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示范区景观设计|粉黛乱子草的色彩
1.
>>>设计背景与理念<<<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距南京市中心6.5公里。2014年,AECOM在生态岛大江侧滨江风光带项目的国际竞标中获胜,其景观设计理念为——“可持续的足迹”,旨在通过贯通风景秀丽的慢行连续流线、保留场地遗迹、循环利用在地材料、选用本土植物等策略来减少岛屿内部的碳、生态和水足迹,同时凸显长江的文化特征,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城市韧性。
为达成这一目标,该方案设置了几个关键的开放空间节点。其中,示范区于2016年完工,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对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示范区特色<<<
示范区特项目要求对受到工程建设影响的滨水湿地生态区进行保护和加强,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森林。项目组结合滨江堤坝这一重要水利工程,利用堤顶道路,为骑车者和慢跑者打造了一条滨江观景路线。防洪堤面向岛屿内部的一侧经由微地形的改造,形成了适合再生林和野花草甸生长的缓坡。
堤坝内的开放空间节点,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庇护所的同时,也为周边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项目。走过天然石阶和在植物丛中灵活散布的踏脚石块,人们可以进入一片开阔的草坪。本土乔木在夏季和秋季时为游人提供了遮荫之处,在舒适的草坪边缘,大块的石头随意的排布,供人小坐休憩或玩耍。通过生态草沟收集到的雨水汇集进入生态滞留池,形成了优美的景观水体。一条慢跑步道横跨水面,游客经过时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一生态举措带来的美景。
经过居住区附近的入口进入公园,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座连接着入口广场与雨水花园的景观桥,从此处可以俯瞰可收集场地近半数雨水的滞留池。桥的两端设有耐候钢板景墙,上面刻有流线型的岛屿图案,景桥与堤顶路相连,在此可眺望堤外现有的茂密树林。停车场使用了透水混凝土铺装、生态草沟和多样化的种植设计,以确保其生态性。与堤顶路相连的碎石小径在草坪周围的林间穿梭。
出于安全考量,进入防洪堤外的林中小径需经严格管控。天然石阶连接着坚固的透水钢格栅路,在现有的树林之间迂回。在2016年南京洪水的冲击中,这些钢格栅路承受住了超过钢板表面以上超过2米处的洪水。通过钢格栅路,便可穿过森林到达长江上的观景点。观景点设立一座可远眺长江的观景亭,景亭的“Y”形钢柱造型灵感源自长江中多见的河道分叉形态,这也是本冲积岛的主要成因。这个“Y”形结构也被广泛应用于整个公园的栏杆、构架和路径布局上。
与常规的公园不同,该项目进行了多样化的种植设计,增加本土落叶树木、多年生植物和观赏草的使用。现场种植了大片的粉黛乱子草,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色彩。春日,绿色的针状草叶生出,并在夏季时逐渐成熟,为赏花植物提供了极佳的观赏背景。秋日,大片粉黛乱子草笼罩上一层轻盈的粉色,如同一幅壮观的粉色云霞图。深秋时节至冬日,花朵逐渐褪去色彩,露出褐色的种子,别有一番成熟之美。2017年10月的几个周末,累计超过4万名游客到访生态岛,共赏自然美景。
在防洪堤外,生态组成员经勘查后选择性地疏伐部分枯树,为森林再生提供空地。被砍伐的木材也于现场原地安置,为野生小动物提供栖息地。项目组还根据日本生态学家Akira Miyawaki博士的理论,混植多种本土乔木作为替代目前占据林地、生命周期相对短暂的单一的杨树林的演替林,为其向成熟混合林演替奠定了基础。
设计的成功归功于政府、业主、设计师和施工单位等多方的紧密合作。其亮点包括滨江风光带的生态种植,低影响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贯彻,以及城市自然主义和本土生态种植的融合。项目的设计和实践的领先理念,为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环境修复设立了新的基准。该项目屡获嘉奖,包括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8年度AAPME生态多样性类景观项目杰出设计奖等。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滨江风光带(大江侧)示范区景观设计
项目地址
江苏,南京,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滨江风光带大江侧
建成年份
2016
占地面积
28公顷
设计公司
AECOM
业主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项目总负责人: 吴顺
项目总监: Lee Parks 李程 (主创设计师)
项目经理: 范垂勇 胡彦 曹真
植物设计师: 刘晓丹
景观设计师: 姜昕 孙晔 顾弘毅 郭星宁 Jonathan Corbett 陈竞
建筑师: Michael Sangalang,
平面设计师: 金艳 刘捷
水务工程师: 许君君 曹喆
生态设计师: 陈寿岭 熊斯顿 李琦 胡雪芹 袁敏
摄影
Lee Parks,余晓琨,汤振阳
施工单位
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
南京路灯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