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广福村,一辆满载着青菜头的摩托车在田间行驶(2月21日无人机拍摄)。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将情感和信念混合在里面,在不断尝试中寻求风味转化的灵感。

1898年,涪陵商人将川江一带盛产的青菜头腌制后脱盐、脱水,制成一种新型的腌菜,由于制作过程中要在木箱里榨除盐水,故取名榨菜。得长江航运之利,嫩、脆、鲜、香的涪陵榨菜顺江而下,慢慢征服了人们的味蕾。120多年来,一碟碟榨菜从最初长江两岸百姓餐桌上的佐餐小食,演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国民下饭菜”。

如今,涪陵榨菜在重庆形成了百亿元产值的大产业。在重庆市涪陵区,有一半以上的人从事榨菜产业,60余万农民靠种植榨菜原料青菜头实现增收,榨菜生产企业达到了数十家,并由此诞生了中国酱腌菜行业首家A股上市企业。涪陵榨菜还出口到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泰国、南非等5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齐名的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广福村村民在地里收获青菜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工人在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某榨菜企业的晾晒场上工作(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工人在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某榨菜企业的晾晒场上工作(2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几名工人在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某榨菜企业的晾晒场上工作(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广福村,一辆摩托车的货箱里装满了当地村民采收的青菜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广福村,当地村民在运送采收的青菜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制作工作室内,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林(左)对挑选出的青菜头进行切丝(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制作工作室内,当地妇女在对挑选出的青菜头进行切丝(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制作工作室内,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林(左一)按照传统工艺对切丝后的青菜头进行晾晒作业(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3月22日,在重庆大蓉和餐厅的厨房内,厨师长刘冲在准备用榨菜烹饪美食。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制作工作室内,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林(左)和助手按照传统工艺使用传统器具将榨菜装坛(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制作工作室内,涪陵榨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林(右一)和助手按照传统工艺对榨菜丝进行拌料作业(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在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某榨菜企业的生产车间内,一名工人在检查腌制涪陵榨菜的坛子(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一名工人在重庆市涪陵区一家榨菜企业的现代化榨菜生产线上工作(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一名工人在重庆市涪陵区一家榨菜企业的现代化榨菜生产线上工作(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涪陵榨菜:舌尖上的“国民下饭菜”

3月20日,市民在重庆市江北区的一家超市内选购榨菜食品。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来源:新华网

上一篇新闻

抽中飞猪66+366元机票的人都去哪玩了?我揣着胃药吃广州

下一篇新闻

重庆:RCEP助力榨菜、化工品出口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