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深圳特区40年巨变折射中国道路优越性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张超文 王攀 李佳鹏 孙韶华)从1.97亿元到26927.09亿元,GDP增长13000多倍;从最高楼仅有3层,到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近1000栋;从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到登记商事主体近320万户,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到先进制造业占比超过71%……40年间,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到新时代的“示范区”,深圳书写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罕有的奇迹,在这里改革创新大潮不断喷涌。

“就是要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广东,首站即来到深圳前海。2018年10月,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前夕,总书记又一次踏足深圳。在这片改革前沿地,总书记向世人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

深圳特区40年的巨变,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掀起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大潮,引领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深刻变革壮举的生动注脚,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优越性,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突围:标注中国道路逻辑起点

2020年,当全球不少城市仍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际,深圳经济率先“V”型反弹,疫情下的经济成绩单飘红。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

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背后,是40年来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发展中厚积的力量,锻造的以创新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热土。

先进、智能已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在超过1万亿元体量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71.9%和66.6%;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70%。

从建设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到全国首个企业“秒批”系统上线启用,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当前深圳的市场活力充分迸发。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登记商事主体近320万户,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40年间,深圳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现代化大都市。而在4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

历史不会忘记,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000港元。对于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老支部书记张伟基而言,那是“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的惨痛回忆,也是翻天覆地的艰难开始。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在人类史册上镌刻下中国共产党一场历史性的伟大觉醒。

中国大变革的号角轰然鸣响,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并不是一场注定胜利、志在必得的轻松远征,而是“杀出一条血路”的破釜沉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事求是,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突围,是一条在无路中走出的新路、好路。

在石破天惊中实现突进,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无数开创性的举措,就是从深圳的“冒天下之大不韪”,最后积累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

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创造一天盖三层楼的奇迹;

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冻结原有级别、工资等级,实行聘用制;

创办第一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

这一项项的“第一”,像一声声春雷,惊动神州大地。通过率先打破计划经济的重重壁垒、率先摸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自身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在《向深圳学习》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从1979年的1.97亿元到2019年的26927.09亿元,深圳GDP实现历史性飞跃,经济总量超越香港,也超过瑞典、罗马尼亚、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全国的经济总量。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飞跃。按常住人口1253万人计算,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19.33万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比1979年的人均606元翻了319倍,与韩国人均GDP基本相当。

城市面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已有约1000栋,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拥有近千座公园、被誉为“公园之城”。

深圳走出的道路,成为“中国道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个缩影。

“从建立之初,深圳的改革就被赋予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一特色,形成了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坚持‘特’区使命、不怕牺牲短期利益、敢于突破既有经验的‘深圳模式’,而这也正是取得伟大成功的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深圳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陶一桃说。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看来,深圳为摆脱贫穷的社会主义勇敢先行探路居功至伟,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上是能够长出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特区姓“社”不姓“资”,社会主义不仅能够摆脱贫穷,还能够富起来,将来也能够强起来。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造就发展奇迹

2020年8月6日,世界500强企业戴尔集团在中国的首个全新项目落户深圳,专为小企业提供产品零售、解决方案等一站式体验。深圳拥有超过200万家中小企业,占总企业量的99.6%,这也是吸引戴尔项目落户深圳的重要原因。

“我们看好深圳公开透明、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深圳市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投资计划。我们对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充满期待。”戴尔科技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王利军说。

戴尔只是众多看好深圳投资前景的外资企业之一。数据显示,仅今年以来,深圳新设立外资企业就近200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40亿美元。

这片面积不大的土地俨然成为诞生世界级企业的“梦工厂”。一个并不具备强大科研资源的城市,却不仅拥有招商、平安、中集、万科等传统行业的巨头,也出现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全球知名企业。

“用脚投票”的企业如春笋般涌现,这就是对市场经济土壤最生动的注脚。这是“一根注入外来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宝贵试管”,是“在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地方生长出来的市场经济的绿洲”。

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门口矗立起一块醒目的标语: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披荆斩棘的解放思想之路越拓越宽,背后一系列制度变革、一系列观念更新、一系列毅然行动形成巨大合力,开启一段历时40年的上下求索。

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程,如果没有1987年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政策,就没有今天华为、腾讯等企业的茁壮成长。如果没有一系列从计划到市场的突围,就没有今天的“深圳奇迹”。

率先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率先实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首开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我国发展资本市场之先河……

从外商投资企业改革,到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趟过一条河,就需要无数石子铺成的路:需要创新融资制度,需要改变投资管制,需要引进竞争机制,需要改革外汇管理体制,需要突破土地管理模式,需要改变工资决定和福利分配机制,需要改变商品的计划定价机制,需要引进新的激励模式……今天我们在中国经济中观察到的很多新体制,几乎都能在深圳找到影子。市场经济的制度力量和小政府的大力量的有机结合在这片土地上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深圳的发展奇迹,归功于坚持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正是这样的体制先行先试优势,使深圳汇聚天下英才、搭建创造平台,唱出时代大戏。

深圳的发展奇迹,揭示出了中国特色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又以其路径选择的正确性和发展的辉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脚步,掷地有声地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转型:创新驱动引领改革之路披荆斩棘

今天,人们谈论深圳,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加工”“模拟仿制”,而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

“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超过300项,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被称为“全国首家互联网银行”的微众银行就是前海改革创新的产物。该行行长李南青说,微众银行贷款客户中,79%为大专及以下学历,73%的贷款总成本低于100元,有效用户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联合国知识产权署2019年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地区位居全球创新城市的第二位,已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中的最新注脚。

但探索的路上从来都是荆棘丛生、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学家总结的中国经济改革策略经验中,“试验改革”成为最没有异议的概念之一。而“试验改革”并非仅仅是“错了再试”的经验主义,更是一个又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主动求索的进程。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济特区优惠政策时代逐渐谢幕,深圳由“探路者”回归为普通奔跑者。但深圳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全国的全面推开,深圳从“单项改革”迈向“综合改革”的深水区。

面对“特区不特”的考验,面对“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难题……深圳刀口向内,换挡转型,将率先引领、争取主动的改革精神一以贯之:90年代中期,将高科技企业打造成深圳的支柱产业;2000年率先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2008年率先布局生物技术、新能源、互联网等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率先布局新一代存储处理技术、新材料等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率先培育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

“90%高新科技成果在企业产生,90%专利由企业研发,90%高端人才在企业工作,90%研发资金靠企业投入。”这是深圳的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者迄今依然会津津乐道的“四个90%”。

2018年2月,深圳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通过百余项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不断通过法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深圳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条例即将实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措施减少近三分之二,政府服务不断优化……

“深圳以率先创新的实践和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选择,首先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印证了创新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繁荣的生生不息的源泉。”陶一桃说。

如今,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已拔地而起,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续写奇迹。

前行:勇立潮头开启中国道路新征程

如今,从力促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者,再到筑牢基础、打造先行示范区“中国之治”样板间,中国的深圳已成为“世界的深圳”,成为筑牢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引领科技发展的“全球引擎”、展示中国形象的“最佳窗口”。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既是时代的宣示,更是人民的心声。

从打开“一扇窗”,到打开面向全世界的“大门”。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设立后,1984年我国宣布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8年海南改制为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1990年宣布开发上海浦东,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挂牌设立……一座座城市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

“就是要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广东,首站即来到深圳前海。

2018年10月,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前夕,总书记又一次踏足深圳。面对时代之变,重申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自身实际,以重点领域改革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注重落实中央的顶层设计,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经济领域重点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谋求高质量发展。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这意味着中央寄望深圳从过去的“单项冠军”变成“全能冠军”,意味着深圳要作为国家“战略代表队”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率先冲刺。深圳逐条对照意见制定行动方案,明确了2019—2025年建设先行示范区的127项具体任务,开启全方位先行示范、走向未来“无人区”的新征程。

202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将迎来40周岁的生日,先行示范区建设也刚满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回望深圳、回望中国这段不凡历程,更加深切体会到改革开放对于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深远的未来昭示。

“40年来,深圳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长壮大提供了一个真实样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了极大的尊严荣誉,也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增加了底气。”张占斌说,“深圳奇迹”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如今,站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全新时代方位,作为拥有自贸区、湾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多重身份的特区,还将续写“深圳奇迹”,努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建设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担负起“探路先锋”的重任,勇立潮头开启中国道路新的征程。(完)

上一篇新闻

​读史 | 早春的气息——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纪事

下一篇新闻

邻国总统突然辞职,接任者曾是联合国副秘书长,与中国渊源颇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