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味名品,四川特产“天府花生”
天府花生有两层含义,一指油料作物,二指休闲零食。它是上世纪四川盆地种植面积最大的花生品种,也是生产量最大、销售面最广、知名度最高的川味零食之一,光厂家就设有德阳、资阳、江津、宜宾四处,这些地区都将天府花生视作当地特产而引以为荣。
四川是我国传统花生大省,自清民以来一直与鲁、豫、冀、粤等省位居种植前列,盆地南北有江河流经的丘陵地带是主产区,北有绵阳、德阳、南充,南有内江、宜宾、自贡、永川等地,其中罗江鸡窝、金堂深窝子、南充扯蔸子等地方良种及从山东引进的伏花生,是早年川地主要花生品种。
曾经的天府花生
1961年,南充地区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张贤文等人,从罗江鸡窝中采取单株混合选择法育成“南充混选一号”,集合了川地花生的优良品性,具有鹰嘴瘦身、脉纹深晰、龙骨凸起、果喙明显、两节双籽等主要特征,是加工花生食品的重要原料,这些特点也成为后来天府花生的显著外形标签。
两年后,农科所又以南充混选一号为父本,以山东伏花生为母本,育成“天府3号”花生,因品质优良,出产量高,渐成四川主推良种,同时推广至全国十多个省份。尔后农科所再接再厉,先后育成天府5号、7号、9号、10号…等数十个品种,满足不同种植环境和生产需要,统称天府花生系列品种。
四川的花生食品加工制作由来已久,油炸花生、盐煮花生、五香花生、花生糖、花生糕、花生酥等品皆有几十上百年历史,罗江、江津、宜宾等地的盐脆花生亦久负盛名。1960年以后,为创收外汇建设经济,四川土产盐脆花生也登上了外贸舞台。
1961年,罗江供销社开始结合当地传统工艺试制外销盐脆花生,将样品送到湖北口岸公司由客商品鉴,同期运抵的还有江津县外贸站生产的盐脆花生,在获得港商认可后于次年由香港联友公司带到香港试销并一炮打响。
高级农艺师张贤文
当时的香港市场,泰国万里望花生占统治地位,四川盐脆花生外形美观、外壳精洁,有咸、鲜、香、脆的独特风味,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加上联友公司的大肆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和展会广而告之,销量逐年攀升,在经过和万里望长达数年的激烈竞争后,终于在香港站稳脚跟,与泰国花生分庭抗礼。
1967年,为方便对外宣传,四川盐脆花生更名天府花生,罗江、江津两地建起了外贸花生加工厂,添置设备、增加人员、规范工艺、提高产量。进入七十年代,四川在德阳、江津、三台、资阳、宜宾等地建立近十万亩外贸花生生产基地,为天府花生提供原料果,天府5号即为专供外销的品种。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省里决定增设天府花生加工网点,并正式注册“长江大桥”牌、“天府”牌商标。1972年,资阳糖果厂派人去江津花生厂学习技术,77年5月花生车间从糖果厂独立出来,成立资阳外贸食品厂。稍后宜宾县花生厂投产,该厂亦有叙府花生等品。至此,天府花生四大厂全部成立。为方便管理,实行统一编号,德阳一号,资阳二号,江津三号,宜宾四号。
南充地区农科所
早年的天府花生有一套成熟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生产标准,历经精选、浸泡、淘洗、盐煮、烘烤、成品精选、包装等工序方出成品。
先从原料果中选出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的鹰嘴瘦身果,超过两节的不要,只有一节的、破壳的、黑壳的、畸形的统统不要,留下的都是两节的正品花生。选出的花生用清水浸泡一昼夜,以摇动时听不到响声,指甲在内衣上轻轻滑动就能脱衣为准。续用清水反复淘洗数次,再用3%的盐水煮约十分钟至九成熟(期间可加少许豆浆),此时花生果仁略带咸味,泡在盐水中微微泛黄且发亮,果仁心有少许白色。
起锅后装入箩筐放置四个小时,然后上炕分三阶段烘焙:第一阶段头火,用大火脱水,致使剥开花生后挤压花生仁不见水分为度;第二阶段中火,继续脱水的同时,达到脱衣微脆的效果;第三阶段尾火,以小火收尾,使花生香脆,成品须能脱衣散瓣,果仁心略黄,口感酥脆、化渣。
焙制约需三天,全程要适时翻动。烘好的花生再次进入筛选,必须是外壳完整洁白、无破口、无霉变、无杂质、无焦糊的优秀者才能进入包装线,进而成为正品天府花生。
早年的天府花生
1982年,马来西亚仁盛行公司将在香港风靡的天府花生引进南洋市场,迅速畅销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后又出口至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各国,先后荣获出口商品优质荣誉书、各级优质产品称号。
在保障外销的同时,天府花生也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尤其是在茶馆遍地、酒食满街的四川大本营,“天府花生,越剥越开心”的广告语深入人心,成为最行销的伴茶、佐酒零食,逢年过节,闲暇聚会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成为众多老四川人记忆犹新的往年美味。
九十年代后期,几家天府花生厂因各种原因要么停产、要么改头换面,如江津天府花生改名为嘉陵花生,资阳天府花生则改为龙府花生,勉强存留下来的天府花生受原料供应、生产把控、市场营销等环节影响,质量和销量波动反复,正品天府花生最终淡出视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今日头条:川味文化
【关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