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近来,国际局势更加紧张,印太经济框架(IPEF)一出,美国和中国日后的矛盾,怕是有增无减。


实际上,这样的矛盾不足为惧。倒是另一个针对中国的指摘,需要警惕。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绿色发展议题上。


比如在外国“知乎”Quora上,你总能看到层出不穷的提问——


为什么中国不治理污染?为什么中国碳排放这么高?中国为地球环境做了什么贡献?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西方媒体坚持认为,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排放、高污染的基础上的,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这种说法,虽看到了当前的问题,但缺乏历史的视角,更少了未来的远见。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理想与现实


对于欧美来说,工业革命以来几百年的发展,已让它们拥有了充分的经济和技术积累,现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但别忘了,在工业化早期阶段,西方也未能避免环境污染。


而中国目前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能源需求还会继续保持增长。未来十几年,每一单位的GDP增长都将进一步带来碳排放。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就是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西方为了维护国际秩序的主导权,提出了“碳中和”概念。


与一般人想象有出入的是,碳中和不只是一个环保概念,更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


碳中和的真相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在未来输入发达国家的产品大概率需要碳中和认证。


只要有生产,就会有碳排放。中国是世界工厂,自然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而欧美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实现“碳达峰”。上岸后的发达国家会以碳排放不达标为理由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否则就限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碳中和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果说,入世之后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到如今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中国给世界创造的第一个奇迹;


短短几年间,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是中国创造的第二个奇迹。


那么,在未来40年间,一个14亿人口大国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彻底的能源转型,就将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第三个奇迹。碳中和既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策略,更是大国责任的体现。


但想要实现这件事,也印证了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首先,必须得承认,中国的减排压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96亿吨。最近几年,中国的碳排放量都超过了世界的四分之一。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如此庞大的碳排放规模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全球的气候目标就难以达成。


因此,在2020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了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成为了全球气候行动中的关键角色。


而西方国家碳达峰后,大多用50-80年完成碳中和目标。中国却给自己定了30年的期限,对自己真的够“狠”。考虑到中国体量巨大、发展不止,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在中国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还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中国的碳排放以第二产业为主,而这一领域的减排并不容易。


据IEA统计,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占据了42%的二氧化碳排放,工业、交通运输业分别贡献为18.4%和24.6%。


而中国的情况是,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贡献51.4%,工业、交通运输业分别贡献27.9%、9.7%。换句话说,中国电热、工业产业排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面临的减排压力也更大。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我们知道,工业减少碳排放的措施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能源结构调整。这恰恰也是最困难的事。


从历史上看,推广新型能源,本就十分漫长。我们从依赖一种能源转向依赖另一种能源,往往需要几十年。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这是因为,能源转换仍然需要诸多技术突破。比如钢铁行业要从焦炭炼钢向氢气炼钢转变,燃料电池需要替代燃油,工业生产要提高回收利用率等……这些并非都是唾手可得、能够迅速规模化的技术。


当然,我们的行动也一刻未停:

据统计,过去20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有关“太阳能电池”的论文数量为世界第一。

目前,我们也是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国,多项技术领先全球,这为绿色转型开了个好头。对于制造了全国15%的碳排放的钢铁行业,中钢协最近也提出了2030年钢铁行业减碳30%的目标。


好消息是,在碳排放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个人的生活与消费上,中国让世界见识到了什么是群众的力量。


有网友记录了这么一件趣事:看一部剧,两个主角正在吵架,但是忘了关水龙头,水一直在哗哗地流。弹幕从头到尾一直在问,水到底关没关???


不少人回应说,自己也常常有这种下意识的想法。


中国人的节约,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也体现在了数据上。


比如从电力消耗来看,中国家庭的平均用电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那些掌握了国际话语权,把“绿色环保”时刻挂在嘴边的国家,反而有着超高的人均用电量。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再比如节约粮食,这方面,中国做得同样优秀。


许多人不知道,粮食浪费也占了全球碳排放量的6%,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比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2017年人均浪费44公斤粮食,相当于澳大利亚的九分之一。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而国人最有特色,也最具潜力的减碳方式,离不开互联网的提供的便利。


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网民群体。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 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3.0%。尤其是移动端,手机网民规模达10.28亿,占所有网民总数的99.7%。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一个如此之高的互联网普及率,给无纸化办公、在线交易埋下了伏笔。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在线办公、元宇宙概念异军突起,也都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这项基础设施的存在。


在联合国发布的最新版《电子政务调查》中,中国的电子政务表现位于193个成员国中的第45位,击败了77%的竞争者。


能线上完成的事情,中国都要线上完成,节约了不少沟通、出行和交易成本。这其中减掉的碳排放量,是无法简单计算得来的。


安永碳中和课题组认为,低碳绿色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新时尚”,这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一场微观革命


在不知不觉中,每一位普通的中国人已经为低碳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完成了许多次绿色生活方式的迭代。


如果你近几年去过医院或者做过体检,就会发现,以前需要大袋小袋装着的医保卡、病历本、处方簿等等就诊材料,现在可以统统丢掉,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21年12月,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同比增长38.7%,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已有1600余家互联网医院,超过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


许多就诊者都感受到了医疗系统电子化的好处:

在线开具电子处方,药品直接快递到家;远程诊疗,在乡镇医院也能享受省级专家会诊;开通电子社保卡,动动手指就能挂号缴费。


有了电子支付,无纸化就医变得更加轻松。对于医院来说,可以构建无纸化电子档案,免去了不少纸张打印消耗、病例运送成本以及病例资料保存带来的保存和空间占用成本等。


而在患者这端,通过医院的微信小程序/公众号就能完成许多步骤:

在手机上就可以查看缴费单、检测报告,完成在线缴费,在大幅缩短排队等候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减少往返医院的次数,从而降低碳排放。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支付无纸化场景运用

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在线医疗、生活缴费和线上购物这三类场景,用户通过使用微信支付减少纸质单据带来的碳减排量合计达18.82万吨。而在中国,生活缴费和线上购物的无纸化进程甚至还早于在线医疗。


而如果再算上减少出行的作用,近五年间通过微信支付完成的减碳量则合计334.61万吨。减碳量自2017年起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仅2021年当年度实现的减碳量已接近百万吨。


除了直接介入支付环节,消除纸张票据,电子支付也在促进生产方式的转换,助力“供给侧改革”。


交通运输领域就是典型一例。


IEA预测,中国在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将在2030年“达峰”,此后不断下降,这会早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进程。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这背后,需要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一次大转型。


说到这,你知道,全球“电动公交第一城”是哪里吗?是东京、新加坡?柏林、日内瓦?还是纽约、旧金山?


都错了!正确答案,是中国深圳。


自从2011年初,首批200辆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以来,目前深圳已有超过1.6万辆纯电动公交车行驶在街头,实现了公交车的全面电气化。


深圳,也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纯电动公交车使用数量最多的城市!


在比尔·盖茨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这位技术乐观主义者预测:

在未来10年内,中国全国的公交车的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s)将降为0,也就是电动公交的运行成本与传统能源公交无异,这会大大推动公交系统能源转换的步伐。


而公交车的电气化,只是中国交通结构转型的冰山一隅。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而且购买量持续扩大。数据显示,今年3 月中国售出电动汽车约458,273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18%,为有史以来第二高的月度销量。同月,中国售出的电动车数量大约占全球的一半。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除了车辆本身的电气化,出行方式的创新也大有裨益。


近些年,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顺风车、拼车等出行方式受到了大众的普遍青睐。这些个人生活中的“绿色选择”,不仅能有效减少城市交通二氧化碳排放,还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现象,额外带来更多减排效益。


新出行方式的快速普及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支付为共享单车的绿色出行方式提供了便捷的结算服务,微信支付分等产品,还通过提供免押金、先享后付的服务,进一步减少了交易摩擦。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中国人使用微信支付购买共享经济服务的次数增长了超500%,购买清洁能源产品的次数更是猛增近3,500%。


而你可能还没意识到的是,交通出行中涉及的支付环节,也因你选择了绿色出行方式而具有了绿色属性。


在这些场景中,电子支付能让个人用户更加便利地消费与使用共享产品与清洁能源,增加社会对绿色产品与绿色服务的需求,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从支付开始


上述种种,都是肉眼可见的改变。


实现碳中和,一种“润物细无声”,或许也是最可持续的途径,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萌发出环保节约、绿色消费的意识。


这是因为,碳中和不仅需要经济、产业的变革,更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种“绿色革命”,在西方是靠严法和重罚才慢慢推动的。比如说德国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之一,时不时就对跨国巨头出手痛击,连本身就在生产新能源车的特斯拉,也因为电池回收没做好,在2020年被罚1200万欧元。


而在中国,普通人参与的最大规模的绿色转型,始于电子支付。


通过支持个人用户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购买绿色产品、二手回收利用废弃物、参与生态环保公益项目等,电子支付正在引导公众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倡导公众参与绿色消费,培育公众绿色生活方式。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低碳生活场景运用

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底层的一种经济活动,电子支付的减碳作用不可小觑。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字:

腾讯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推出的《绿色支付助力碳中和目标》报告指出,我国纸质账单每年消耗22万吨纸,折合消耗1544万株10年生树木。


其中,仅纸质小票这一种支付凭证,就要消耗1200万棵树和252亿升水,产生约2300万公斤垃圾。


按平均1吨造纸产生95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来算,这相当于排放了20.9万吨二氧化碳。


而且,纸质小票看起来很轻巧便宜,但对大企业来说也是成本支出的重要一部分。据报道,商超步步高每年各场景的纸质小票成本就超过了200万元。


有研究报告指出,一张电子发票平均比纸质发票环保4倍。


数据显示,2017-2021年微信支付各类场景下的电子发票笔数爆发式增长,增长率达到2567%,近五年累计实现碳减排量0.83万吨。


其中,2021年,有2500多万微信用户使用微信在线值机,办理电子登机牌,这就省下了超2500万张纸质登机牌,总计至少65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近五年间,用户使用微信支付选择公交地铁出行所带来的碳排放总额为187.40万吨,相较于高碳出行,实现了478.57万吨的碳减排量。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绿色支付推动低碳减排的体现

数据来源:企鹅有调


而且有趣的是,用户可能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低碳减排所做的贡献。


企鹅有调的调研显示,82.1%的受访者表示未来将更多地使用绿色支付来支持低碳减排。但在购买电子书这类涉及到绿色支付环境效应的场景,只有三成左右的用户能识别。


这表明即便用户有意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也通过绿色支付为低碳减排做出了努力,但他们难以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贡献。


不难看出,用户的朴素认知和高昂使用热情之间,也是绿色支付在概念内涵、行业标准、公众科普等方面的广阔空间。


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

结语


支付,其实是最古老的经济活动。


人类还处于原始的易货交易形态阶段时,就需要支付。支付出现以后,为了降低支付交易成本,逐步有了货币;货币出现以后,为了降低现金支付交易成本,又逐步有了现代商业银行。


实际上,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会首先在支付这个最底层的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


在被气候议题主导的21世纪全球舞台上,支付也可以承担以前从未有过的作用。


前不久,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特别强调:要促进消费业态和模式,促进新型消费,积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以及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


换句话说,这不是简单地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是要用绿色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用绿色消费带动绿色转型。


寥寥数语,当下这个时代的最大危机与机遇便跃然纸上。


当代中国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的篇章,正由一笔一笔的绿色支付重新谱写。


而这样书写后的壮丽山河,也必定更加隽永,充满永续发展的动力。

上一篇新闻

福建德化:“海丝”起点瓷器“小作坊”转型“世界陶瓷之都”

下一篇新闻

「紧急提醒」火,可不是好玩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