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2日 星期六

海珠丨​洪叔讲古:访南亭村制作短装萝卜菜丝传承人关敬贤



萝卜,是我们家常食用的蔬菜,素有“土人参”的美誉,也有说“冬食萝卜夏食姜”用作调理身体的作用。把萝卜加工成萝卜菜丝,却又是一种地道风味食品,我们吃到的不只是一条条可口爽脆的萝卜菜丝,而是食到家乡的情怀,记住乡愁。


小谷围南亭村就是加工这种驰名短装萝卜菜丝的发源地。我几经周折找到制作短装萝卜菜丝的传承人关敬贤。他是83岁的高龄老人,却精神奕奕,言语流畅,思维清晰敏捷,有着一代老农民的苍劲。我细心聆听他讲述制作短装萝卜丝的故事。


海珠丨​洪叔讲古:访南亭村制作短装萝卜菜丝传承人关敬贤

南亭村牌坊。


大有名堂的南亭村

南亭村位于小谷围南部,北枕财宝岗,南临沥滘水道,船只穿梭往返,水上运输非常繁忙。水道中央有青翠常绿的海心岗和酷似鲤鱼浮游水面呼吸的鲤鱼岗,分隔航道左右。


海珠丨​洪叔讲古:访南亭村制作短装萝卜菜丝传承人关敬贤

沥滘水道中近处为海心岗,远处为鲤鱼岗。


相传,南汉主刘隐墓德陵,刘岩墓康陵在北亭一带。当年设南、北两亭驻兵以守卫皇陵。地处南面的兵营称“南亭”,后人在此建村即以“南亭“为村名。


南宋咸谆九年(1273年),关氏始祖从南雄珠玑巷南下珠三角洲,其次子以义迁入南亭村,在此繁衍生息,遂成南亭村关姓大姓。


海珠丨​洪叔讲古:访南亭村制作短装萝卜菜丝传承人关敬贤

南亭村关氏宗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南亭村面临沥滘水道,对面便是南村。这里有一个古码头,四乡村民来往“趁墟”,寻亲访友,十分热闹。


海珠丨​洪叔讲古:访南亭村制作短装萝卜菜丝传承人关敬贤

昔日南亭村旧码头。


海珠丨​洪叔讲古:访南亭村制作短装萝卜菜丝传承人关敬贤

南亭村旧码头曾是繁忙的渡口。


南亭村历来从事渔业者多,且也是农田区,这里村民干起农活也是一把手,以刻苦耐劳,民风淳朴著称。


海珠丨​洪叔讲古:访南亭村制作短装萝卜菜丝传承人关敬贤

洪叔拜访南亭村关敬贤老人。


靠山食山靠海食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敬贤老人说:“我们村地势高,又有优质朱砂色山地、水份少的白色沙粉地,加上有自己村民选留的‘双皮圆头萝卜’。村中流传着一句话‘一条萝卜吃饱’ ,‘走佬也要带萝卜银(萝卜种子)’,非常形象地说明萝卜曾是南亭村重要经济支柱以至生活靠山。”


关敬贤老人回忆,他20岁开始跟随叔父关振昌学制作萝卜菜丝手工艺。上世纪60年代,他是南亭村第三生产队队长,直到80年代初才退休,是这一行业中的老行专。


"

他详细讲述制作萝卜菜丝的经过。他说,每一埕萝卜菜丝净重55市斤,要刨新鲜萝卜150市斤,经晾晒、脱水,加盐入埕,封口成品。为了保持萝卜的原汁原味,萝卜是不用水洗干净的。绝活是熟练掌握季节天气变化,如果遇上连续几天大雨,还要用大石压水。关敬贤老人透露秘诀:“正常天气,150市斤新鲜萝卜菜丝加盐13市斤,遇上连续大雨,阴雨防霉变,除了要压水还要加多2市斤盐拌匀萝卜菜丝才入埕封口。经过20天至一个月时间腌制,一埕香喷喷、爽脆的萝卜菜丝就可以开盖食用。”

"


海珠丨​洪叔讲古:访南亭村制作短装萝卜菜丝传承人关敬贤

腌制南亭村短装萝卜菜丝专用陶瓷埕。


南亭短装萝卜菜丝在省内各地久负盛名,还转接用船运到大沙头,再装船运往广西、湖南、江西各地,可知当年他们产品多受欢迎。


关敬贤还说了一段很巧合又带有点神奇的小插曲。 话说,某年短装萝卜菜丝远销东南亚新加坡等有华人足跡的地方,当地一个华侨女儿买回一埕短装萝卜菜丝回家打开,封口盖上的元宝纸写着“南亭村短装萝卜菜 丝关德利(宝号)” 字样。 啊! 竟然是自己父亲制作的,其女儿欢喜 若狂,远渡重洋数百埕萝卜菜丝中竞拣中家乡父亲制作的一埕,一时间在新加坡华人区传为佳话, 也为南亭村短装萝卜菜丝打响海外品牌。


关敬贤老人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南亭村兼营制作“芥菜”、“头菜”加工,到80年代后期由于大学城建设征地,土质发生改变和谋生手段多样化,这种传统手工加工萝卜菜丝生产工艺日渐式微。


一个老农民的心愿

关敬贤老人是千千百百个扎根农村不离不弃的农民代表之一,一个憨厚老实、埋头苦干、不斤斤计较名与利,只求奉献的忠厚农民,使我油然生敬。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他不惧苦旱,贫脊不朽,严寒不凋,坚忍不拔扎根家乡热土。关敬贤老人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专心致志几十年,就是为制作好每一埕萝卜菜丝,这种坚持的精神难能可贵。他丰富的手工艺经验值得后人发掘、传承、发扬,才不会一朝失传。


临别,关敬贤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车站才依依不舍挥手道别。车窗外望,老人还伫立在那里挥手致意,直至汽车启动还依稀看到他站在那里,多么可爱、热情的老人!


我祝愿关敬贤老人健康、长寿,有机会再来拜访……


洪叔讲古

讲述者:谭鉴洪 广州市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越秀区作家协会会员,土华村文化保育学者,多年来坚持拍摄土华村的点滴变化,创作多篇文章记录土华村的风土人情。


想了解更多土华村的过去和现在,记得关注“微社区e家通海华绿洲”的“洪叔讲古”专栏,带你走进历史的长廊,畅游土华村。


【记者 温倩茵】

【编辑 甄曦】

来源:微社区e家通海华绿洲(微信号:xxsbejthz )

上一篇新闻

重庆与新加坡举办农产品贸易线上对接会

下一篇新闻

菜品如人品,做菜如做人!致敬鲁菜泰斗、国宝级烹饪大师王义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