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前期分析及己见

首先:分析我国产业链对世界的影响力

鉴于事实需要及历史进程的论证时效,本文只借鉴历史数据文献综述(2015年及以前的数据)。


中国产业链历史数据描述


一:贸易保护冲击中国产业链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依据WTO 统计,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成员。仅在2008年全球新发起的208 起反倾销调查和14 起反补贴调查中,涉及中国的分别占总数的 35% 和71% 。中国为什么频频受到贸易保护主义侵扰?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产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金融危机是直接因素.随着全球经贸交往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体之间的摩擦日见频繁,这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益博弈加剧的规律性表现。中国产业链之所以受到贸易保护主义侵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中国作为新兴贸易大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规模日益扩大,在市场竞争愈益激烈情况下,发生贸易摩擦和纠纷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二是经济衰退期间各国更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规律性的表现。三是有的世贸组织成员滥用规则。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立新说,自 1993 年起,中美贸易间美国一直处于逆差,这种长期的逆差必然导致美方对中方频频挑起贸易争端和摩擦。此外,后金融危机过渡时代各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必然会掀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这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与中方博弈的需要。

对外贸易受到重大威胁

国外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的产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陈文敬说,与日俱增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对国际贸易构成严重影响的又一重大威胁。据调查,仅 2006 年中国就有 15% 的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造成贸易机会损失 1400多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 15% 。还有,中国已连续几年成为美国 337 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机电产品为重灾区。我国外向型制造业基本上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对我国的产业链造成非常严重的冲击。

二:改善措施: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论坛――改善产业链,形成对外贸易的新优势。应在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高端产生,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发动产业链优势,逐步形成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优势,提升中国外贸企业在全球的地位,延长加工贸易的生命力,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制造等高附加值链条转型。提高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强外贸企业品牌建设和经营,完善并强化其结构,提高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应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竞争优势。

三:中国谋取世界产业链"上位"

在2001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最为集中的反映在中国的外部经济特征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方面。

数据:2001年至2007年6月,贸易顺差为5023亿美元,是1981年至今累计贸易顺差的78.4%;而2005年至2007年6月的贸易顺差接近4000亿美元。

近几年贸易顺差快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正在实现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向依靠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比较优势的转变。

四:中国产业链变化:

1, 中国的对外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数据: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迅猛,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已占85.6%,2006年达到93.6%。我国的消费品、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都大幅增长,但其结构逐渐从消费品占大多数转变为中间品和消费品占大多数。从1995年到2010年,我国中间品出口所占比例从40%增加到50%,资本品出口比例从10%上升到约为25%。

2、中国的贸易增长范式正在发生着变化. 其一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差额的变化上。数据: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初级产品的进出口逆差快速增长,2001-2006年这一逆差达到3877.23亿美元,占1995年以来初级产品进出口逆差总额的90.28%。而同期工业制成品的顺差则达到7776.96亿美元,占1995年以来工业制成品顺差总额的78.91%。对比1995-2000年和2001-2006年两个阶段的贸易顺差数据,我们发现,1995-2000年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和初级产品贸易逆差之和为1661.46亿美元,而2001-2006年间这一数额达到3899.73亿美元,后者比前者翻一番还多。最新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上述趋势还在进一步的扩大。2009年1-6月,初级产品进出口逆差为795.4亿美元,工业制成品的顺差则为1920.6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制造业进出口为主导,并辅之以初级产品进口的国际分工贸易模式。

总结:第一是贸易保护对中国产业链的伤害!金融危机是主要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伤害在于他国的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伤害。

第二是关于改善中国产业链的建议

第三是中国在世界产业链的表现。顺差快速的扩大

第四是中国产业链的变化

世界产业链

现状: 近20年世界范围内所呈现的生产的“碎片化”,即全球产业链扩散化,加深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也使得贸易与技术、制度和政治之间的互相影响日益复杂化。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提出了新的命题,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又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不再符合传统全球产业链理论的一些定义和预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价值链的各层级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更,但所有订单并不可能真如理论所言随心所欲地转移,因为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全球产业链所呈现的不断带动更多国家参与的扩散化特点,与部分区域优势日益成熟,并使得价值链末端日益重要的趋势,竟是并行不悖的。

以亚洲地区为例,1985年这个区域的主要贸易参加者是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日本作为主要的采购者,地位十分突出;1990年时“四小龙”的崛起,仍然是依靠日本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但同时日本也是对该地区的最大出口国;1995年开始,美国成为这个区域价值链的发起者,通过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排布供应链,后来还有菲律宾加入;2000年以后,中国通过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密切联系,进入日本与美国的供应链中,并成为最大的供应商;2005年以后,亚洲供应网的中心完全移至中国,中国成为中间产品的核心生产地,面向美国与欧洲国家,同时又接受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中间产品,许多标注“中国制造(Madein China)”的产品其实已经演变为“中国组装(Assembled in China)”。

简而言之,在亚洲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传统产业链分工预想中可以灵活转移和变动的契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较为固定和互相依赖的。20世纪末经济学家哈德森在亚太产业链中观察到: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能力是研发与生产能力,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能力是设计与市场营销能力。但是现在,即使是中端的集成和组装能力,以及末端的专业化水平,似乎,都对价值链的竞争力较之从前有更大的影响。

所以一方面,产业链日益扩散,更多的国家参加到产业链分工中;一方面,产业链又日益集中在某些已经成熟的区域,对这些区域形成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并以这些区域为核心呈现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因此,过去垂直和水平分工的平面产业链布局,实际上正在被多层级多核心的立体网状布局所替代。


总结:

全球产业链渐渐趋于扩散化。以亚洲为例。

所以曹总没说错,但是不要害怕!

因为,本就是无、何惧失去!

去中国化产业链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因为,

我们被逼着什么都会!

什么都行!

什么都有!

最后说一句,就业率会由此显著上升,这不是很好吗(✪▽✪)

上一篇新闻

“狮城”新加坡的风水格局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双节日遇上长周末玩起,不过出门只看到了车然后就是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