又可以留住矿物质的水处理技术。1994年,他设定了一个“纳米材料+‘膜’过滤”技术的崭新课题,并把这个课题下的技术命名为“纳滤”。

2005年,蓝伟光重金收购了世界500强的德国赫司特与瑞典阿克苏•诺贝尔的“膜”的技术部门,合并重组为德国迈纳德公司,并把它搬进了厦门的新三达工业园。2008年中,新三达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纳滤芯净水器”诞生了。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蓝伟光说,“纳滤芯”、“膜”技术看似离老百姓很远,也很专业,而他的工作,就是要让这些貌似高深难懂的玩意儿,飞入寻常百姓家。

蓝伟光和儿子蓝祎虹,两代人共同努力只为一杯干净的水

作为新加坡3家上市公司新达科技掌门人的接班人,蓝祎虹拥有海归的优越背景,5岁移居新加坡,20岁服完兵役后留学美国,毕业后顺利在华尔街工作。蓝伟光之子蓝祎虹完全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悠闲生活,但他却偏偏选择了一条更辛苦的再创业道路。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在国外,蓝祎虹接触到了非常多优秀的社会企业,一直想把国外“商业+公益”的经营模式引入到自己的家族企业当中,随后开始回国发展,当大家都以为他“出任CEO, 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毅然放弃华尔街的工作,开始不一样的公益道路。

为了支持他国内的公益事业,家里赞助了价值1200万4800台的净水设备让他做公益,安装到了家乡福建的各个山区学校。

从月薪48元到掌管3家上市企业,两代人为千亿净水产业兢兢业业!

如今,蓝伟光整个家族都一直在从事环保污水处理这个利国利民的行业。与水打交道的同时,蓝伟光仍处在商海之中,有些事即使他不是很关注,别人却很感兴趣。他说:我只要把膜和水做好就足够了。

上一篇新闻

中国工程院好文!我国中空纤维膜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新闻

曾是厦门首富,“水博士”蓝伟光为了让大家喝上好水,花了20多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