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深度丨探路者易主后“出圈探路”:2.6亿跨界芯片投资者“不买账”,实控人背后闪现芯片投资基金身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陈慧洁 上海报道
近年来业绩陷入低迷的本土户外服装龙头探路者(300005)频频“出圈探路”。
近日,探路者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这次要跨界当下最火的赛道——“芯片行业”。
公告称,探路者拟与嘉兴源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嘉兴源阳”)、厦门曦煜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厦门曦煜”)共同收购北京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芯能”)80%股权,成交价格为3.5亿元,其中公司以自有资金2.6亿元收购北京芯能60%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芯能主营业务为LED显示驱动IC设计和Mini LED产品。虽然是涉足前景广阔的芯片行业,但探路者的这次跨界并未获得资本市场青睐。9月22日,探路者低开低走,早盘最大跌幅一度超过8%。截至收盘,报11.18元,跌幅4.53%。23日,探路者股价跌幅近5%。
作为一家户外服装品牌公司,探路者为何要跨界芯片行业?被并购方北京芯能又是何方神圣?
9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探路者证券部发送了相关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有回复。
仅7人社保的芯片公司
芯片行业是当下最前沿的硬科技之一,北京芯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了一家服装品牌去跨界投资?
公开信息显示,北京芯能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19年10月,主营业务定位为LED显示驱动IC设计和大型显示屏用Mini LED产品的生产。产品类型分为IC产品和封装产品(LOSPKG)两大类以及技术服务,其中IC产品包括压力传感芯片(Forcesensor)、Mini LED Sinage、Micro LED。主要产品包括Mini/Micro LED显示驱动芯片及模组产品,用于室内外LED直显大屏及电视、电脑、VR/AR为代表的背光显示屏幕。
上述介绍中,IC设计、Mini LED、VR/AR等,均是当下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概念。
不过,从经营模式上来看,北京芯能的研发设计主要在其100%持股的株式会社Silicon Inside(简称“SI”)公司进行。后者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一家注册地在韩国的公司,北京芯能的主要管理层与SI高度重叠,并且大部分为韩国籍。
也就是说,北京芯能的技术主要来自于SI,公司本身更多提供技术服务、销售业务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查询启信宝数据发现,2020年北京芯能的社保人数仅7人。在此次收购之前,北京芯能于2019年获得过天使轮投资,投资方为合肥桉树资本管理。
探路者还表示,北京芯能的核心技术人员在行业内拥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具备丰富的显示驱动IC设计经验和研发应用能力。技术上,拥有成熟的Mini LED AM全产品芯片设计及解决方案能力。拥有先进的Micro LED全彩驱动芯片设计及解决方案能力。在未来核心巨量转移技术上,有领先性技术及明确落地时间表。
虽然探路者称北京芯能的技术十分领先,但实际业绩表现平平,且体量较小。
北京芯能2020年度营收为209.3万元,净利1357.6万元;2019年营收为719万元,净利167.9万元;2021年1月-5月,实现营业收入158万元。截至2021年5月31日,总资产3986.2万元,总负债2445.6万元,资产负债率达61%。
本次收购还设置了业绩承诺:要求北京芯能2021年度合并报表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7030.2万元,扣非息税前净利润不低于0元;2022年度及2023年度合并报表扣非息税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597.5万元及1.7亿元。
这与目前北京芯能的实际业绩相差不小,这意味着要完成2021年的业绩承诺,北京芯需要在7个月实现近7000万元的营收。
最新的收购进度显示,探路者目前已经支付2200万元的交易保证金,后续将分两期以现金方式向转让方支付剩余交易价款。
需要注意的是,探路者提示投资者,由于本次交易标的涉及到海外公司,交割先决条件满足过程中须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续交接工作较国内并购相对复杂,交易进展存在不及预期的可能。
跨界芯片的背后力量
探路者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涉足显示驱动IC设计、研发、芯片封装产品等领域的新业务,与原有户外用品业务协同发展,两块业务分别由独立的团队进行管理运营,并由公司总部进行资源的统筹及协同,有效增强公司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北京芯能也能充分利用公司平台和资源整合优势,获取资金支持、市场拓展、管理赋能和制度保障,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力。
其认为,切入显示驱动IC领域,不仅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该领域相关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因此,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改善资产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未来盈利水平,因此,本次交易是合适且必要的。
但是,作为一家服装品牌去涉足完全陌生的领域,属实让外界怀疑后续管理的专业度和可持续性。
除了产业发展的需要、芯片概念备受市场追捧之外,探路者此次跨界的背后,有没有其他潜在的推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今年年初探路者的易主,或许对本次收购北京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年2月,探路者宣布完成实控权变更。通过协议转让等方式,北京通域众合科技发展中心(有限合伙)(简称通域众合)其一致行动人北京通域高精尖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简称“通域高精尖”)合共计拥有探路者1.21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13.65%。
由此,创始人王静和盛发强夫妇正式告别公司实控人身份,公司的控股股东变更为通域众合,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李明。
启信宝数据显示,通域众合成立于2020年6月,股东为通域高精尖、北京通域合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事务合伙人),持股比例分别为99.83%、0.17%。
其中,通域高精尖成立于2019年7月,是由北京通域合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管理的一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首期募资30亿元,总规模预计募资100亿元。
探路者曾公告,通域高精尖主要遴选具有长期发展潜力,通过扶持可进行主营业务深度发展或产业链整合,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投资企业,并从财务优化、公司治理等方面对其进行多维度投后管理与增值服务。
有意思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通域高精尖的背后,就隐现芯片产业投资基金的身影。
通域高精尖的股东中持股比例最高的是北京集成电路尖端芯片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根据相关资料,该股权投资中心主要聚焦于集成电路高端及专用芯片设计方向,投资物联网、人工智能、汽车电子、云计算、移动通信、功率器件、柔性显示等关键领域的芯片设计企业。
进一步穿透股权关系可知,北京集成电路尖端芯片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的第一、第二大股东分别为北京通州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前者的实控人是北京市通州区国资委;后者的最终实控人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成立,基金总规模300亿元,主要投资项目包括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项目、研究中心、资本并购重组等方面。基金将采用母子基金组合,其中母基金金额90亿元,子基金中制造和装备子基金首期规模60亿元,设计和封测子基金首期基金规模20亿元。
而探路者新任掌门人李明也有芯片行业从业经历,其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教研室教师、国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联席总裁。
从上述情况来看,探路者跨界芯片行业,或从通域众合上位后便有此意。
再度跨界前景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探路者第一次试图通过跨界经营提升来改善业绩。
探路者由盛发强与王静夫妇成立于1999年,并于2009年成为中国首批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之一,有“户外运动第一股”之称。
上市后,探路者业绩一路攀升。2009-2014年,分别实现营收2.94亿元、4.34亿元、7.54亿元、11.06亿元、14.45亿元、17.15亿元,净利润4403.40万、5389.54万、1.07亿、1.69亿、2.49亿、2.94亿。
从2013年开始,探路者频频“出圈探路”,围绕户外、旅行、体育三大业务板块布局,2015年7月正式搭建户外用品、旅行服务、体育产业三大事业群,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动作:包括收购“新加坡携程”在线旅游平台Asiatravel、户外平台绿野网、易游天下、北京行知探索旅行社、图途(厦门)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等。
2015年,探路者业绩首次出现下滑。王静曾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前几年探路者为扩张旅游版图进行的多元化转型的确不成熟,一系列对外投资反而成为主营业务最大的拖累”。
2018年,探路者决定实施“回归主业”的新战略,将聚焦户外用品主业,对旅行、体育等领域与户外主营业务相关性较小的业务和投资项目逐步进行剥离及退出。2019年,探路者一连处置了易游天下、青岛馨顺达、上海探路者户外用品、绿野国旅、探路者国旅、美景联动、济南探韩等7家公司的股权。
只是聚焦主营的决心并未扭转探路者的颓势,2年后,探路者易主,并将手伸向了更为“跨界”的芯片业。在新的管理团队下,公司经营会迎来新的开始还是会重蹈覆辙,充满未知。
“近年在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国内企业放手一搏进入芯片行业。一方面,在芯片供应危机之下,企业自研上游芯片能够保障供应,掌握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芯片的高科技属性,研发周期长,也要警惕部分跨界企业盲目追逐热点或政策红利的行为。”粤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