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永远的志摩



永远的志摩



朱成凌

今天,很荣幸能和远道而来的新加坡朋友相聚在美丽的中国黄山。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尊贵的宾客,由衷的道一声:亲爱的朋友,辛苦了!黄山欢迎您!下面,让我们一道,在这激情夏夜,共同感受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永远的志摩!

首先,请黄山市中学生演讲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汪辉和吴琳玲朗诵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拉开解读志摩的序幕。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一首在海内外拥有广泛读者群的诗歌。提起志摩君,人们必定要想起这首《再别康桥》。真挚的情感、淡淡的哀愁、丝丝的惆怅,魂牵梦绕的离愁别绪,通过凝练的语言和严谨的格律,给读者创造了一个独特而难忘的艺术境界,堪称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就是这么样一个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争议颇多,有褒有贬,有毁有誉。诚然,志摩君曾一度写过如《别拧我,疼》等轻浮之作,也有过个别政治倾向不良的作品,但毕竟瑕不掩玉。一些企图指责志摩为颓废反动的论调,显然是有失公正的。中国现代文坛的权威之一,胡适先生曾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对徐志摩有过一段盖棺论定的评价: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如上所述三种情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作“志摩现象”。

走近志摩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名章垿,字志摩,笔名诗哲、云中鹤、南湖等, 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富商家庭,幼时,在诗书礼教熏陶下攻读经书;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就读;1915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和天津北洋大学;1916年,转入北京大学学习政治;1918年,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社会系改读银行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政治;1920年秋,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政治经济学,获得硕士学位。这时期,他接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从事新诗创作。

1922年10月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平民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闻一多、梁实秋和陈西滢在北京组织成立新月社。这个社团取名于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是一个创作倾向复杂而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文化团体,对当时的诗坛有明显的影响。1924年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志摩做翻译,并与之出国访日本。泰戈尔访华期间,公开演讲达三四十次,徐志摩陪同左右,坚持到底,被大诗人称为“有为的青年”。

1925至1927年是徐志摩先生创作以来的丰收期。这以时期,他出版了诗文集多部。1927年以后,先后在上海兴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同时与胡适等人创办新月书店,并主编《新月》月刊。1931年,主编《诗刊》。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机去北平,途中大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上三人全部遇难。辞世时,志摩先生35岁。

感情生活

志摩君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又是辉煌的。闯入她感情生活中的三个女人,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说的偏激些,也是他们毁灭了一位文坛巨匠。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结发妻子,这位小丈夫四岁的女性,十五岁嫁到徐家,十八岁生下长子徐积锴。徐留学英法期间,张一直陪伴左右,当有人问及他爱不爱徐志摩时,张幼仪回答: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是最爱的。可是,这桩包办的婚姻,徐对张是不爱的。对张鄙弃,不理不睬,甚至是残酷的。在张怀次子彼得时,徐让张打胎,产期临近,徐又一走了之。无奈之下,张只有求救于自己的二哥张君劢,产后与徐离婚。张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经营服装公司,主政印度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张幼仪仍以义女的身份,照料、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他策划编印的。
陆小曼,徐志摩一生中举足轻重的又一女性。她小徐七岁,体弱多病,也是一位才女,多才多艺,精通英文和法文。十八岁时,为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担任翻译。她是位画家,师从刘海粟等人。也擅长戏曲表演。二十岁,与军官王庚结婚。二十二岁,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这期间,由于小曼的出现,徐志摩的爱情诗创作走向顶峰。此外,徐志摩称小曼为“眉”,写下《爱眉日记》、《爱眉书信》和《眉轩琐语》等一系列感人至深、情浓欲滴的作品。志摩先生在《爱眉日记》中写道:“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在表述对小曼的思念时,志摩君写下这样的诗句:“忧愁它整天拉着我的心,像一个琴师操练他的琴”。1925年七夕,志摩君引“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终宵”句,袒露对小曼深深的思念。小曼的一句“我总有一天报答你”,成了徐志摩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成了他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唯一寄托。诗人用这样的语句阐明二人的关系:“你是我这一辈子唯一的成就,你是我的生命,我的诗”!一些想像中的细节虚写,更见精神:“你枕头歪了,我可以替你理正;你要水喝,我可以拿给你;你厌烦,我念书给你听;你睡着了,我轻轻的掩上门;有人送花来,我给你装到瓶子去”。

如果没有翁瑞午的介入,徐志摩先生在陆小曼女士的相伴下,可能会迎来一个又一个创作的黄金期,也不可能英年早逝。小曼在翁的诱惑下,整日与之相随,混迹舞场,志摩先生极为不满,屡劝无效。志摩逝世的那天,即1931年11月19日,志摩因不满小曼与翁往来而与小曼发生争执,徐一气之下去了北京。

他此行正是为了赶赴林徽因在北京举行的演讲而登程的。陆小曼女士系农工民主党党员,解放后,受陈毅市长的关怀,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长。1965年4月3日逝于上海,终年61岁。

被志摩称作“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林徽因,系外交官林长民之女,林觉民是其堂叔。和陆小曼一样,林同样是一位才女,曾留学英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她和徐志摩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成为后世不解之谜。

早在陆小曼之前,徐志摩尚未同张幼仪离婚之时,一开始便苦苦追求林徽因。林当时已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先生订婚,后在加拿大完婚。而梁启超先生又曾是徐志摩的老师,这使得他和林的感情陷入尴尬或进退维谷之中。志摩飞机失事的噩耗传来,思成从北京动身赴出事地点,捡得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交与林徽因,放置林的案头。伴林至病逝。

此前,林一直继续发表徐志摩的情诗,而她的丈夫却对此持缄默态度,也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林临终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要求见张幼仪,却什么话也说不出,可是,张却明白了她对志摩的爱。 林徽因,这个让志摩穷追一生的奇女子,却终究没给志摩一个未来。跋涉一生的爱情,没有结局,这或许是爱的另一极致境界吧——爱,超出世俗婚姻的承诺。表现了诗人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爱情的自由和婚姻的幸福。

应该指出的是,徐志摩对爱情和婚姻的观点是严肃的,生活是认真的,情感是健康的,而且具有反封建、反礼教的叛逆精神。

文学创作

徐志摩的一生著有诗集四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四部(《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小说集一部(《轮盘》),译著二部(《涡提孩》《曼殊斐尔小说集》),写过一百多首诗。其中,《志摩的诗》是他的第一本诗集,1925年出版,收录诗人1922至1924年间的诗作55首。这是诗人回国后思想感情的记录,显示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是诗人最为重要的作品。

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以爱情诗为主体,收录1925至1927年间的诗作42首。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系诗人自选集,1931年出版,收诗作39首。而第四部诗集《云游》则是诗人罹难后,由陆小曼编辑的,收录遗作13首,1932年出版。这些诗作是诗人追求爱、美与自由的生动写照,其生命力经久不衰。徐志摩还写过以《大帅》《先生先生》等为代表的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下层平民百姓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作品,这些诗作语言平白隽永,风格洁丽俊逸,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徐志摩的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清丽,在他整个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落叶》收散文9篇,《巴黎的鳞爪》收散文13篇。著名作家赵家璧为他编辑了散文集《秋》。再者,还有为数相当多的作品,散见于报刊,约100多篇。这些,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作品宝库。

最能体现徐志摩散文独特风格的是他的写景散文,冥想小品和日记与书信。作者一再强调自己是个“自然崇拜者”,认为自然界的种种事物,不论其“细如涧石,暂如花,黑如炭,明如秋月,皆孕有甚深之意义,皆含有不可理解的神秘,皆为至美之象征。”他对现实采取不调和不承认的态度,认为社会影响心灵的自由发展,只有自然,才值得讴歌。因而,他用亲切的、充满了感情的文墨,真诚坦率的态度,华丽夸张的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想象,描写了自然之美,营构了一幅幅诗意浓郁、神采飞扬、瑰丽虚幻的画面和艺术境界。《北戴河海滨幻想》《泰山日出》《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和《想飞》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再比如《巴黎的鳞爪》的开篇,作者写道:“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稀罕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整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的——”“巴黎,软绵绵的巴黎”“但巴黎却不是单调的喜剧”,简直是神来之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巴黎的可触可感。可品及可知之妙境,把一座老态龙钟的巴黎古城写的飘飘欲仙、灵动欲活了。

绝对不能不提的是散文名篇《曼殊菲尔》。诗人调动生花的妙笔,把一个异域才女的美艳绝伦写到了顶峰,刘鹗笔下“白妞的唱腔”、冰心笔下“卡拉玛姐妹”的舞姿,遇着志摩的“曼殊菲尔”,会“弃甲逃遁”。

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痛恨军阀战争,热爱祖国是徐志摩散文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徐志摩的散文,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热情真挚,想象丰富,辞藻华丽,描写铺张,文笔轻飘,令人一唱三叹,击节赞赏,在散文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关于日记和书信体散文,当推“摩曼之恋纪实”——《爱眉小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和婚恋,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色彩和艰难险阻,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离婚、失恋、而又再恋的诗人,他们定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诗人那份真诚和执着、小曼的抗世与奋争,却谱写了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段爱之乐章!诗人逝世五年后,小曼将其遗著、日记和书信,以《爱眉小札》为题编印出版,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曾一版再版,风靡海内外。这些书信和日记,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婚恋的悲欢离合,以及情感历程中的种种变化。“痴情丈夫”后来那种哀苦、酸楚、无奈和呻吟,尤其令人扼腕,引人深思,这些声情并茂的散文,同志摩的其他诗文一样,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和华美艳丽的艺术风格。讲到此,我必须打住,否则,我只能活在诗人的作品里了!别了,志摩,连同您再别的康桥!

下面,有请余萍萍和我们一道共同欣赏《再别康桥》(余萍萍朗诵《再别康桥》)。
(此文系朱成凌先生2004年6月3日为新加坡花菲卫理“中华文化浸濡团”来华访问时所作的文学讲座讲稿)

上一篇新闻

特写:“复活”严复的年轻人

下一篇新闻

卫慧棉棉木子美,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女作家,风波过后怎样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