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7日 星期五

开埠的汕头:一个出口贸易十分旺盛的埠市

从大陆走向海洋,这是世界历史一个明显的发展轨迹,尤其是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的一个特别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海港的兴起,海外贸易的繁盛,特别是欧美国家。世界经济也因港口发展带来海外贸易繁盛而从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潮流。

汕头滨海,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内海湾,更有得天独厚的汕头港。汕头因埠而起,因港而兴,因商而商。汕头最负盛名的就是对外贸易的繁盛,这也是汕头荣膺百载商埠称号的根本所在。

开埠的汕头:一个出口贸易十分旺盛的埠市


出口贸易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称输出贸易(Export Trade),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海外市场销售。开埠推动汕头崛起。开埠的汕头,是一个出口贸易十分旺盛的埠市。

开埠后,汕头港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蔗糖、烟叶、麻布、扇子、陶器、神纸、鞋等,其中,以糖为最大宗。

蔗糖

开埠的汕头:一个出口贸易十分旺盛的埠市

开埠后,蔗糖是汕头港主要的出口物品之一。1865年,由汕头移输外洋与国内各地的蔗糖共约53万担左右。

近代蔗糖贸易存在一定的竞争,经历一定的挫折。开埠后,汕头的蔗糖出口贸易也受到各国的竞争,发展并不顺畅。1884年以前,汕头蔗糖在对外出口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每年都有大量的蔗糖运往香港、英国、美国等地。如,1880年蔗糖出口为21.9万担,68万关平两,占对外出口总值的57.5%。1884年起,汕头蔗糖对欧美输出几乎停止。1885年由于马尼拉和爪哇糖的竞争,汕头蔗糖在香港市场逐渐被取代。从1902年开始,外国白糖输入汕头,汕头蔗糖出口受到进一步打击。1912年,由于爪哇糖退出东亚市场,汕头蔗糖出口又有一定的发展,达到101.1万担。[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汕头蔗糖的销路又趋萎缩。萧冠英在其著的《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中这样说:“据民国十二年之调查,本地糖之输出额,约八十三万担余担,以之比较二十年前之额,既少去三分之二矣。”

土布

开埠后的汕头,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商贸高度繁盛。揭阳、潮阳、潮安等地的土布,包括夏布、苎布、葛布等,不仅贸易上海、天津国内市场,而且汇集汕头口岸,出口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国家与地区。20世纪20~30年代,虽然面对激烈的海内外市场竞争,潮汕土布仍然以其特色赢得了市场,土布出口增长迅速(见下表)。1920年,以土布为主的汕头纺织品出口总值占同年全国棉纺织品出口总值的9.94%,1931年占同年的13.3%。

近代若干年份汕头土布出口情况表

时间

土布

土布衣服

1890年

1,684司马担,65,346关平两


1895年

2,937司马担,94,865关平两

2,822司马担,102,786关平两

1900年

3,805司马担,135,155关平两

2,361司马担,110,528关平两

1920年

491,888关平两


1921年

358,798关平两


1922年

462,510关平两


1923年

1,085,867关平两


1931年

1,625,574关平两


1932年

3,086,512关平两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潮海关史料汇编》:“1865~1930年汕头口岸货物主要品种统计表”,内部资料,1988年,第193~204页。

瓷器

汕头开埠后,随着汕头商埠的发展繁荣,潮州瓷器出口贸易大大增大。同治三年(1864年),潮汕地区瓷器输出额16多万元,批量很大。民国初期,陶瓷与烟叶、糖、麻(包括苎网苎线及夏布)并列为岭东四大出口商品。

根据潮海关统计,1915年,从汕头口岸出口的潮州瓷器为226337司马担,1920年为236892司马担,1930为135432司马担,1935年为85100美元,1938年上升到199100美元(汕头沦陷至1949年没有统计资料)。

二战以前,“潮瓷为土货出口之大宗……潮梅瓷器出产,经汕头出口者,每年值五百万元”,以枫溪瓷为大宗,“占十分之三四”,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枫溪瓷器外销南洋群岛,占全数十分之七八。”由于潮汕乃至梅县闽赣客家地区的瓷器大都从汕头港出口,故而有称出口的瓷器为“汕头器”。

茶叶

汕头开埠后,对外贸易发展繁盛,从汕头出口的潮汕茶叶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乌龙茶是潮汕的特产名产,海外潮人对潮汕茶叶有较大的需求,因而茶叶是汕头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出口销地的港澳、菲律宾、新马、泰国、印尼、越南、柬埔寨等,销售对象的侨胞,当地居民次之。

由于潮汕茶叶出口的历史很长,故而潮海关对汕头出口茶叶有专项统计。1870年为72司马担2,164银两;1875年为2,791司马担61,866关平两;1880年为5,429司马担104,266关平两;1885年为9,888司马担264,241关平两;1890年为8,401司马担171,192关平两;1895年为6,807司马担126,268关平两;1900年为6,892司马担146,985关平两;1905年为4,056司马担;1910年为4,393司马担;1915年为4,942司马担;1920年为3,969司马担;1925年缺资料;1930年为2,021司马担。

神纸

汕头开埠后,潮汕神纸出口继续增长,成为神纸一项大宗输出品,主要运销暹罗、安南、新加坡以及国内的天津、青岛、烟台。1867年,有234条夹板船驶进汕头港,载走“运往香港的纸张”。[11]据统计,汕头出口的神纸大约年贸易额在300~400万元之间。

生柑

潮汕地处亚热带,果树无需防寒设施就可以过冬,具有发展水果的优越条件,是我国南方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生柑是潮州水果主要产品,同菠萝、香蕉、荔枝并成为“岭南四大名果”。潮州柑历史上曾经是奉献朝廷的贡品,分蕉柑、密柑和橙柑三大类,各类各具特色。潮州柑是汕头大宗的传统出口商品。

潮州柑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出口商品,在东南亚各地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华侨。因此,其旺期与华侨习俗关系极大,每年一般有6个高峰期,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华侨祭土地神)、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神上天)、春节、正月初四(俗称神下天)、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其中以十二月二十四日和春节为最旺销,其销售量约占60%。

1935~1948年,这个时期的国外市场为新加坡、香港、暹罗、安南、马来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历史上以出口新加坡和香港为最多,其实新加坡本土销只占其进口量20%左右,而70~80%为转口马来西亚等地,香港也以转口为主。对暹罗和安南的出口,在抗日战争前有直达班轮,多数为直运,战后猫头鹰直达班轮,以香港转口为主要。

19361948年潮州生柑出口各地情况表

年份

香港

新加坡

暹罗

安南

其他

1937年

31466公担

22.42%

72663公担

51.77%

19924公担

14.19%

10567公担

7.53%

5742公担

4.09%

1938年


43270公担

26.04%

84173公担

3.16%

21531公担

3.16%

14446公担

8.83%

238公担

0.14%

1947年

1065公担

23.46%

2673公担

58.88%

157公担

3.46%


645公担

14.2%

1948年


3110公担

26.88%

7590公担

65.60%

871公担

7.52%



19351949年潮州生柑出口情况表

年度

数量

公担)

占全国出口柑

数量比重(%)

金额

(美元)

占本口岸出口

总值比重(%)

占全国出口柑总值比重(%)

1935年

81,584

47.78

266,545

3,45

53,34

1936年

97,216

51.07

262,052

3,80

58,12

1937年

140,370

62.87

381,971

3,89

69,53

1938年

163,658

69.80

348,971

4,42

69,84

1939年

147,103

74.25

263,289

6,82

83,35

1946年

5,152

36.33

(64,716)

1,29

30,56

1947年

4,540

31.60

(161,601)

0,23

19,54

1948年

11,571

41.47

(85,979)

2,51

30,49

1949年

10,474

35.81

(12,410)

0,59

19,63

注:1、本表系根据海关统计数

2、1946~1949年民国政府通货膨胀迅猛,外汇价格多变,所列金额仅作参考。

资料来源:蔡庆怀主编《汕头外经贸志》,汕头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印,1993年,第62~65页。杨群熙辑编点校《潮汕地区商业活动资料》,2003年,第278页。

抽纱

潮汕抽纱品向来以出口外销为主。1886~1896年间,抽纱品是作为传教士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或寄国外教会团体;1897年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最初经营抽纱品的是经常到停泊在汕头的外轮或兵舰上理发做小生意的市民。1900年在汕头、上海、香港等地开始有潮人独资或合伙开设的抽纱商号。上海、香港的抽纱商多与汕头的抽纱商组成联号。这一时期的抽纱品虽然远销英、德等西欧国家,但只局限于在国内与外国人的现货买卖,抽纱经营者将抽纱运往上海、香港等地向外商兜售,由外商出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口往英、德等欧洲国家的潮汕抽纱品基本停止,但这时美国人设在上海的洋行开始向抽纱商号采购抽纱现货出口往美国,也有少量销往近洋国家和地区。1918年大战结束,美、欧商人纷纷向抽纱经营者采办抽纱品,并开始委托华商直接在汕头订购或定制抽纱品。1920年开始,设在上海的美商洋行也连续派员来汕头开设分支机构经营抽纱。1923年,潮汕抽纱品在美乐洋行的提倡下,开始向汕头海关申报直接出口。那时,以汕头直接出口的抽纱品主要销往澳洲和南洋群岛等地。销往美国的抽纱品在汕头装运出口要两个月以上才能抵达,所以大部分抽纱品仍托运或寄邮包往上海再装上从上海开美国的班轮出口,半个月就可以抵达美国的纽约、芝加哥等口岸。当时也有一部分抽纱品经陆路销往缅甸、印度等地,从此潮汕抽纱的出口发展很快,销售地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一跃成为潮汕抽纱品的主销国。这时期潮汕抽纱业的出口销售出现了洋商、华资代理、华资自营三种形式,还有为其服务的现货商、原料商、领工号、烫熨习、洗染等商号个工场。华资代理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出口商,其次是华资自营。华资代理的出口约占70%,大部销往往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区。华资自营出口占20%多,主要是通过在上海、香港及设在国外的联号与外商洽商贸易或由门市进行批发寄售业务。

开埠的汕头:一个出口贸易十分旺盛的埠市


1939年二战爆发,抽纱出口又面临新危机,但在国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潮汕抽纱出口畸形发展。1939~1941年出口急剧上升。1941年出口达1200万美元。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查封了在汕头的美国等外商的物资,拘捕代理商,使潮汕抽纱品的出口急剧下降,到1945年只有少数与日军有关系的商号将抽纱品输往日本或通过其它渠道销往邻近国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救济总暑”来汕头整理抽纱业务,目的是为了清查美国商人存在汕头的物资,从而引导美商来汕头恢复营业。1946年,美国商人陆续来汕头恢复业务,主要委托华商继续为其代理。但1946~1947年,因原料供应不足,出口只占战前的1/4,1948年转向正常。1949年,解放战争由北而南的节节胜利,使国外商人恐怕货源中断,纷纷来汕抢购现货,使这一年的出口回升到1941年的75%。

潮汕抽纱品的出口销售地区,在该产品开始作为汕头口岸新兴的出口商时,即1900年前后,主要是出口德国和英国。1914年一战爆发,海运中断,对英、德的出口基本停顿,但在上海,开始与美商进行少量交易,出口销往美国。大战结束后,1919年,潮汕抽纱逐步恢复,汕头经营抽纱者大多把抽纱运往上海向外商兜售,主要是卖给美商。1920年以后,华资代理行及外国商行不断在汕头设立,多数经营出口美国的抽纱品,有的在美国各大城市设立总行专营抽纱。忠和洋行的总行在芝加哥,是美国当时的第四大百货公司。柯宝行是总行设在纽约专营抽纱的洋行,号称“手巾大王”。当时德国战败,英国受战争影响,购买力低落,美国一跃成为抽纱品的主销国。这时上海有定期班轮开往美国及欧洲各地,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潮汕抽纱品大都经上海转口外销。1928~1937年间,出口美国的潮汕抽纱品占75%,出口英国、澳洲、南非等国合起来只占25%左右。随后,潮汕抽纱品的国外市场也逐步向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扩展。解放前,潮汕抽纱最盛时期的1937~1941年,出口美国占75%,加拿大5%,香港、英国、菲律宾、南非等国家与地区基本上稳定在2~4%。二战后至解放前,潮汕抽纱的出口,美国占75%,澳洲7%,加拿大6%,香港、菲律宾、中南美洲各国各3%,东南亚2%,欧洲1%。

30年代汕头部分传统工业产品出口情况表(单位:两)

时间

抽纱

神纸

1930年

3,255,160

632,604

1,824,277

3,081,441

1931年

4,395,272

1,325,546

861,204

1,337,546

1932年

7,338,757

1,715,805

1,156,071

1,539,376

1933年

5,816,640

4,974,243

1,361,525

1,600,523

1934年

6,478,159

8,274,782

1,152,333

1,616,076

资料来源:谢雪影:《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社,1935年版,第80—82页。

渔网

潮阳县《海门渔网》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年),汕头有商户接受实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渔网商人的委托,承办加工苎麻活目绫渔网产品的出口任务。开埠后,汕头渔网出口逐年上升。抗日战争前后,汕头渔网出口也有较大发展。

抗日战争前后渔网出口分区表

年度

单位

出口

总量

香港

新加坡

印尼

暹罗

安南

其他

1935

公担

4.127

3.73%

51.61%

0.17%

7.75%

36.49%

0.24%

1936

公担

5451

3.61%

50.54%

0.30%

6.50%

35.98%

3.07%

1937

公担

6029

3.98%

48.13%

0.46%

5.95%

27.19%

14.28%

1938

公担

8015

3.94%

54.07%

0.12%

7.64%

34.22%


1946

公担

2159

33.99%

58.60%


3.18%

4.23%


1947

公担

2122

25.38%

51.53%


4.50%

1.47%

17.14%

1948

公担

3173

19.93%

74.45%


5.55%

0.07%


1949

公担

3182

13.6%

79.56%

0.20%

6.64%



资料来源:蔡庆怀主编《汕头外经贸志》,汕头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印,1993年,第62~65页。

蒜头

蒜头是潮汕地区主要的土特产之一,也是汕头口岸的传统出口商品,主销东南亚各国。在中国蒜头出口的总量中,汕头蒜头的出口历占35~40%,从广东全省的出口蒜头中,汕头也占一半以上。到了日军占领汕头的前一年,即1938年出口量,已跃升至15000吨。

汕头蒜头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毛里求斯、英国、柬埔寨、日本、沙拉越、肯尼亚、巴基斯坦、印尼、德国、缅甸。

咸菜

开埠的汕头:一个出口贸易十分旺盛的埠市

据有关资料记载,汕头咸菜出口的历史很长,抗日战争以前,每年输出量在8000吨以上,主销新加坡、槟城、暹罗,少数销往越南、香港。运销新加坡的咸菜,其中30%转销印尼日里等地。战前东南亚的咸菜全部依赖汕头口岸供应。

日军占领汕头期间,咸菜出口中断,旅外侨胞在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培植芥菜、腌制咸菜销售,但因受土壤、气候的影响,每枞不过0.5公斤,无蕾或包蕾不紧,个子小,且多纤维,储存不过15天,腌制出的咸菜风味不佳。

抗日战争胜利后,汕头口岸咸菜恢复出口。1948年对星马市场输出达到6730吨。这时,开始有一些水客贩卖咸菜到星马市场销售,那时,暹罗菜质量不及潮菜,对潮菜销售不产生什么影响。1949年泰国政府宣布禁止汕头咸菜入口,汕头口岸外销市场缩小,出口仅仅4200吨,相当于战前50%,同时泰国生产咸菜自给有余,还大量向星马出口,虽然质量比汕头采差,但经营者完全是华侨,通过私人关系,给代销商人以各种便利,提高经营着积极性,加上交通运输条件方便,保持质量新鲜,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对汕头咸菜的打击相当严重。

总之,开埠后,汕头凭借得天独厚的港埠优势,不遗余力地将本地蔗糖、烟叶、麻布、扇子、陶器、神纸、鞋等土特产、名产销往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与港澳地区,推动了汕头对外贸易的繁盛,造就了汕头遐迩闻名的百载商埠。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是近代汕头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代汕头发展繁荣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历史启示。



作者:陈友义

上一篇新闻

看看老外有多爱过春节?

下一篇新闻

四川剑阁千亩荒山变果园 小水果铺就东宝致富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