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维卫佛是梵语Vipaśyin音译,也译作毗婆尸佛、毗钵尸佛、微钵尸佛,意译为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小乘教“过去七佛”( 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中的第一位。据说其出世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一劫为13亿4千万年);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十万,第三次八万;他的两位上首弟子分别是骞荼尊者和提舍尊者。

江浙地区曾多次出现维卫佛石像浮海而来或涌地而出等的灵异之说,足见维卫佛深得民间信仰而广为推崇。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绍兴天衣寺曾出土过梁武帝时的金铜维卫尊佛,云门寺也出土过一维卫尊佛;相邻的宁波也曾有过维卫塔、维卫佛塑像,甚至维卫佛殿。可惜都没有保留下来,唯有绍兴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一尊南朝维卫佛石雕造像,以及四明大地流传着的诸多有关维卫佛显灵的神奇故事。

绍兴博物馆的这尊佛像,通高59厘米,两膝间宽45厘米,底部纵35厘米、横38厘米;造型作全跏趺坐式,施禅定印,上身略向前倾,头部比例较大,螺发髻珠,肉髻低平,宽额丰颜,慈眉善目,鼻梁宽扁,薄唇微启,双耳及肩,脖颈粗短,肩膀宽厚,躯体丰腴,仪容端庄,神态和悦;佛像原身为青石雕刻,身着圆领通肩大衣,紧密的弧形衣纹横向缠绕于身,一截衣摆下垂于双腿之间;全身外塑贴金,现在除面部以外大部分外塑已经脱落,斑驳的表面平添了几分沧桑感;佛像背部有三行带魏碑体韵味的楷书铭文:“齐永明六年,太岁戊辰于吴郡,敬造维卫尊佛。”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南齐维卫佛造像(488年)

石佛能够留存至今,自然是渡尽劫波、险难。南齐永明六年(488)制作成的这尊维卫佛石像,最早据说是供奉在苏州开元寺的,后浮海而来;唐大和九年(835)已出现在绍兴城东五云门外的南崇寺了,唐武宗李炎发起“会昌灭佛”运动时(840-846),南崇寺被废,石佛不知去向;到了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有位名叫行钦的僧人在原南崇寺前的水池中得到石佛,并将废弃的南崇寺重建安放石佛,该寺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被赐名石佛妙相寺,到南宋时石佛仍在妙相寺,是越中著名古刹,直到清末寺院衰落。辛亥革命后,乡间名士徐逖园、袁梦白将石佛移至城内戒珠寺;1916年冬,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入城,屯兵戒珠寺内,人们担心石佛遭毁,匆忙将其搬迁到当时的县商会处存放,此间有日本人获悉石佛乃稀世之宝,欲以12万银元购回到日本,遭到各界人士拒绝;1924年,乡坤王子余把石佛迎往开元寺,募资请住持华皋建感岵楼供奉石佛并筑佛龛予以保护;1941年,侵华日军占领绍兴,将开元寺作伪军兵营,日军首领北岛探得石佛信息,派兵拆毁佛龛,盗取石佛,秘藏于伪维持会内,准备伺机运走,幸抗战胜利,石佛终于被保住,并归还戒珠寺,不久又移到龙华寺。新中国成立后,乡贤王贶甫将石佛移交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61年正式由文物管理部门收藏保护;如今,这尊维卫尊佛造像已成为绍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与绍兴山水相依的宁波,历史上有诸多与维卫佛有关的传说,《宁波府志》卷四十一就记载了一个带有怪诞色彩的故事。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最新宁波城厢图(1914年新学会社印)上的宝云寺

哑女者,莫详其氏族,亦不知何许人。熙宁中(1068-1077)见于鄞之戒香寺,婉娈卯角,年若及笄,哑不能言。惟自持帚,垂臂跣足,晨粥午饭,每拾菜滓饧馀啖,人以为颠矣。历人家,预知吉凶,以为欣戚。里士周锷学举子业,女屡至其家,锷知其非常,至则必延以蔬饭。一日,末及食,忽起书偈于壁曰:"三界火宅,众苦俱备,汝诸人求早出离。"后又造锷,值锷趣装将应举,女笑不止。锷疑焉,再三叩之,遂索笔作长短句云:“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披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今君既已壮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锷袭而藏之。一日,露卧镇明岭下,或诃以不检,遽起归寺,长吁坐逝,时三月三日也。锷为具棺榇,瘗之柳亭。后锷见女于京师,追问之,不就。归发其瘗,则空棺也。[1]政和四年(1114),周锷果如哑女预言,赴任广东南雄知府。周在南雄视民如子,颇多政绩,却因言边事获罪而遭受迫害,应验了哑女“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的预语。

还有一回,寺里灶膛没了烧火用的柴,哑女情急之下把自己的脚伸进灶膛当柴烧,只见她的脚被烧得噼啪作响,灶膛里的火也是越烧越旺。等东西烧好了,哑女把脚抽了出来,旁人一看,竟一点也没烧伤。从此,宁波就有了一句流传至今的老话——“有柴烧柴,呒柴烧脚梗”。

在广东,有家专门的铜铸佛像店。一天傍晚,有个女子背了一大包铜料走了进来,双手比划着说要铸一尊铜佛,并写下了“送到浙东明州府戒香寺供奉”字样,然后就走了。店家将沉甸甸的铜料放在桌上,就关门落锁回家了。第二天清晨开门时,发现桌上的铜料居然变成了铜佛,佛相与送铜料的女子一模一样。店家惊奇不已,连忙按那女子所写地址,将铜佛送到了明州戒香寺。戒香寺这边也正准备着为哑女铸铜像呢。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鄞县城厢图》(1936年3月版)上的宝云寺

这个神秘的哑女到底是谁呢?

当时有一个叫卫开的宁波人,在洛阳旅馆里偶遇一位叫李士宁的道士,道士对他说:“先生家乡的哑女是维卫佛,若回乡,可往礼拜。”卫开回到家乡,访寻到城南戒香寺时,方知哑女早已归葬,深以不及见为恨,只好向其画像焚香拜之。

第二年,卫开去杭州,寓居书吏陈式家中,见数十个儿童簇拥着一个小尼姑到来,入门哗然,只是说“哑哑哑”,卫开惊讶茫然,女尼作手势向卫开索取纸笔写道:“大地山河是阿谁,了无一法可思惟。夜来处处闻钟鼓,敲破骷髅人不知。”落款“无来去”三字。

《金刚经》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之说,哑女亦如是说。卫开遂向她说起洛阳道人和戒香寺拜见遗像之事。哑女又书:“须弥山上摆铎,大洋海底摇铃。若问哑女姓字,只此便是真名。”写完后出门而去。卫开追问众小儿:“哑女何人?”答曰:“维卫佛也。”又问:“尔等何人?”答曰:“去问哑女。”转眼皆不见。[2]

一连串的传奇故事发生后,宁波人都认定了戒香寺是维卫佛的宝地。而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神奇故事,在甬上乡邦文献《四明谈助》卷二十二、卷三十中也均给予了详尽记载。

戒香寺,今已不存。根据《四明谈助·戒香庵》记载,位在“县治东南。旧为尼寺,在竹湖坊,唐大中间(847-860)建,名‘白檀’。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戒香寺’额。熙宁间(1068-1077)有维卫佛现哑女身而为说法,铸铜像事之。明初寺废。”[3]:735弘治十三年(1500)迁建宝云讲寺于戒香寺遗址,“住持如璋新建殿宇、方丈、山门,……万历三十四年(1606),住持兴美建维卫佛殿,后圮。……顺治十年(1653)重建。”3:733《申报》1879年8月6日有一则《宁郡得雨》的报道,“宁郡因久不下雨,宗太守于十二日设坛诚求,并诣宝云寺,恭请维卫佛供奉坛内。次早,果获大雨一阵……”[4]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宝云寺大殿:维卫道场(《支那文化史迹》)

据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者关野贞与研究中国佛教史、古建筑的专家常盘大定在《支那文化史迹》(日本法藏省,1941年出版)中所述,“宝云寺……天王殿挂着‘宝云讲寺首刹’之榜,大雄殿有‘维卫佛殿’之题。”[5]书中所附“图90-2 宝云寺·大殿”照片,大门上方横匾中的“维卫道场”四字清晰可辨,因此上引中“大雄殿有‘维卫佛殿’之题”可能是“维卫佛殿有‘维卫道场’之题”之误,随后对大雄殿的介绍也误写成维卫佛殿了。

《宁郡舆地图》(美国国会图书馆1938年11月30日入藏本)及《最新宁波城厢图》(心学会社民国三年四月出版)中,在东堂庙的左侧(或西侧)都标注着宝云寺;在《鄞县城厢图》(1936年3月版)上,云石巷与鄮山街交界的左侧(西侧)就是东堂庙,东堂庙西侧还有一寺庙标记,虽没有标注文字,但对照《宁郡舆地图》与《最新宁波城厢图》显然是宝云寺无疑,也即戒香寺旧址在云石巷上(今近水楼台办公楼与镇明中心小学之间)。实际上,宝云寺“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虽寺院建筑大部已被改建,但明代的柱础石等建筑构件保存完好。”[6]

蒋经国在日记中透露:1949年4月16日,他们一行晨起从天童寺出发,先登小盘山谒摩诃祖师塔墓,再经天童、小白等处而达育王,进午餐、游寺内,登藏经阁观三藏图书后,“由承恩堂登车言旋,途经宁波南门外,觅得柳亭庵‘目讲僧’之墓地及其塑像,甚为欣喜,盖父亲幼年曾听乡人传说‘目讲’堪舆之精,神效无比,故以一观为快也。”[7]蒋氏父子所到的柳亭庵就是周锷葬哑女的柳亭,哑女之墓就是文献中所谓的维卫塔也。

据明钱文荐写于万历丙辰年(1616)八月十五的《柳亭庵复田记》所述:“庵始于唐天复二年(902),隶境清寺。而寺故为柳使君所创,犹吾慈之有阚太傅舍宅为普济寺是也,柳亭亦使君别业改为庵。林壑幽清,寺僧鸿绍领之。绍没,葬此地;而绍所授记十三徒,皆累累聚骨其中。至国(明朝)初,有目讲僧者,得大龟养之十年,行住坐卧与龟不相离也,其主僧恶之。一日,乘师他宿,椎杀龟。龟夜见梦曰:‘吾龙种也,左右目能知天文、地理,今已矣。顾与师相处久,无以为别,别当流泪,师第取泪涂目,涂左则能知天文,涂右则能知地理矣。’已,师哭龟,见龟目果有泪,亟取泪涂目,涂其右遗其左,而师但能洞识堪舆。”3:1019-1021

目讲僧者,不知姓氏里族,或曰元进士晦迹为僧,精于地理、善风鉴,为人卜葬无不奇验。殁后葬于柳亭庵,留有地理书《索隐》数卷,后人更名《山洋指述》行于世。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柳亭庵遗址(今润江公园,亭已不存)

按照文献记述,“柳亭庵,县南二里……名水陆院”,“三面距水,左为郑郎堰港,堰外即甬江;右为灵感庙前港,庙后即南塘河;前对薛家山,山外有洪碶桥,分水落江;后坐后洋河,河外即南城。”与海曙区南门街道澄浪社区原小南海花苑(今润江公园)的区位特征相吻合,在小南海建成前,这里曾先后做过“纸盒厂”[8]“宁波造纸厂、家禽加工厂仓库”[9]。2003年1月,社区居民自行设计、集资三万、历时三月,在南塘河一侧河畔空地上,用梅园石砌起了一座“柳亭”。石柱上镌两幅楹联:“千载柳亭傍古堰,四明佛地在澄浪”,“柳引清风波上下,亭连芳草水西东”。又勒石《柳亭小记》于亭边:“柳亭者,初创于唐,今澄浪小南海筑孔。亭桥相依,立塘河西岸。昔明州城南戒香寺,传维卫佛现哑女身,知过去未来,无疾而覆盖,茔柳亭庵。其遗址即今之亭所在。沙水交会,林壑清幽,向为南郊胜地。”[10]

可惜因220KV澄浪变电站工程建设的需要,小南海地块被征用,建成没几年的“柳亭”及旁边的“柳亭小记” 勒石均被夷为平地,柳亭庵最后的一点痕迹随着润江府的建成而消失殆尽。

慈溪人释云噩(1285-1373)曾写有《哑女传》,言“吾乡古号三佛地,三佛者,育王之释迦舍利、岳林之布袋弥勒、补陀之观音也。或谓补陀菩萨耳,既以为佛,似不类,顾岂戒香之哑女欤?哑女,维卫佛也,以之而三,孰曰不可?”[11]以维卫佛(过去佛)、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弥勒佛(未来佛)来诠释“四明三佛地”大概就肇始于此吧。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柳亭庵图(《柳亭庵志》明•李桐)

明朝末年,居住于戒香寺(时为宝云寺)旁的永嘉寿昌寺无染上人将《哑女传》移交给了李桐(1598-1646),李桐在此基础上编辑了《柳亭庵志》,韦克振、林冲宵、李康先、史成大、陆世科、张时彻、沈明臣、范钦、余有丁、沈一贯、屠隆等显宦名士数十人为其作文赋诗,更有99岁张太白庚星为其撰文。[2]《柳亭庵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特别是书中的《柳亭庵图》与《维卫佛像》更是弥足珍贵。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维卫佛像(《柳亭庵志》南明弘光元年刻本)

2009年6月,宁波市海曙区“维卫古佛文化研究会”成立,会长由区佛教协会会长、看经寺监院净修法师兼任。研究会挂牌于长春庵(最近作为长春门文化公园一部分拆掉重建中),面对南郊路、向阳桥的庵门一侧。这里与柳亭庵遗址相距一箭之遥,同处南塘河边。研究会以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研究人员,以及文化学者、考古专家等自愿组成,旨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开展维卫古佛的文化研究和服务。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女童石像(崇教寺遗址出土)

2010年9月至1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崇教寺遗址(原偃月街小学址)进行考古勘探和挖掘,在一宋代散骨池内挖掘出了一尊梅园石童子造像,高约30余厘米,模样为女童打扮,身材雍胖圆润如大阿福,头微侧、梳双挂垂环髻,身穿对襟无袖菊纹小袄,脖子上垂挂一条卷草纹飘带,下穿宽松裤,手腕戴镯子,双手合十,赤足趺坐于莲花之上,形象敦厚憨实。结合文献对于哑女的描述、《柳亭庵志》中的《维卫佛像》,以及绍兴博物馆馆藏南朝维卫佛石雕造像,可以断定这尊童子石像是维卫佛尊像(哑女)。而“崇教寺内塑三佛(维卫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明徐时进、范汝樟为之作记”[12]的说法,恰好可以印证上述推断。

为了保护和弘扬维卫古佛文化,有关部门决定在看经寺内重建维卫佛殿。

位于海曙区段塘西路129弄26号的看经寺,最初是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的明福院,治平二年(1065)赐额“普照”,明洪武元年(1368)扩建并改名为看经寺。根据清蒋学镛《看经寺碑记》的记述,家住励江岸的半州公,听闻明福院后面有一块草地,牧童放牛至此,牛跪着不肯上前;励半州至现场探看,俯耳细听有鱼鼓音,叫人挖掘见石函一个,内藏法华大经注解一部;因半州公母亲笃信释氏,于是他就与明福院住持性空法师商量,独资扩建寺庙并更名。

看经寺历经明成化元年(1465)、正德年间(1506-1521)两次大修,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建时,已是占地约十二亩,殿宇佛像僧舍等全面恢复的佛教道场,五年后毁于一场大火;康熙三十九年(1700)僧本行、恒修、碧云、慧安等复建;[13]民国十二年(1923)七塔寺慈运长老法孙指南法师(1886-1947)住持看经寺,经近二十年辛劳,所有殿堂修复一新并有增建,规模超前、巍峨庄严。看经寺获“弥勒楼阁”誉称,指南被尊为看经寺中兴之祖师。[14]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看经寺原址的古樟树(2021.9.26)

新中国成立后,寺僧逐渐四散,先是作为军用粮库,驻守过部队;后改为地方粮库,并先后办过磷化钙药厂、水泥厂和麦芽厂,最后被卖给了私人老板,殿宇佛像僧舍已全毁,至今仅存山门前的两颗古樟树、两颗广玉兰(四棵树在1995年均被海曙区政府列入二级古树名木保护)及清代宝鼎足六角石狮子底座。[15]二十世纪末,有僧人净修在离原看经寺约十米的河东岸原新福庙址(即今址)重建看经寺:1998年建成大殿和东西厢房,2000年4月28日,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2001年添建药师殿、新福殿,2004年添建天王殿、地藏殿、康将军殿、新内殿。[16]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维卫佛殿(看经寺,2021.9.20)

2015年维卫佛殿正式落成,看经寺继宁波历史上的宝云寺后,再次成为集未来佛弥勒(天王殿)、现在佛释迦摩尼(大雄宝殿)及过去佛维卫(维卫佛殿)于一寺的千年名刹,这应该是宁波唯一、世上独有。

维卫佛殿坐落于看经寺大雄宝殿之后,殿门上方是云纹金匾,酷似弘一法师书体的“维卫佛殿”四个黑色大字是净修法师亲书的,廊下石柱分别有两幅对联。内侧两柱是已故曹厚德先生撰并篆的“四明三佛地,首供维卫世尊,合境慈云广被”“两浙众伽蓝,重建看经古刹,群生法雨均霑”;外侧两柱是王介堂先生撰净修法师亲书的“重开宝殿,祈海定波宁,甬上长称三佛地”“再塑金身,佑风调雨顺,寰中齐仰四明天”。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维卫佛像(看经寺2021.9.20)

进入大殿,抬头是便是维卫佛坐像,螺发髻珠,肉髻低平,宽额丰颜,慈眉善目,鼻梁宽扁,薄唇微启,双耳及肩,脖颈粗短,肩膀宽厚,躯体丰腴,仪容端庄,神态和悦;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摇铃,左手扶膝,全跏趺坐于仰覆式莲花宝座之上;眉间有白毫,袒露的胸间有一大大的佛号,背后是火焰纹的身光,浪花纹的内圈均匀分布着七尊坐佛。手执法杖站立两旁的自然是他的上首弟子骞荼尊者和提舍尊者,只是笔者孤陋寡闻,实在是分不出谁是谁了。

佛前的两根柱子上是曹厚德先生撰并书的对联:“佛祖座前,观须弥山头摆铎,妙矣三空宝相”“看经寺内,听大洋海底摇铃,安然万劫金身”;靠门的两根柱子上则是王介堂先生撰联并书的:“一寺供三佛,北宋名蓝,九品莲花开妙相”“四明敬六和,东方乐土,万家世庶沐慈恩”。

大殿两侧墙壁下部以丰子恺的18幅(每侧9幅)木刻护生图为装饰,腰板上置24诸天(各12尊);再上则是净修法师用蝇头小楷亲书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左侧)《药师琉璃光如来本原功德经》(右侧),靠窗空白处各悬一观音宝像,左侧是《观世音菩萨送子图》,右侧是《观世音菩萨宝相图》,作者均为瞿蓓。

从戒香寺、柳亭庵到看经寺——维卫佛的四明传奇

哑女塑像(看经寺2021.9.26)

维卫佛背后则是维卫佛显身哑女立像,头上肉髻螺发,宽额丰颜,慈眉善目,鼻梁宽扁,薄唇微启,双耳及肩,脖颈粗短,肩膀宽厚,躯体丰腴,神态和悦;外穿通肩坦胸大衣,下穿裙衣,右手叉腰左手持帚,一副傲世不恭的形象。

根据朋友提供的线索,对看经寺作了两次探访,虽然都不在维卫佛殿正常开放的日子(每月初一、十五),但都得到了热心的接待,只是二次均未碰到净修法师,没有办法直接请教维卫佛殿内部安排的缘由,后来听说法师去新加坡深造,寺院现全权委托给然辉打理,但也无缘相见,添加微信也暂无回应,有些问题也只能等到来日缘来时再作深究了。

文:叶立标

[1] 唐圭璋. 宋词纪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118-119.

[2] 宁波市鄞州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四明文录 《鄞州文史》精选 文化卷 振衣千仞[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7.8: 464-469.

[3] (清)徐兆昺著. 四明谈助 上[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3.7.

[4] 宁波市档案馆编. 《申报》宁波史料集 1[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3.11: 373.

[5] (日)常盘大定, (日)关野贞著; 王铁钧, 孙娜译.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全本精装版 第4卷[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6: 272-273.

[6] 林士民, 沈建国著. 万里丝路 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2.10: 199.

[7] 蒋经国著. 蒋经国自述[M].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4.5: 217.

[8] 政协温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温岭文史资料 第4辑[M]. 1988.9: 58.

[9] 宁波市地名委员会. 宁波市地名志 市区部分 第1册[M]. 1993: 77.

[10] 赵柏田著. 社区人 关于一百二十万人的现场笔记[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3.11: 82-88.

[11] 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28 史部·地理类[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548.

[12] 傅亦民著. 宁波宗教建筑研究[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3.7: 119.

[13] 宁波市佛教协会编. 宁波佛教志[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5: 27-28.

[14] 宁波市鄞州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青史留痕·人物卷[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7.8: 394-422.

[15] 陈武耀著. 那盏青瓷油灯[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2.10: 60-63.

[16]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 甬上风华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海曙卷[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2.10: 61-63.

上一篇新闻

海阳let's go!2018潍柴动力·仙境海岸海阳国际马拉松明日开跑

下一篇新闻

豆瓣日记: 我的衣橱物语上篇-豆er收纳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