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 星期五

全国住房基本饱和,房地产黄金20年宣告结束

近年来,关于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后开发时代的观点时有所见,然而,对此深入的研究、系统的阐述似乎还没有。围绕这一主题,2020年我们研究院专门进行了几次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从阐述后开发时代的概念和意义入手,在对典型国家案例剖析之后,对中国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从而认为中国房地产业正在进入后开发时代。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又研究论述了后开发时代的特征、趋势以及应对。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正确认识2020年抗疫背景之下的中国房地产发展,并加深对开发时代中国房地产的科学认识。

课题涉及数据较多,这里简要的分几次分享给大家。

从国际经验与一般常识来看,判断房地产业步入后开发时代的核心指标是住宅新建量见顶。

经过我们的研究,住宅建设规模的见顶,与五大因素有关:经济大周期、城市化率、人口、住房饱和度、住房政策。


本期分析一下住房饱和度与新房规模见顶的关系


日本经验:套户比超1(1967年首超1,1996年1.13)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大力发展住房市场,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来推进住宅建设。比如,1950年颁布了《住房金融公案法案》,住房金融公库主要向个人建造和购买住房提供长期的固定低息贷款,这些政策推动了住房市场的繁荣。在1959年至1968年,日本提出了“实现一户一套住房”的政策,利用政府、民间、个人集资等力量来进行建设。1967年,套户比首次超过1,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整个70年代,日本住房新开工面积一直处于高位,到1980年,套户比达到1.09,已经告别住房短缺。按常理来说,1980年日本城市化已经进入平稳阶段,住房也不再短缺,此后的住房新开工量应该是逐渐下降的。但是,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房地产泡沫开始积聚,经过1986-1996年的住房建设热潮,1996年套户比达到了1.13。此后日本住房新开工面积不断下降,套户比缓慢上升至2010年的1.15,近10年基本稳定在1.15左右。

全国住房基本饱和,房地产黄金20年宣告结束

韩国经验:套户比超1(2009年1,2015年1.02)

1988年之前的多年,韩国住宅套户比处于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韩国人口快速增长,但住房供应量不足,导致供不应求。1989年,韩国政府提出了建设首都圈新城镇的提案,大量建设卫星城及完善的配套设施来疏解人口。1989-1994年首尔南部建设5座卫星城,容纳百万人口,卫星城由近及远、逐步外扩,配套不次于首尔市区。因此,1988年之后新房规模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国政府大量建设住宅,套户比也同步迅速增长。

2010年,韩国套户比才达到1的水平,随后仍非常缓慢的增长,到2015年也不过才1.02的水平。也就是说,韩国的住宅供应长期不足,到2015年也仅仅是刚好达到供需匹配,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2015年会出现第二个新房竣工规模高峰。

全国住房基本饱和,房地产黄金20年宣告结束


中国现状:城镇住房告别短缺时代

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40平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6.7平方米,大多数城镇居民都处于“蜗居”状态。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首次超过20平方米,居民住房条件稍有改善。随着房改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居民住房水平获得了明显改善。预计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40平方米,已经告别了住房短缺时代。

全国住房基本饱和,房地产黄金20年宣告结束

未来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将能增长到什么水平?

在此我们做些国际比较。考虑国际上对人均住房面积的统计一般不分城乡,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一般小于农村,我们简单以0.85的系数把各国全国人均住房面积换算为各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新加坡没有农村,除外)。

全国住房基本饱和,房地产黄金20年宣告结束

全球主要国家中,美国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达到67平方米,这与美国地广人稀、住房形态以独栋类HOUSE为主有关。

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三个欧洲发达国家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左右。这三个国家的城镇化形态是以中小城镇为主体,大城市较少,东亚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中小城镇住宅形态,决定了全国城镇的住宅户型面积及人均面积影响。

亚洲国家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普遍较小,日本33.5平方米、新加坡30平方米、韩国28平方米,这主要与亚洲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城市以公寓类为主的住房形态有关。日本虽然存在大量的一户建住宅,但面积普遍较小,远小于美加澳等国家的HOUSE。俄罗斯虽然地广人稀,但人口基本集中在欧洲部分的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也比较小,仅为28平方米。

国际上,对住房面积统计的口径一般为按墙体中缝计算的套内面积,而中国一般是含公摊的建筑面积。为了具有可比性,我们把2019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8平方米,按照0.8的系数折合为31.8平方米,即为套内面积。

目前来看,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依然小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距离日本还有5%的提升空间,距离英法德还有20%的提升空间,距离美国则有一倍以上的提升空间。以我国的人口基数和地理条件来看,今后城镇的居住形态还将以公寓类为主,因此要达到美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基本是不可能的。

相对而言,我国的国情及住宅发展与日本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久的将来,我国肯定能达到日本的人均住房面积。如果同时考虑到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大中小城镇结构将更加均衡发展,也可适度参考德法英的人均面积标准,综合考虑日德法英四国成熟平稳期的人均住房面积水平为36平米,我国还有10%的提升空间;如果换算成建筑面积,则未来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5平米时为成熟平稳期,或者说住房饱和期。


2、户均住房套数已经超过1

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 发布《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这一数据及调查口径可深化探讨,但户均套数超1是可以确定无疑的,这说明我国已经告别了住房短缺时代)。

另外,2018年底,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城镇住房空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1、2013、2015年和2017年我国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分别为18.4%、19.5%、20.6%和21.4%。2017年全国城镇地区有6500万套空置住房。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空置率分别为22.2%和21.8%,远超一线城市的16.8%。


根据日韩经验,住宅新建量见顶的四个重要条件:

1、从经济增速看,2011年我国GDP增速“破10”,2012年“破8”,2016年“破7”,已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这一因素看,已经接近或初步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详看:经济大周期变迁中,新房市场规模何时见顶?)

2、从人口来看,我国总人口目前还在继续增长,但劳动年龄人口已于2013年见顶。从这一因素看,完全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详看:国际规律:我国劳动人口2013年见顶,新房规模必然出现拐点!)

3、从住房饱和度来看,我国户均拥有的住房套数超过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平方米,已告别住房短缺时代。从这一因素看,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

4、从城市化率看,官方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但对于这一数据,研究界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李迅雷等人认为存在严重低估。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化现象,在城市(镇)化率的统计口径上,与发达国家不一致,因此造成这一指标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比。另外,城镇化率60.6%的数据,明显与我国经济、人口、套户比等三个指标所处阶段背离!而日韩则无这种背离。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存在低估,如按发达国家口径,当前应达到70%左右。(详看:我国城镇化率严重低估,住宅新建量已现拐点!)


据此,基本可以认为,当前我国住宅新建量大概率已经或者正在构筑历史大顶。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上述日韩住宅新建量为全社会口径。在此,我们同时比较一下我国全社会住宅与商品住宅(由房企开发建设)的新建量。下图表明,我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014年出现历史高点,其后振荡中小幅下降,但考虑到2019年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创新高,预计未来几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存在创新高的小概率,目前属于筑顶阶段。我国全社会住宅竣工面积2011年出现历史高点,2015至2017年大幅下降,同时考虑到我国城镇地区大规模棚改阶段已经结束,农村住宅已经饱和(人均49平米),因此全社会住宅竣工面积未来不太可能创历史新高了,也即2011年就是历史大顶!

全国住房基本饱和,房地产黄金20年宣告结束

经过98年房改后,本世纪头20年哄哄裂裂房地产黄金20年,已经渐行渐远。虽然未来20年部分地区仍存淘金机会,但全局性的新房大开发时代已经结束,转而进入后开发时代。规模越来越大的存量房市场,正在向我们招起小手……



课题组组长:张永岳

课题组执行组长:杨红旭

课题组成员:崔裴、崔霁、沈昕、王若辰

全国住房基本饱和,房地产黄金20年宣告结束

上一篇新闻

在中国,顶级豪宅到底拼的是什么?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上演百人疯狂派对,脸贴脸、不戴口罩!超级传播风险引恐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