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复活”严复的年轻人
新华社福州10月27日电(记者 许雪毅)97年前的今天,在福州三坊七巷,一位67岁的老人离开人世。他翻译的《天演论》广为人知,而他的故事还有很多。他是严复。
如今,当地乡贤及一些年轻人正努力讲好“严校长的故事”,希望让这位文化名人重新热络起来,成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可亲可信的良师益友。
图为严复翰墨馆的严复卡通形象布告牌和公仔。新华社记者许雪毅摄
走近位于南后街7号的严复翰墨馆,戴着圆框眼镜、留着小撇胡须的严复卡通形象布告牌和公仔映入眼帘。
“和严复卡通公仔合影的游客很多。每隔一段时间公仔身上就会出现一些斑驳痕迹,需要我们经常维护。”严复翰墨馆设计总监闫龑说,很多游客来到三坊七巷,被严复卡通形象吸引,知道严复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愿意更多了解严复的故事和精神,这让我们感到高兴。
图为“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商店内部。新华社记者许雪毅摄
严复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是近代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1854年生于福州一个医生家庭,后来投考福州马尾船政学堂。23岁时公派留学英国,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但很多人和闫龑以前一样,仅仅知道严复翻译了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2015年,为了设计严复卡通形象,闫龑大量阅读有关严复的书籍,对严复提出的很多理念产生共鸣:严复提倡海权,让喜欢军事、关注中国海洋事业的他“热血沸腾”;严复强调翻译“信、达、雅”,倡导著作权和版权保护,对做设计的他来说非常有用……
请闫龑做严复卡通设计的是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10多年来,福州人郑志宇努力构造一个“严复世界”:严复翰墨馆与生平馆藏有近300件严复墨宝、信札及其著作的孤本典籍;严复书院开展全民阅读等社会公益活动;“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商店吸引年轻人“打卡”。
图为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在馆内阅读严复相关书籍。新华社记者许雪毅摄
严复翰墨馆团队约30人,除了“70后”郑志宇、“80后”闫龑,更多的是“90后”年轻人。大家针对游客、文化爱好者、青少年学生,分别做推广。
近几年来,三坊七巷每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商店每月销售额达到10多万元,成为游客自拍的“网红店”。郑志宇希望大家在购买严复题材的书籍、文创产品的同时,把严复思想一起打包带走。
严复翰墨馆、严复书院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福建省委党校教授林怡讲述“闽学脉——从朱熹到严复”;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严复全集》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负责人孙汉生讲述“君子严复”;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讲述“家训的渊源与家风的传承”……
三坊七巷名人辈出,除了严复,还有“虎门销烟”林则徐、“洋务运动”沈葆桢、“文学大师”冰心、“一代才女”林徽因等。严复又是“倡导全民素质教育第一人”。从2015年开始,严复翰墨馆团队开发“严校长的朋友圈系列研学养成课程”,已陆续开展200余场,5000余人次参与。去年底严复翰墨馆获颁“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严复翰墨馆青少年教育项目负责老师钟鑫举例说,我们的“严校长研学系列课程之坊巷寻宝”,引导小朋友通过古建筑篇、名人篇、航海篇等主题活动深入探索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了解严复等名人以及他们所蕴含的精神理念,才是福州真正的宝藏”。
在郑志宇的努力下,严复走出福州,不断被更多人所了解。去年底,严复翰墨馆参与协办的严复书法特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延禧宫举行,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为近代名人举办书法专题陈列展。
图为2016年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到台湾做严复文化交流。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2016年和2018年,严复翰墨馆两次开展“严复文化台湾行”,共走访了20所台湾高校,让台湾学子对学贯中西的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有了真切认识。
严复的儿子严琥与台湾板桥林家姑娘林慕兰结为婚姻。如今,严复子孙后裔在台湾枝繁叶茂。近年来,每年郑志宇都会去台湾拜访严复孙女严倬云等人。去年底,严复曾孙、现居台湾的严正来福州考察严复翰墨馆。平时有很多台湾学子到严复翰墨馆参观学习,今年更有几名台湾青年来馆里实习了一个多月。
严复是“中国西学第一人”。在郑志宇看来,严复不仅是福州的严复、中国的严复,也是世界的严复。严复翰墨馆每年接待来访人员超过2万人次,其中有日本学者、新加坡学者、清华大学韩国籍学者、加拿大学者……
“我希望打破时代和年龄的隔阂,让严复这位曾经闪耀的文化故人,重新参与我们的人生,帮助我们赢得更宽广的世界。”郑志宇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